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鳳萍
(貴州省福泉市第三小學 貴州 福泉 550599)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學生通過因特網可以獲取海量信息,教師失去了壟斷知識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為順應時代發展,語文教學應有新的思考,學習方式需求更新,語文課堂教學也應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投身具有學習價值的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觀察、思考、交流、實踐、創新等能力。為了更好進行“互助、合作、集體探究教模式下的高效課堂實踐研究”,我與課題組成員一起學習理論知識,一起進入課堂實踐與探究。在觀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互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下問題設置尤為重要,它是互助、合作、集體探究教學模式下的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為了進一步有效開展實踐研究,在此把自己的觀課所得與思考與大家分享——基于“互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下問題設置的思考:
學會學習、實踐創新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當下很多語文課堂開始關注學生實踐,但缺失實踐過程,“互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建構需要延展學習過程,做實學習實踐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建構能力,提升素養??捎胁糠纸處煵簧钊虢庾x文本,不去思考該文本能否適合“互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問題設置缺乏開放性,失去探究的價值,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記得王榮生教授說過:“教師的文本解讀,就是要把握這類作品、這篇作品、這位作家作品的特質,而不是拿著一套模式關照每一篇課文,用每一篇課文去印證一套模式?!庇纱丝梢?,研究必須關注文本,教師必須深入解讀文本,精選適合“互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課文組織教學。如課題組的老師選擇《頤和園》引導學生開展“互助、合作、探究”學習,探究的問題是作者游覽頤和園哪些地方?描寫哪些景物?這樣的問題就不具開放性,完全在文章中找出,這就缺少討論的價值。如果選擇《草船借箭》一文引導學生開展“互助、合作、探究”學習比較好,可以設置極具開放性的問題:“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知天文、曉地利、識人心”,學生在學習時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爭論,教師只需適時點撥與總結,這樣完全把學習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可以設置“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喜歡?”這個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都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
“互助、合作、探究”教學過程中最忌放任自流,很多這樣的課堂,老師只把問題拋給學生,沒有把目標分解,更沒有作必要的操作指導,使得課堂效率低下。課堂上教師的示范引領不容忽視,北京的于松建老師在第四屆青年教師大賽中執教《在柏林》一文,小組合作學習單的設置如下:
(1)梳理《在柏林》的情節。
(2)文中給你留下印象深刻的畫面是什么?
學習單中由于有了《橋》一文的示范引領,學生分組自學時目標明確,策略得當,所以小組合作學習有實效,學生很快能完成任務,借助重點詞語快速理清小說故事情節。
學生的合作學習有閱讀理解、勾畫批注、歸納總結、上臺匯報的學生還要說出自己歸納的理由。在學生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再次上臺擺放故事情節卡片,在動腦、動手、動口的系列活動中進一步領會小小說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這樣的設計匠心獨運,小組互助、合作、探究學習操作性強、有極具連續性,完全延展學習過程,實現知能轉換。
總之,要真正實現開放的課堂,使“互助、合作、探究學習”極具實效,不是簡單把學生的座位變一變,也不是拿著一套模式關照每一篇課文或用每一篇課文去印證一套模式。而是根據不同的文本,選擇合適的策略,精心設計問題,給學生可探討的話題,給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與獨立思考的空間,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與實踐,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