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瓊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高校網絡安全逐漸成為高校安全穩定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在“機不離手”人人都是“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高校如何順應網絡輿情發展趨勢,應對手機媒體傳播方式對網絡輿情的影響,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引導高校網絡輿情良性發展是高校安全穩定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手機媒體;高校網絡輿情;輿情導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05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2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高校安全穩定是高校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也是高教強國建設的重要保證。隨著移動互聯網建設的快速發展,網絡安全成為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由于手機媒體的方便、快捷,QQ、微博、微信成為大學生表達觀點,進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成為影響高校網絡輿情傳播模式的主要因素。本文通過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以及手機媒體對網絡輿情的影響進行分析,探索高校在面對手機媒體網絡輿情的傳播方式中,在預警能力、處置能力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完善,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分析
輿情主體的特定性。相對于其他輿情而言,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特定的即大學生。他們年齡相仿、生活習慣相似、知識背景相同、思維模式趨同、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對于校園內出現的熱點問題能快速做出反應,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同時由于他們社會閱歷較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成熟,在對校園熱點問題的信息處理中易受外界干擾,加之網絡傳播迅速的特點,高校容易形成網絡輿情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影響到高校安全穩定發展以及大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傳播內容的復雜性。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內容不僅是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校園事件,如學費收繳、入黨評優、教學水平、校園安全、住宿環境、食堂物價及衛生等等,他們對這些問題比較關注,一旦出現問題,學生們比較喜歡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進行評論并大量轉發。同時,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內容還涉及國家發展政策或外交動向、重要人物及時問節點等各個方面,如教育改革、民族宗教問題、外交關系問題等都容易引起學生們的關注和討論。
傳播方式的特殊性。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傳播,在高校新媒體主要占據優勢地位,尤其是大學生對話語權的渴望,使得新媒體中自媒體成為高校網絡盥情傳播的主要方式。自媒體的最大特點是人人都是“麥克風”,可以自由表達自己,成為自己的意見領袖。大學生們可以超越時空、跨越媒介來表達自己,甚至為了博得眼球,會發表一些所謂的個性言論引起關注。這種去權威化的傳播過程,一方面滿足了大學們言論自由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會導致傳播內容的良莠不齊甚至真假難辨,加之網絡監管制度的不健全,極易引起因不良言論引發的網絡輿情危機。
二、手機媒體傳播方式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影響
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機不離手”的現象愈發普遍,手機成為大學生社交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主要媒體源,對輿情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強大的交互功能,打破輿情主體的時空限制。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上網獲取信息。手機媒體是一種交互性強的開放式傳播媒介,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受眾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定制特定信息,并能參與互動和評論,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種強大的交互功能使得輿情主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隨時參與到輿情的傳播和討論過程中,這是相對于傳統媒體影響下網絡輿情發展的最大特點同時也成為不可控的一個因素。
