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寶璟
[摘要]高校思政教學質量關系到培養出的人才能否達標,而教師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傳統“教書匠”角色顯然不利于思政教學活動的全面開展,轉變該角色已是勢在必行。文章就立足高校思政教學中對教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當前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角色的問題所在,制定出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角色轉變的方案。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學;教師角色;新要求;問題;轉變的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08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3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高校思政教學活動是正確引領高校大學生思想、意識、觀念的主陣地,是高校日常工作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觀念正在飽受多元文化所帶來的沖擊,思政教學的效果必然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今后的發展??墒?,提高思政教學的效果就必須轉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通過有效組織教學、參與教學、指導學生實踐教學,讓大學生能夠改變對思政教學的看法,進而為高校思政教學效果全面提升起到強有力的保證。
一、高校思政教學中對教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出政治信念堅定、責任意識強烈、價值觀念正確的高素質人才已是高校思政教學的主要任務;而教師不僅要擔任知識傳遞者的角色,還要擔任教學組織者、教學參與者、實踐指導者的角色,這是當今高校思政教學為教師角色所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明確這些角色要求,高校大學生才能更好地參與到思政教學活動中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效果才能更加趨于理想。
二、當前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角色的問題所在
(一)傳統的“教書匠”角色非常明顯
就當前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的基本現狀而言,廣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都處于被動的記筆記、聽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很少與教師之間能夠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教學氣氛非常沉悶。而導致這一現狀的產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由于教師傳統“教書匠”角色不能得到轉變。傳統“教書匠”角色最明顯的特征包括兩個,一是只關注于將自身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二是教學活動就是要按部就班、平平淡淡的進行,其他一切與教學有關的活動均不在考慮范圍之內。這一角色顯然不利于當代大學生接受思政教學,更不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
(二)很難扮演指導學生實踐的角色
從當前高校思政教學的全過程來看,教師主要以理論課教學的方式來開展一切教學活動,教師在理論研究與教學方面的能力較為突出,能夠扮演好研究者和理論傳導者的角色。但是,教師在自身角色扮演上也產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一問題就是實踐教學活動不能作為思政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也很難扮演指導學生實踐的角色,這一問題在當今高校思政教學中應該得到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
三、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角色轉變的方案
(一)在深入貫徹“生本理念”中呈現教學參與者角色
高校思政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正確引領大學生政治信念、價值觀念、責任意識,引導高校大學生能以健康的思想從事學習、工作、生活,最大程度上體現出自身的人生價值。結合高校思政教學的主要任務來看,學生必須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圍繞堅定學生政治信念、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塑造正確價值觀念開展教學,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必須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大學生,不僅要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的傳授,還要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順利接受,切實做到“教”與“學”能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也不會有利于學生學習活動之外,這樣才能順利完成高校思政教學任務。然而,在以往的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教書匠”這一角色非常明顯,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將知識點盡快灌輸到大學生腦海之中,而發揮的作用往往只是灌輸和強制作用,大學生并不能將知識順利轉化為堅定的政治信念、正確的價值觀念、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這顯然與當今高校思政教學的目的相違背。
