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娟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如果能夠借鑒后現代心理學的思想,開創性地利用后現代心理學的方法,將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新局面。本文首先闡述了后現代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影響,其次討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本土化的必要性,最后從三個方面討論建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本土化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后現代;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0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2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一批大學生在文化經驗,思維方式、生存方式、價值觀和社會準則等方面都不斷發生著變化。這就要求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也要順應這種時代的變化,切合后現代環境中的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借鑒后現代心理學的有益成分,如以人為本、多元化、本土化等,重新建構心理健康教育新體系。
一、后現代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影響
后現代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思潮,是后現代主義和心理學的結合。后現代心理學的核心是社會建構論,認為心理現象既不存在于內部,也不簡單地存在于外部,而是存在于人與人之間,是人際互動的結果,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后現代心理學的取向主要體現在尊重文化發展的地域性,注重多元文化。如果不結合文化、民族及地方的實際,只顧生搬硬套各種理論,是不符合心理學的發展規律。西方很多研究者也發現。心理健康服務方法和技術無不深深受到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西方的心理治療理論、概念、技術在應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詢時往往會產生不相容性和矛盾。后現代心理學喚醒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重新審視和重視,重新開始挖掘本土文化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作用。在這種背景下,讓大學生更多地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增加學生體驗,獲得滿足感,從而構建積極的心態,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質,這將成為未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主要方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順應后現代心理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后現代心理學特別強調文化多元化和本土化。現代文化思潮和現代社會發展造成的人類心靈的空虛、無根、焦慮、困惑還有壓抑等情緒。現行的心理學過重的強調實證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公眾對心理學的期待。而后現代心理學能夠合理整合現行心理學的觀點和做法,同時又是對現代心理學的延伸和滲透,涉及人的方面更全面。心理本土化是后現代的非常重要主旋律之一,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更能貼近大學生的文化背景和成才經歷,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更能容易引起他們的內在反映和自我反思,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圍的環境,增強自我適應性和成長性。
(二)我國特有的政治環境的需要。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自始至終就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從高校心理咨詢開始,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30年的結合過程中,已經互相融合,互相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大大影響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規模和模式。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特別強調個體的價值中立,不批判,不干涉,但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道德觀和主流價值觀的形成有引領的責任,因此不能簡單把心理咨詢中價值中立的原則擴展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性”和“發展性”,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種教育類型,與生俱來帶有“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和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帶有“發展性”功能。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因此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必須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導向”與“價值干預”功能,不能生搬硬套心理咨詢的價值中立原則。本土文化下進行的價值干預和價值導向,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必須尊重被教育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只有在共同的本土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形成雙邊互動,才能被學生接受和喜愛,從而得到更好的幫助。
三、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構途徑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挖掘與運用本土文化資源。所謂本土傳統文化資源就是指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下,形成的儒、釋、道思想及中醫理論。實際上,這些理論和思想在推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方面,已經對心理學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精神科醫生森田正馬受中國中醫學思想與禪宗思想的啟迪,創立了森田療法。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就是從中國道家思想中汲取了心理學的智慧資源。近年來,我國不少學者也開始回歸到本國的傳統文化尋找相關的心理資源。申荷永教授以心理分析和中國文化為基礎,創立了核心心理學。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幫助個體認識自我、領悟人生,獲得自性化體驗與天人合一的感受。陳麗云、樊富氓、梁佩如等人開創了全人心理健康模式發展新局面。全面梳理和搜集中國本土傳統文化中對心理有益的各種資源,并融會貫通地將其中的資源有機地融入團體活動中。格桑澤仁教授的“得覺”理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藏族秘籍以及一些地區的民間秘籍文化,能找到并直接啟動內部動力源。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中蘊涵的心理學的精神和知識,在教學中如果能深入挖掘,合理借鑒,就能讓中國文化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利用后現代心理學的方法,植入本土文化的素材開展課內課外教學。在課內外心理教學工作中,多利用本土文化的素材,使用后現代心理學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可度。后現代心理學的方法包括:隱喻、敘事、藝術欣賞、團體心理輔導等。
隱喻是后現代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之一,在實際工作中,隱喻可以通過別人的故事幫助當事人建立新的能量和領悟,從而獲得自助。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用隱喻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了解別人,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例如在講解人際關系中,除了要講“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的原則外,還可以借用“靜坐常思己之過,閑談莫論人非”等諺語,讓學生不斷反思自我,感悟生活。
敘事,敘事就是對故事的描述,奉行“個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引導當事人基于對自身優勢或積極特征的重新發現與認識,重建更為適宜的認同及行為模式。比如,在講授挫折這章內容時,讓學生講述成長遇到的挫折,盡量鼓勵學生在記憶中搜尋散落的閃光點,多問問自己“當時是怎么做到的?”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理資源重新建構自己的自我認同,喚醒內在心靈的力量。
音樂、文學作品和電影等藝術作品的欣賞,對身心靈的影響是最容易體會的。音樂可以舒緩情緒,培養情操,開闊胸襟,開朗性格。例如治療抑郁傾聽《頤真》《高山流水》等樂曲。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用濃縮的方式揭示人類的生存狀態、審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閱讀文藝作品必定有助于促進心理健康。電影也是影響身心靈的重要形式之一。經典的電影可以有效地啟發學生,幫助學生聯系自己的生存實際進行思考,從而獲得相應的感悟。
本土化體驗的團體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形式,這種融人了中國本土心理元素的團體心理輔導,更符合中國人的感受和生活習慣,讓來訪者感覺更加自然,順暢,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學校行政管理的優勢,積極推進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深入開展。相比西方國家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國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相對更加深入和直接,這對于我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非常便利快捷的條件。高校目前都有校級、院級、班級、宿舍的行政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對于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這也是植根于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一個本土化模式,借助這種模式,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五級心理防御機制,借助這種管理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細化到宿舍,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