多樣的傳播方式,改變輿情內容的傳播速度。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改變了傳統的手機僅僅只能接打電話和收發短信的單一功能。智能技術下的手機媒體可以進行文字、圖片、影像、郵件等等多種方式的傳播,可以通過一種或幾種傳播方式的組合對輿情內容進行傳播,更加快速逼真地進行事件報道,增加受眾的可信度,激發受眾的情感,使輿情傳播加人情感色彩。同時,由于手機媒體的開放性,在事件報道和輿情內容發布時會出現內容斷章取義,特別是通過視頻、音頻等影像方式傳播時,一旦激發受眾情緒,盥情內容會快速傳播,甚至會通過線上號召線下進行集會、游行示威等現象的出現。因此,在對高校事件的報道尤其是一些突發事件中,手機媒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良莠不齊的信息內容,挑戰輿情客體的判斷能力。手機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權威”式的傳播模式,信息發布者和信息接收者沒有太多的自由選擇空間,而手機媒體的傳播使得每個大學生都是一個數據源。在信息發布的過程中,良莠不齊的信息帶有多元價值取向,加之網絡自由化,信息經過多次轉發甚至再加工后有可能嚴重失真,也有一些信息在發布時加入個人情緒化的意見,很快成為點燃公共輿論的導火索,這些都對輿情客體即輿情接收者的判斷力提出挑戰。而高校網絡輿情客體又是大學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在面對網絡輿情時容易被情感左右失去理性判斷,容易被現象迷惑失去透視本質的能力。因此,因勢利導,提高輿情信息的分析能力,準確掌握輿情發展,積極引導輿論動態,成為網絡輿情導控的重要內容。
三、手機媒體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導控研究
分析手機媒體傳播特點以及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正視手機媒體在高校網絡輿情傳播過程中的影響作用,是發揮手機媒體進行高校網絡輿情導控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發揮新媒體在占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監測預警機制——早發現
高校黨委宣傳部門是高校對外宣傳的喉舌,同樣負有對網絡輿情工作進行整體籌劃干預的職責。面對以手機媒體為主要傳播源的高校網絡輿情發展,黨委宣傳部門要專門成立網絡輿情工作小組,專人負責此項工作。要運用輿情檢測和分析系統進行手機媒體的檢測,如對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傳播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并通過評論數量、轉發數量等指標進行異動觀察,對輿情的發展進行科學評估,對負面信息隨時發出預警。結合移動公司在學生辦理手機入網業務時進行實名登記,便于從源頭上進行信息的實名追蹤,尤其是對輿情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意見領袖”進行追蹤,安撫情緒,避免事態擴大。在監測預警中,對于肆意散布謠言、發布失真信息的輿情要快速查實,并運用學校官網和手機媒體官方平臺進行澄清,并對消息發布者及傳播者進行調查和處理,在學生群體中起到預警作用。
同時,重視同輩群體的影響,高校可以建立一支學生網絡輿情領袖。由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政治過硬、素質較高的學生骨干組成一支網絡輿情意見領袖,在大學生們經常關注的手機社交平臺發布正能量的帖子和言論。用正能量價值觀和積極的言論來影響廣大學生,提高學生們的網絡素養,使學生們更能理性表達自己的意見。
(二)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早報告
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改革,班級的概念逐漸被弱化,而以寢室為主的集體逐漸成為高校發展趨勢,在很多高校都實行了“書院制”的管理模式,這是對傳統的以班級為單位的高校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同樣,在網絡輿情的管理工作中,也要順應這種管理體制的變化,成立以宿舍長——住樓輔導員——學院輔導員——學生工作部門——黨委宣傳部門等層層緊密聯系的信息傳達渠道。尤其是宿舍長和住樓輔導員,他們是和學生聯系最緊密的環節,最早能關注到學生思想動態的環節,也是決定了學校相關部門能否第一時間獲取輿情動態的環節。在輿情發展中,信息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不暢通,瞞報、虛報或者漏報都會導致輿情事態發展的不可控性,甚者會對高校造成不可估計的社會影響。因此,確保信息傳達的暢通無阻成為高校處理網絡輿情發展的關鍵環節。
(三)建立合力的處置機制——早干預
在輿情發展中,僅僅依靠預警監測和報告制度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進行輿情干預。在不良輿情內容發布時要第一時間進行干預和處置,對待不同程度的輿情發展可以區別對待。一般輿情可以采用信息報告制度中的由舍長到學校黨委部門層層進行干預,對待關系到學校發展、學生安全等重大輿情要立即由學校黨委部門進行干預甚至是上報學校主管部門進行干預。采取刪除不良信息、官方網站和平臺發布辟謠或者澄清事實真相的方式進行輿情干預,對信息發布者進行思想教育和后期跟蹤幫扶,讓其從思想上徹底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
同時,單靠這種事后干預處置的方式是一種比較被動的方法,高校要大力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從事后教育盡量轉向事前教育。首先,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通過理論講述、案例分析、問題思辨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遵守網絡紀律,自覺維護網絡環境,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其次,與時俱進,探索新媒體下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要注意結合大學生成長的自身特點,在課堂之外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手機媒體進行多方面、多渠道、多途徑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潤物細無聲。最后,建立與政府、公安機關、媒體等部門的緊密合作,共同應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總之,基于手機媒體的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具有與傳統媒介下高校網絡輿情傳播不同之處,我們要掌握其傳播特點,采用多部門、多途徑、多方法等形成合力,使高校網絡輿情良性發展,為高校安全穩定發展以及大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