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馀輝
[摘要]體育教學的體驗感更強,在其中融入團隊教育,可使學生的團隊意識得到有效培養。本文將首先對團隊意識的價值與特征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提出傳統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同時也將依據當代學生的心理需求,提出依托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團隊意識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團隊意識;體育教學;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15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6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工業革命后,機械成了主要生產工具,勞動者必須與機械共建生產平臺,才可獲得競爭優勢。在不斷調試的過程中,對接各類生產要素的“標準”逐漸形成,“標準化”成了維系社會運轉的底層技術與評判依據。在這一背景下,以“標準化”為基礎的團隊意識逐漸成為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工業產值位列世界第一,第二產業對社會就業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基于這一特征,我國的教育體系更加關注學生的團隊意識。但在“存在主義”以及互聯網思維的共同影響下,學生的團隊意識逐漸弱化。有鑒于此,體育教學也應當承擔起團隊意識的培養任務,從而使培養手段得到豐富。
一、團隊意識的價值與特征
人類具有社會屬性,其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團隊協作。通過團隊協作,有限的力量將得以凝聚,信息、思維、技術、力量、資源等要素將得到更為合理的配置,社會的生產效率與生產能力都將得到提升,而社會中的個體也可享受到更優厚的回報。由此可見,由于團隊協作的存在,社會個體在提供同等資源的條件下獲得了更高的回報。因此團隊意識即可被稱為人類的天然屬性,也可被視為人類追求優質生活的必然選擇。
團隊意識的主要特征可被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各司其職。團隊是為個體參與者提供的融合機制,維護團隊的發展與運轉需求個體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其二,是促進要素流轉。團隊協作通常發生在生產活動中,而生產活動的主要訴求是實現要素轉換,因此提升要素流轉的效率,是提升團隊協作能力的主要手段。其三,是統一領導。團隊協作中的個體,都擁有不同的主觀訴求,只有尋找到團隊中的最大公約數才可凝聚共識,并形成領導力。
二、傳統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集體項目設置不足
當前我國體育課堂教學的項目設置不夠合理,個人項目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消除安全隱患而刻意減少了集體項目。集體項目的對抗性較強,出現運動損傷的概率較高。在少子化政策的影響下,我國學生的人身安全受到了高度關注。為了避免出現糾紛,部分學校刻意降低了體育教學的對抗性,集體項目也大幅縮減。二是為了提升課堂紀律而減少了集體項目的練習。集體項目需要學生相互溝通,但嘈雜的教學環境難以被教師接受。
(二)對團隊意識的理解存在偏差
團隊意識根植于學生的思維習慣,因此這一概念較為抽象,教師難以通過簡單的講解獲得明顯的效果。同時在我國體育教學中,理論課程的占比較少,教師難以獲得深入開展理論分析的教學場景。再有,部分教師對于團隊意識的理解存在偏差。其中一種觀點將團隊意識等同于紀律意識,并將安靜、沉默視為團隊意識的外在表現。而另一種觀念將團隊意識等同于奉獻精神,并片面情調不思索取的“集體主義精神”。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團隊意識難以得到有效培養。
(三)缺乏有效的培養手段
資源流轉是團隊意識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其與學生的主觀意愿成反函數關系。例如,在籃球等團隊項目的練習中,學生往往更傾向于占據投籃機會。但以團隊意識培養為目標,學生應將投籃機會配置到更好的位置。在這一過程中,籃球成了團隊的資源,而傳球的過程可被視為資源流轉。因此在培養學生團隊意識的過程中,需要為其提供更具強度的磨練環境,以改變學生的主觀意識。但當下的體育教學環境較為寬松,學生的主觀訴求得到了過分尊重,其團隊意識也難以得到有效培養。
(四)缺乏針對性的團隊訓練
多數學校的體育課堂中,并未向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團隊訓練,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團隊意識在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性不強。教師更傾向于將有限的教學時間投入到其他教學活動中。其次,部分教師會將團隊意識視為自然存在的品質,因此其并未建立起從根源培養的教學模式。再有,部分教學理念認為,教師應當利用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并鼓勵學生將個人利益是為最高利益。在這樣的教學視角下,體育課堂難以為學生提供專項的團隊訓練。
(五)課堂教學的延展性不足
