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飛 黃 宏 郭凱波 阮善明 沈敏鶴
作者單位:1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杭州 310053);2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杭州 310053);3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杭州 310006)
中醫藥有增效、減毒的作用,目前已有多種中藥復方、中藥注射液被用于惡性腫瘤的癌性疼痛治療[1]。復方苦參注射液(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CKI)在緩解癌痛(尤其是骨轉移性癌痛)方面有著獨特的療效[2-3],并可直接抑制腫瘤生長,有效減少放療引起的不良反應。本文應用Meta分析方法,對CKI聯合放療治療骨轉移的療效進行綜合評價。
1.1 文獻檢索策略 中文以“苦參”、“巖舒”、“放療”、“放療”、“腫瘤”、“癌癥”為主題詞分別組合,英文以“kushen”、“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radiotherapy”、“radiation therapy”、“cancer”、“tumor”為主題詞分別組合,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Fang、CBM 等 數據庫,搜集復方苦參注射液聯合放療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的相關臨床研究,檢索時限為從各個數據庫建庫時間至2018年5月31日。
1.2 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研究對象:惡性腫瘤骨轉移患者,原發病灶經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骨轉移病灶由X 線攝片、CT 或 MRI、ECT 等影像學檢查證實;(2)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3)干預措施:試驗組應用苦參注射液聯合放療,對照組應用單純放療;(4)納入文獻至少包含一個主要結局指標。
1.2.2 排除指標 (1)未明確或無骨轉移的惡性腫瘤患者;(2)無對照試驗及臨床對照試驗(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CCT);(3)試驗組與對照組基線水平差異較大無法比較的研究;(4)結局指標不明確或缺失的研究;(5)重復發表的研究。
1.2.3 結局指標 主要結局指標:(1)疼痛緩解情況:采用口頭敘述法(VRS)或數字評估法(NRS)或視覺類比量表(VAS)可將疼痛分為3個不同的強度,即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疼痛有效緩解評定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4]:①顯效(疼痛減輕2度以上)、中效(疼痛減輕約1度),②完全緩解(疼痛完全消失)、部分緩解(疼痛明顯減輕,睡眠基本不受干擾,能正常生活),疼痛治療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顯效+中效)/總例數×100%、疼痛完全緩解率=(完全緩解+顯效)/總例數×100%;(2)骨轉移病灶控制情況:根據X線攝片、CT或MRI、ECT等影像學評定病灶控制有以下2種情況[5:完全緩解(溶骨性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維持4周)、部分緩解(溶骨性病灶部分縮小、鈣化或成骨性病灶密度減低,至少維持4周),骨轉移病灶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次要結局指標:(1)1 年生存率;(2)KPS評分(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3)不良反應:白細胞下降發生率。
1.3 研究篩選 2位研究員獨立檢索文獻,依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通過閱讀文獻文題、摘要及全文,排除不相關文獻;若相關文章中重要信息不全面,且與作者聯系無果者,應直接剔除;如有分歧可通過討論或咨詢第三方裁決。
1.4 資料提取及文獻質量評價 數據資料提取主要包括文題、作者,發表日期,發表雜志等一般性資料以及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年齡、性別等)、干預措施、結局指標、隨機分組方法等。然后由2名評價員根據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5.1.2版中的質量評價標準,對納入的文獻進行方法學評價,其中包括隨機分配方法、分配隱藏情況、有無盲法、數據完整度、有無選擇性報道和其他偏倚等,交叉核對,如有爭議,通過雙方討論或交由第三方解決。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Cochrane協作網RevMan 5.2軟件對納入文獻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應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表示合并效應量,計量資料的合并效應量則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并計算各自的 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各個研究之間的異質性檢驗采取χ2檢驗,若P>0.1且I2≤50%時,說明研究間差異較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否則選用隨機效應模型。當異質性較大時,應進行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以進一步明確異質性的來源。最后用倒漏斗圖呈現文獻潛在的發表偏倚情況。
2.1 納入的文獻情況及方法學質量評價 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初步檢索出675篇相關文獻。通過查看文題和摘要,刪除重復發表等不合格文獻后,初步納入文獻328篇,然后閱讀全文,最后納入10篇文獻[6-15]。各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方法學質量評價分別見表1-2。
2.2 Meta分析結果
2.2.1 疼痛緩解情況 有8個研究[8-15]報道了疼痛治療有效率及疼痛完全緩解率。異質性檢驗顯示,疼痛治療有效率(P=0.19,I2=29%)、疼痛完全緩解率(P=0.69,I2=0%)兩組組間均無統計學差異,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疼痛治療有效率RR為1.15[95%CI(1.06,1.24),P=0.0007],疼痛完全緩解率 RR 為 1.57[95%CI(1.13,2.16),P=0.006],試驗組疼痛緩解情況均高于對照組,見圖1。
2.2.2 骨轉移病灶控制情況 僅有2個研究[6-7]報告了骨轉移病灶控制率。異質性分析顯示兩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96,I2=0%),擬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提示,試驗組較對照組可提高骨轉移病灶控制率 [P<0.0001,RR=1.46,95%CI(1.22,1.74)],見圖2。
2.2.3 1年生存率 有3個研究[6-7,12]報道了1年生存率。異質性檢驗顯示兩組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65,I2=0%),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提示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可提高1年生存率 [P=0.0003,RR=2.25,95%CI(1.45,3.49)],見圖3。
2.2.4 KPS評分 有5個研究[8,10-12]報道了KPS評分增加率。異質性分析顯示兩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6,I2=0%),擬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在改善體力狀況方面優于對照組[P<0.00001,RR=1.65,95%CI(1.38,1.98)],見圖4。

