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江
【摘要】為了提高運動解剖學科教學質量,本文分析了新形勢背景下運動功能解剖教學現狀,針對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改革策略。通過完善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采用多方法組合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實踐探究,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改善測試機制,加深學生對運動功能解剖學科內容的理解。
【關鍵詞】運動解剖? 改革途徑? 教學
【中圖分類號】R-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74-02
運動解剖是體育專業必修學科之一,主要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影響機理,屬于基礎學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1]。由于體育院校減少了此門課程課時數,給教學帶來了壓力,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在新課改時代形勢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成為了當前首要研究問題。
一、運動功能解剖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大綱有待完善
傳統教學計劃是以理論知識為主,而運動解剖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需要適當添加實踐課程,通過開展實驗教學來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多年來,運動解剖學一直被列為體育專業基礎學科之一,但是實踐課程設置較少,部分院校忽略了實踐課程,并且理論課程也有所減少,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升。
2.授課方式單一
傳統教學方式以灌輸方式為主,將與運動解剖相關的知識書寫在板書上,為學生講解名詞和運動解剖技術含義。而此門課程屬于形態學,僅通過板書講解缺少直觀性,不利于學生理解,教師講解起來也比較困難。
3.缺少實踐探究
從運動解剖課程安排情況來看,學校在減少總課時的同時,大幅度縮減了實驗課時數量。而運動解剖學需要直觀性教學來理解,這種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另外,學校在實驗課程方面的撥款較少,無法購買先進儀器設備,雖然開設了實驗課程,但是教學效果未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學校教學設備不足,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4.測試機制不合理
在檢驗運動解剖課程教學效果時,設置的考核方式是以理論測試和實驗測試為主。其中理論測試占據比例為90%,實驗操作測試占據比例為10%[2]。這種測試模式以理論為核心,忽略了實踐測試,導致學生能力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因此,當前設置的運動解剖課程測試機制不合理。
二、運動功能解剖教學改革途徑探索
1.完善教學大綱
在新形勢下,需要繼續完善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在現有教學大綱基礎上增加實驗教學內容,突出運動解剖學教學重點。由于課時有限,可以將一些關聯性較大的重點課程內容整合到一起,采取集中式講解,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如果課程關聯性較小,可以采取階段性講解,在完成一個集中內容講解之后插入這些課程內容,以此降低學生學習壓力。
2.多方法組合的授課方式
雖然近幾年PPT課件逐漸融入課程中,但是講解方式未發生改變,仍然是以灌輸方式,課堂仍然是枯燥的,無法激起學生對運動解剖課程的學習興趣,并且圖片和視頻的講解作用有限,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提升幫助較小。針對此問題,應該在借助教學輔助設備的同時,通過創辦課堂活動,在實踐動手活動中理解運動解剖名詞和相關技術內容的含義,實現動作、聽覺、視覺、語言多方面結合體驗。
3.注重實踐探究
運動解剖課程內容涉及到大量人體形態結構和專業名詞,僅通過課堂板書講解很難理解。因此,應該注重實踐探究。在實驗課程中,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在安排課程教學時間時,應該適當增加實驗課時。并且減少實驗班人數,將一個班級拆成2到3個實驗小組,每名實驗教師負責一組學生,更好地指導學生操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4.改善測試機制
傳統測試以理論測試為主,導致在備考期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理論知識,即便通過了考試,對運動解剖課程內容也沒有理解。針對此問題,本文提出測試機制改善方案。增加實驗測試比例,將其調整至40%。其中,20%為實驗課程平時表現測試,根據實驗課程操作表現打分,20%為期末課程測試,從本學期實驗隨機抽取一個作為考試題目,將測試結果作為本學期測試機制的一部分,占據20%比例,剩余60%為理論測試部分。采用上述新型測試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運動解剖教學質量。
總結
本文主要分析新形勢下功能解剖教學現狀,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教學改革途徑進行探索。提出完善教學大綱、多方法組合的授課方式、注重實踐探究、改善測試機制4項解決措施,以此達到提高運動解剖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龍碧波,史曉偉,張新定.創新教育理念下運動生理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4):4-5.
[2]成李杰,楊健科,蔣寧.論運動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對策[J].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6(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