基于此,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必須以教學參與者的角色存在于課堂教學之中,既能從認知層面顛覆大學生關于思政教學的看法,又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出和諧的氛圍,為正確引領大學生思想觀念提供保證。而在深入貫徹“生本理念”中,教師呈現教學參與者角色的方法有很多,最為理想的選擇就是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慕課”學習活動,根據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建立共同學習話題,而教師自身要參與到一切學習活動之中,成為共同學習的一分子,在共同學習的環境中發表個人的意見與看法,并且以大學生的視角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這不僅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深入貫徹了“生本理念”,同時改變了教師“以我為中心發號施令”的角色,發揮出為大學生提出合理建議、幫助大學生積累知識經驗等多個作用,大學生知識轉化的能力與效果也會顯而易見。
(二)通過開展多樣化師生互動來扮演教學組織者角色
就當前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而言,教師必須摒棄“按部就班”的思想,不僅要扮演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還要扮演教學組織者的角色。何謂“知識傳授者”?指的就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穩步的落實教學過程。可是,高校思政教學具有內容枯燥和教學組織形式單一而又乏味的特征,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師講、學生記這一教學過程,大學生必然不愿意接受,久而久之會出現厭學的情緒,這極不利于學生的知識轉化。為此,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需要從開展多樣化師生互動人手,讓教師能夠扮演教學組織者的角色,在提高教學趣味性的同時,確保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變被動為主動,幫助學生重新燃起知識轉化的欲望。
通過開展多樣化師生互動,讓教師扮演教學組織者角色的渠道有很多,主要包括兩種:一是教師利用移動網絡平臺與學生保持緊密互動,實現組織學生開展碎片化學習。隨著當今移動網絡的全覆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已在廣大高校大學生群體中普及,正在改變大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方式。在這樣的時代大環境之下,高校思政教師必須要充分的利用這一條件,通過手機“微信”“微博”客戶端,與大學生建立移動互聯學習平臺,在學習平臺中教師要定期發布關于思政教學的相關訊息,與大學生之間時刻保持觀點、意見、看法的碰撞,真正做到大學生隨時隨地都能與他人保持共同學習、共同研究,而教師則發揮出組織教學的作用,在出任知識傳授者角色的同時,扮演起教學組織者的角色。二是教師通過分享人生經驗的方式與學生保持互動,進而達到組織趣味教學的目的。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既要作為大學生的老師,同時還要注意到“朋友”這一身份,之所以作為大學生的老師,就是能夠為大學生答疑解惑,但是師生內心中的位置感就會非常明顯,師生互動很難展開。因此,教師必須意識到“朋友”這一身份的重要性,朋友之間能夠相互分享成功經驗,相互積累人生閱歷,在這一過程中彼此的互動就會更加頻繁,教師既可以將知識與經驗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能按照他們的意愿組織趣味教學,進而扮演起教學組織者的角色。
(三)以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來肩負起指導學生實踐的角色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思政教學也愈加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不僅要有教學能力,同時還要具備指導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能力,而這也意味著教師的角色要從單一的知識傳導者,轉變為知識與能力的指導者,確保大學生在思政教學中能夠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進而更好的幫助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牢記神圣的責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等等。然而,在思政教學中如何讓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呢?通過開展實踐教學則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而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中還要注意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實踐教學活動要有主題色彩,方便教師進行指導。在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活動中,必須圍繞某一個主題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由此大學生能夠直接感悟到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大學生在了解實踐目的基礎上,必然會在自身價值觀念上、政治信念上、責任意識上會刻意地教育完善,這時的具體表現也會呈現在廣大教師面前,而廣大教師根據學生的行為特征做出相應的判斷,并在學生實踐活動中為之提供相應的指導。在這期間,實踐教學活動的主題色彩為教師提供了方便條件。二是實踐教學活動應有探究價值,確保教師的指導能夠讓大學生有所感悟。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研究價值,學生在實踐探究中能夠有所發現,從不同角度找到不同的答案。只有實踐中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想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實踐的角色因此也能夠凸顯出來。三是實踐教學活動要有師生評價環節,以保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設有師生互評的環節,只有學生能夠將自己的觀點、意見、建議表達出來,教師才能了解學生在哪個方面有學習的需要,在后續的實踐指導環節中做出相應的調整,讓教師在思政教學中更好的肩負起指導學生實踐這一重要角色。
結論
高校思政教師順利將“教書匠”這一角色轉變并非易事,不僅要認識到新角色有哪些,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通過哪些途徑才能扮演好這些新角色??墒?,文章所提出的觀點中,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觀點存在不足,需要廣大高校思政教師、學者踴躍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積極分享自身的經驗,為不斷提升高校思政教學質量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