表1 各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表2 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圖1 兩組疼痛緩解情況Meta分析結果
2.2.5 不良反應 有 7 個研究[6-7,9,11-13,15]報告了白細胞下降發生率。異質性檢驗顯示兩組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10,I2=43%),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有統計學差異[P<0.00001,RR=0.34,95%CI(0.24,0.47)],說明在減少白細胞下降發生方面試驗組優于對照組,見圖5。
2.3 發表偏倚情況 將含“疼痛治療有效率”結局指標的研究數據結果作漏斗圖分析,圖中以RR為橫軸,SE(log[RR])為縱軸,結果提示漏斗圖左右不對稱,表明納入文獻中存在一定的發表偏倚,見圖6。

圖2 兩組骨轉移病灶控制情況Meta分析結果

圖3 兩組1年生存率Meta分析結果

圖4 兩組KPS評分增加率Meta分析結果

圖5 兩組白細胞下降發生率Meta分析結果

圖6 疼痛治療有效率漏斗圖
中醫認為,骨轉移癌其病因病機多以腎虛為本,痰瘀為標,治法宜化痰散結、補腎通絡[16]。CKI主要從苦參和土茯苓中提取。《神農本草經》記載:“苦參,氣味苦,寒,可除癰腫”;“土茯苓,氣味甘、淡、平,無毒,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從中可以看出,CKI為祛邪之劑,治擬燥利痰濕,清熱解毒”。無論是基于RCT[17],抑或是基于真實事件研究(RWS)[18],CKI都被證實有明確的抗腫瘤作用。基礎實驗中發現CKI可通過影響細胞周期及凋亡(增加p16的蛋白表達、下調cyclin E的蛋白表達)、抑制腫瘤侵襲轉移、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等分子機制,對多種惡性腫瘤細胞有殺傷抑制作用[19]。目前尚缺少CKI對癌痛(包括骨轉移性癌痛)直接作用機制的證據,其主要成分苦參堿及氧化苦參堿鎮痛機制亦尚不清晰。有臨床研究將CKI聯合放療治療骨轉移性癌痛[6-15],并且止痛效果十分顯著。然而目前尚無此方面的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或真實事件研究。有關CKI聯合西醫(包括雙膦酸鹽)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疼痛的Meta分析[3,20]已有報道,其中,Yanju B等[3]開展了CKI聯合放療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的Meta分析,但存在一定的漏檢及誤檢情況,且結局指標僅有疼痛治療有效率、KPS評分以及白細胞下降發生率等。
Meta分析結果提示CKI聯合放療在緩解骨轉移性癌痛、改善骨轉移病灶、延長1年生存率、降低KPS積分和減少白細胞下降發生率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單純放療。
這次研究共納入10篇文獻,總病例數為680例。其中試驗組346例,對照組334例。納入文獻的研究類型多為單中心、小樣本RCT。所有文獻雖都提及“隨機”字樣,但僅有1篇文獻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未描述分配隱藏;未使用盲法;不能排除偏倚風險,故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評價較低。再者,各文獻間所應用的放療方案、具體劑量以及治療次數均不完全相同,這些情況都可影響研究間的同質性,從而導致研究的重復性差。因此,目前仍需大量多中心、大樣本、高質量的RCT加以驗證。(本文受到浙江中醫藥大學校級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8ZG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