辛健
摘 要:根據“現場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探索進行 “現場工程師”培養的主要方法。通過建立課堂教學新方式、建立“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進行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教育三種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創新潛能,推進我校“現場工程師”的培養。
關鍵詞:現場工程師;實踐教學;能力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5.223
二零一零年六月,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這項計劃通過建立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教育界與工業界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標準等措施,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將培養“現場工程師”,確定為培養目標。他們是具有較強工程技術理論知識、動手實踐操作能力,服務于生產、管理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是研發型工程師和普通技術操作人員之間的橋梁,研發型工程師的設計和意圖,他們要領會、理解、落實,又必須通過加強集體協作以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決定了他們具有特別的知識能力結構,即技術轉化能力、技術咨詢與指導能力、技術維護能力,同時要具備解決一線現場問題的應變能力。現結合滄州師范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提出了進行 “現場工程師”培養的三個主要舉措:
1 建立課堂教學新方式
建立“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現場教學新模式,“現場”即專業教室,專業教室里有多媒體、課桌和必要的實踐設備,教師主導教學過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使理論與實踐及時、緊密地銜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將《電氣控制與PLC應用》課程改為項目化教學,每次課對應一個項目,項目直接和企業的自動化生產線相對應。在講解完理論知識后,進入實驗室,將生產線分成若干部分,按照實際生產過程,讓學生把機械手動作分類,同時編寫PLC程序。經過分組練習,每個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顯著提高,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技術維護能力。
2 研究建立“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
2.1 基礎實驗、實習
培養機電類專業學生基本素質和基本動手操作實踐能力的是基礎實驗、實習,其教學內容和教學項目更加強調基礎性。如《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這兩個基礎實習,更強調的是機床基本操作、各類工具的使用、基本的焊接技能訓練。通過這些訓練,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基本技能,為后續的專業實習、課程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 專業實習、課程設計
專業實習、課程設計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初步設計能力,教學項目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拓展性、靈活性,讓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如《機電傳動與控制》課程設計,采用企業生產中的實際項目——健身器擺腿工裝設計。通過這個項目的設計,學生既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對實際的生產需求有了了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初步設計能力,培養了一定的技術指導能力。
2.3 課外科技活動
學院創建了多個科技協會,在科技協會中學生以三人小組的形式組合。教師要對題目進行分析,協助學生進行項目選題。項目選題要目標明確,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探索性。學生在確定項目后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驗證時要運用多種方法,同時小組成員要交流討論,形成科技作品。部分優秀科技作品參加比賽,獲得河北省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二等獎、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三等獎。在課外科技活動時,提高了學生的小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在參加競賽過程中,學生的技術轉化能力得到了培養。
2.4 生產實習
目前,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與滄州沃福激光有限公司、河北中誠智能設備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萊帝奧斯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合作,選派學生在第七學期進行生產實習。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學生接觸企業實際的產品,加強對企業的了解。這樣,學生能把書本知識與生產實際有效結合,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5 畢業設計
生產實習教學活動的內容、目標等,要圍繞著畢業設計項目來展開,為畢業設計打下良好基礎。畢業設計題目要來源于生產現場,接近生產一線。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采用“雙導師”制,一個是專業教師,一個是企業工程師。在設計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到企業實踐,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幫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保證畢業設計質量。
3 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教育
“現場工程師”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要有求真務實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對職業道德的遵循,這是完成工程技術任務的基礎和保障。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要更加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2018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在自主實踐與素質拓展部分增加《職業資格與技能培訓》、《文體及身心發展》兩門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機電類專業“現場工程師”培養體系研究,主要以實踐教學體系為主,保證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培養“不斷線”,層層提高,同時在教學方法和職業道德教育中始終貫穿“工程素養、工程能力”培養。以實踐教學質量建設為教學核心,帶動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等,為區域社會經濟建設培養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周樹銀,蘇越,楊國星,郎衛珍.四年制應用型本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OL].模具工業,2019(04):67-68+76.
[2]祝成成.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6):12-13.
[3]張樹忠,唐一文,葉建華,曾壽金.應用型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探索——以福建工程學院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6):158-159.
[4]鄧呈遜,陳俊,劉盛萍,劉斌,巫楊,金杰,俞志敏.校企協同培養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探索與實踐[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8,35(05):97-100.
[5]劉姣娣,許洪振,溫寶琴,袁昌富.基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機械工程類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18(10):27-29.
[6]俞松坤.卓越現場工程師培養標準與實施路徑分析[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6,28(03):81-85.
依托課題:河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職業技術教育機電類專業“現場工程師”》培養體系研究;課題編號:1604051;一般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