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坎山初級中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由例題練習引發的思考:
例題:一包固體A,可能含有Cu(OH)2、CuO、Cu、NaOH、Na2CO3、CaCl2中的幾種,取少量的A做如下實驗,現象如圖所示,根據實驗過程中的現象判斷:

(1)氣體D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下同);溶液F的溶質是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物A中一定有___________,一定沒有 ___________ 。
(3)寫出過程③中可能發生的化學反應中的一個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4)濾液B中,可能存在的溶質是_________,若要證明該物質是否存在,應補做實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題中32人自然班中第二小題只有兩名學生答對,第四小題有五名學生答對,原因是學生不能全面的去看待框圖題,只能理解框圖題的部分內容,特別是上下兩部分內容理解不夠。
思考:如果能有意識的增加學生實驗思維方面題目的訓練,特別是一題多解,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實驗問題,從而能整體的把握實驗,同時讓學生自己回顧知識點,讓其形成知識網絡,這就讓我們想到了微課教學,在微課中通過情感優化設計與難點突破相結合的教學能有效促進實驗教學效果。
現行微課是根據教學分析、教學設計、微課開發、實施與評價進行制作的,其具有時間簡短、內容聚焦、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優點,微課一般控制在10分鐘左右,通過精選微課主題,精心設計內容,一般只講解一個知識點,并以課程指導、教學目標、拓展資源、課后作業與評價方法為流程依據。 教學模式如下:

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程度是由“允許學習時間”和“需要學習時間”兩者共同控制的。裴光亞先生曾指出微課可暫停、可回放,可自我控制學習時間,為知識傳遞過程中“主體與主導”問題的解決提供生機。因此,筆者進行了“基于微課技術的初中科學實驗自主學習資源包的開發與運用”,實現有效解決實驗中存在問題。
2.1 研究思路。在實踐中,我們根據學情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教學設計理論思想的指導下,建構出結合微課的自主學習:
第一步:課前,教師搭建一個公共開放的交流平臺,錄制課前學習的微課供學生觀看,學生根據任務單有針對性的完成任務,在平臺上有相應的前測題目可供檢測學生學習效果。
第二步:課中,教師進行系統化的教學活動設計,創建針對問題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共享交流學習成果。
第三步:課后,教師根據學生作業情況選擇合適的內容和題目錄制微課,并發布到比較方便于學生學習觀看的相應平臺,供學生查漏補缺。
具體實施過程見下圖:

2.2 制作方法。
2.2.1 根據學情調查,細化教學目標。
(1)進行學情調查,對學生通過談話、紙筆調查的方式進行摸底。

(2) 根據收集的易錯點,細化教學目標。在經過試卷的摸底和直接對話、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已經可以準確地掌握學生對“實驗”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根據收集到的實驗中易錯點,對課程標準上所給比較粗略的教學目標進行細化、針對化的修改,并以此為依據展開實際教學。
2.2.2 根據細化的教學目標,編制實驗微課腳本。微課是為了解決學生存在的疑難問題,如何選取知識點和確定重難點是微課制作研究的首要問題,好的選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制作好的微課,要從學生角度看問題。實驗課中同一知識點要做好學習目標的分層工作;學習方法乃至學習內容要有差異,要確定個別化教學的對象,才符合微課理念。選題后首先針對這個知識點進行知識結構的設計,然后將內容制作形成完整的PPT等文件,再選擇合適的軟件進行音頻視頻的錄制,最后進行剪輯等后續工作。
2.2.3 選擇合適的屏幕錄制軟件,制作實驗微課。 微課設計完成后,接下來的工作是將內容轉變成PPT形式,做成完整課件。微課在視覺和聽覺上要能增強內容的感染力,因此在微課素材的選擇上應該聚焦知識點。媒體材料要準確無誤,不能出現知識性錯誤或誤導性描述等。其次還要注意聲音的錄入,不能太輕。要制作微課,還要學會使用相關錄屏剪輯軟件。
目前微課視頻的媒體呈現形式主要有:攝制型,錄屏型,軟件合成式和混合式。其中“屏幕錄制軟件(Camtasia Studio)+PPT”的軟件合成式最適合科學實驗的微課制作,還有中國微課網提供的“中智錄屏”也是比較方便的一款軟件。Camtasia Studio軟件運用時,打開PPT課件后,只需要按一下“錄制鍵”+教師的精彩且精練的分析就能完成微課視頻的自動錄制。對時間間隔、字母標題和畫面鏡頭等部分細節,可進行編輯修改,最后輸出教學視頻。
微課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與應用。在學生課前自學、課堂直接使用以及課后復習等環節都能起到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微課教學是“研學后教”的一種形式,它是以學習目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為前提,以“研學案”(即自主學習任務單)為主要載體,以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為主要形式,幫助學生實現多元化發展,其教學使用流程如下圖3所示:

3.1 課前:學生利用微課預習,完成少量課前測試。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利用的微課資源將課本知識進行了重新梳理,提示重要概念與方法,學生通過觀看不到十分鐘的微課,并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完成課前預習任務,效果明顯優于自己泛泛翻書式的預習(見圖4)。

3.2 課中:教師利用微信平臺數據反饋,突破知識難點、盲點。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學生雖然接受微課學習方法,但并不愿意讓微課替代正常授課。
策略一 :“5W教學法”——盡快解決基本問題
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會導致預習效果不盡相同。5W教學法即W1(WHO):誰知道?W2(WHAT):是什么?W3(WHY):為什么?W4(HOW):如何應用?W5(WHERE):適用泛圍?形式簡潔,內容明確,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助的方式,盡快拉齊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學生盡量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策略二:交流協作——集中力量解決重、難點問題
第一步:提供例題。第二步:展示成果。第三步:交流互評。第四步:教師斷后。
策略三:當堂檢測——今日事今日畢
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為學生提供少而精的當堂檢測問題,對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查缺補漏有重要作用。為達到全面反饋的目的,可以采用教師批改與學生互批相結合的方式。
3.3 課后:查漏補缺、深入理解。課后更是開展微課教學發揮作用的好時機,其實施策略是:
策略一:限時作業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時間一到就收起作業。
策略二:全面反饋通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來發現學生還有哪些掌握的不夠好的地方,分析其源自于學生哪方面的認知疑惑,從而在課后利用課余時間、或網上平臺為學生答疑,或將學生常見問題再次錄制成微課,供學生學習使用。
策略三:二次面批二次面批主要針對于首次作業沒有完全正確的同學。
策略四:循環后測每周進行一次小測驗,題目大多數來源于之前的易錯題,用于檢測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隨著學生的求助越來越頻繁,只是上傳一些微課與課前測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期望了,個別同學的求助實質上體現了學生學習障礙的通性,通過利用“手機掃二維碼跨平臺無縫看優酷視頻”解決問題(如圖5)。

4.1 形成了“微課開發應用模式”。微課起源于國外,我們學校的硬件條件、教師力量、教學環境和國外有質的區別,只有對微課學習資源包進行本土化,讓它適應學校實際才能在這片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通過實踐,我們探索出一套 “微課開發應用模式”。如圖:

4.2 實踐中問題思考。實踐中,微課在五星教學模式中應用有待實驗課例進一步的研究,如圖

目前我微課資源、制作手段都已經比較完善,“浙江微課網”等微課學習平臺,為我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精品免費資源,我們要整合資源,挑選有價值的微課建立校本微課程學習資源庫;針對本校學生學情,創造更適合本校學生的微課學習資源庫。
微課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化,每一個草根都努力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就會成為綿延不絕的繁茂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