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愉

近期以來,開放銀行的概念急速升溫,從業界、學界到監管部門,對開放銀行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切和熱情。
2018年12月8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北京舉辦了2018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本次論壇特別設立了開放銀行主題論壇,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陳立吾、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以及來自浦發銀行、微眾銀行和新網銀行的行業代表,就開放銀行展開了探討。
陳立吾認為,銀行金融服務模式經歷了從網點經濟、App經濟到API經濟的演進過程。在金融科技賦能下,開放銀行推動銀行金融服務滲透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具有服務場景化、業務扁平化、參與多元化、能力綜合化的特點。
他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在平衡安全與發展的關系上,充分借鑒國際經驗,結合我國銀行業發展實際,建立健全開放銀行的業務規則與監管框架,加快出臺指導意見。
“針對不同類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同種類的金融業務,設置開放銀行的服務紅線,明確允許開放的信息接口類型、服務范圍等關鍵要素。”陳立吾說。
動向
過去的2018年,已經成為了國內銀行業走向“開放銀行”的元年。
2018年7月,浦發銀行推出業內首個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使客戶可以通過企業的ERP、網站、App或微信小程序等,調用銀行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即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銀行的產品及服務。
浦發銀行副行長潘衛東對API里的“創新組合”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API里可以有青菜、蘿卜、西紅柿等等,客戶按照自己需要,可以單點,也可以搭配,而銀行就像一個大廚,創造無限組合,匹配無窮需求。
8月,建設銀行的開放銀行管理平臺正式上線。建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推出TOP+戰略。其中,T是科技驅動,O是能力開放,P是平臺生態。
9月,招商銀行上線兩款迭代產品——“招商銀行App7.0”和“掌上生活App7.0”,由卡片經營全面轉向App經營,同時也開放用戶和支付體系,通過API、H5和App跳轉等連接方式,將金融和生活場景銜接。
10月18日,湖北首家民營銀行眾邦銀行推出“眾邦銀行開放平臺”,這也是華中地區首家上線的開放銀行平臺。
國有大行有所行動了,股份制銀行有所行動了,民營銀行也不甘落后。事實上,上海華瑞銀行早在2017年推出的“極限SDK”產品,就已經將API端口嵌入合作伙伴的平臺,開放了部分產品和服務。而眾邦銀行的開放平臺,則是在供應鏈融資、投資、賬戶及支付四個業務方向上踐行開放。
單一網點一直是民營銀行最大的軟肋。而開放銀行的操作,恰恰可以讓他們突破傳統物理網點限制——把銀行開到別人家去。
無界
在理解這種無界的銀行生態前,筆者想請問各位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您有多久沒有去銀行了?有可能少則幾日、幾個星期,多則好幾個月了吧。以筆者為例,似乎除了必須要新開一類賬戶或密碼多次輸錯只好去網點重置,我已經想不出有什么事,是非要去銀行領號排隊不可的需求了。
第二個問題,您有多久沒有發生過金融行為、資金交易了?最多也就幾個小時、一兩天吧。還是以筆者為例,今天從起床到現在,我用O2O送餐軟件叫過餐,進微信群搶過紅包,贖回了點T+0貨幣基金,轉手還了兩張信用卡的賬;出差了大半個月才回家,電費和物業費催款賬單都寄到了信箱,于是我又通過某第三方支付App繳款水電燃氣費、社區服務App支付物業費,順便還預約了個保潔服務……
在這個路邊烤紅薯桶上都貼著二維碼的新金融時代,存貸匯、收付款,我們的金融行為其實無處不在、無時不需,只不過,它們變得越來越“無感”了,無感到我們以為都不需要銀行的底層賬戶和產品服務了。
第三個問題,在這樣金融“無感”的背景下,各位覺得,銀行是什么?銀行的形態應該如何?銀行還僅僅是那個網點、那個柜面、那個ATM嗎?還僅僅是那條客服熱線、那個網頁、那個某銀行App嗎?
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開放銀行,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新的銀行形態,一種新的銀行模式,它帶動著一個個銀行產品和一系列銀行服務,蔓延進我們日常無處不在的金融需求里——銀行開在各種企業的ERP里、開在大家的網站里、開在大家的App里、開在大家的微信小程序里;有可能開在我的點餐里、我的出行里、我支付物業費和預約保潔的社區服務App里……
到那一天,我們可能全過程沒有踏進過銀行的網點、沒有點開過銀行的網頁,甚至全過程沒有見到過銀行的LOGO,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銀行業務,但我們卻實際享用了銀行鋪在底層的產品與服務。
這樣發展下去,最樂觀的狀態,是銀行的服務形態“無處不在”。
舉兩個例子,以便各位更直觀地感受“開放銀行”。
例子一,A先生要出國旅行。
從我們的日常經驗可知,A先生很可能要操作三個步驟:第一步,他需要到旅行網站訂購旅行產品;第二步,他需要去簽證代辦機構(網站)預約辦理簽證;第三步,他需要換匯。因為中國人往往習慣在境內先換好外幣,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以上三點,過往的情況是,不同的場景,受到不同的系統支持。然而對客戶而言,更好的體驗是“一站式服務”,在一個系統辦完三件事,而不是在不同系統辦三次事。
而“開放銀行”的做法,是一種“嵌入式”模式,即把銀行的服務“切片分解”,植入于合作伙伴方的系統,以便客戶能夠盡可能“一站式”辦完多件事。以浦發銀行初期的進展來看,比如,其已經與攜程等展開合作,把客戶出境所需的金融服務,植入到旅游產品服務系統里面。
例子二,B跨境電商要開展業務。
可想而知,B的業務要順利開展,免不了需要和商檢、稅務、海關、物流、銀行打交道。還是以浦發銀行為例,他們已經和上海口岸辦等一系列這些流程中的所設機構達成合作,提出“一口通關”的工作模式——把企業銀行與政府部門、服務機構整合在一起,同時也與企業自身ERP整合,這樣在企業有融資需求時,“開放銀行”也依托后臺清晰的企業經營及進出口數據作為風控參考,及時響應。
在互聯網的語境下,我們需求所在的地方叫“場景”,銀行構筑的底層叫“賦能”,他們的觸點無界延伸,需要一種合作伙伴進入其構建的新“生態”,從而實現對客戶的新形式“服務”。
正如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所說:“銀行不是消失了,是無處不在了,正因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