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體育教師只需針對課堂教學制定教學規劃,學生的課余時間無需介入。在這一教學理念的影響下,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范圍逐漸縮小,學生難以通過短暫的學習時間獲得更為有效的培養。團隊意識的培養周期較長,嵌入式的培養模式無法為學生施加足夠的影響,其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必然難以發揮。同時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習慣也發生了改變,課余時間以及虛擬世界,會對觀念養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這一環境下,體育課堂教學的影響力逐漸弱化。
三、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團隊意識的有效路徑
(一)合理設置教學項目
教學項目是培養團隊意識的主要載體,因此學校應當進一步增加集體項目的比例。首先針對運動能力較強的男學生,學校可為其購置足球、籃球等運動器材。同時針對運動能力不強的女學生,學校也應當為其提供排球或軟式排球等訓練器材。集體運動項目模擬了社會組織中的團隊模式,學生通過練習此類項目,可體驗到社會組織的運作機制,其團隊意識將得到培養。例如,參加足球練習的學生,需要依據各自的特長分配比賽位置。在日常訓練與比賽的過程中,其會努力提升自身的專項能力,以便完成所承擔的責任。同時為了獲取比賽的勝利,學生之間會相互促進,并實現經驗資源的流轉。再有足球團隊中必然存在著領袖與新秀,其領導結構也較為清晰。
(二)在理論教學中分享團隊意識
理論教學是分享團隊意識的主要平臺,因此學校應當為體育教師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在當學期的第一節與最后一節課程中,學校可邀請哲學或心理學教師,為學生講解有關團隊意識的內容。通過不同視角的引導,學生與體育教師將對團隊意識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再有,我國的體育教師可借鑒日本的體育課程模式,將理論教學與體育比賽相融合。例如,在開展排球比賽的過程中。體育教師可在賽前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并將團隊意識等內容融入其中。而在比賽的休息或暫停時段,體育教師可針對賽場中的問題提出更為合理的建議。排球比賽是建立在團隊配合基礎上的體育運動,因此其將團隊意識與技戰術融為一體。長期從事這一運動,必然會使學生的團隊意識得到加強。
(三)依托軍訓改進培養手段
部分體育教學培養團隊意識的手段較為單一,課堂環境也較為寬松。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可通過軍訓打造教學平臺,從而使教學環境得到強化。軍訓強調課堂紀律性與學生的統一性,在軍訓中學生的思想與行動將更加統一,團隊意識也將得到培養。同時在開展軍訓的過程中,教師可融入全新的教學手段,從而使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加強。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團體隊列比賽,并以整齊程度為考核標準。其中整齊程度較差的學生團隊,將會受到俯臥撐、跑圈等集體懲罰。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的個體行為與團體利益會產生直接關聯,而他人的利益也將因個人失誤而受損。因此學生都將會在練習與比賽過程中,努力保持動作的協調與統一,其團隊意識也將得到加強。
(四)增強團隊訓練的針對性
受到教學觀念的影響,多數的體育課堂并為給學生提供專項的團隊訓練。在改進的過程中,學校可為學生打造拓展訓練設施,并組織學生開展相關活動。拓展訓練源于軍事訓練項目,其在日本與臺灣的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該項目將團隊協作、絕對服從等精神視為主要訓練目標。學校可利用這一訓練項目,為學生提供對應的培訓。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信任背摔”訓練。在該項訓練中,學生將從高處向后摔倒,而其他同學將合力接住墜落的同學。通過這樣的練習,同學之間將建立起更為牢固的信任感。而每一位學生的付出程度,都將決定該項訓練的成敗,因此其團隊意識將得到鍛煉。
(五)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團隊訓練
體育教學難以覆蓋學生的課余時間,其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將大幅降低。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可組織學生建立體育社團,而體育教師也應當參與其中。例如,學生可成立籃球練習社團。而該社團的運營模式應模仿成熟的社會組織,并分別制定章程、管理機構、組織機制。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將對團隊的運營機制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其組織能力將得到鍛煉,團隊意識也將得到培養。
結語
在培養團隊意識的過程中,體育教師應當增加集體運動項目,從而打造出更為適合的教學場景。同時教師可邀請學生組織體育社團,以對其課余時間產生影響。再有體育教師應增加理論教學的占比,以強化學生的理解。最后體育教師可通過軍訓、拓展練習等項目促進團隊教育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