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類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信息化社會的日新月異、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等方面決定了思政類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非常重要。思政類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要從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教師培訓、網絡技術和大數據運用、教學評價改革等方面著手來促進和提高。
【關鍵詞】高校思政類課程? 創新能力? 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南文理學院2017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思政類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探索和實踐”(編號:JGYB1713)和常德市社科聯2017年課題“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著力點和具體路徑探析”的結題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87-01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類課程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一類,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那么,任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重視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是創新能力培養的主戰場。思政類課程教師要轉變過去呆板威嚴、滿堂灌的陳腐教學理念和模式,要積極創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中不斷激起創新意識;要積極主動培養學生的質疑、批判、求新、求異的精神。思政類課程的內容很多涉及到批判,學生敢于要對某些丑惡的社會現象和錯誤的思想論調說“不”,“激濁”才能“揚清”就是這個道理;要根據教學內容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個別提問、小組討論、班級辯論等多種形式,經常開展求異思維訓練,培養學生敢于向教師質疑、書本質疑、權威質疑的精神;要不斷提煉、整合教學內容,挖掘、補充教材之外新的“亮點”,增添更多的創新機會和氛圍,以增加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二、注重實踐教學,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思路和創新能力的獲得,與實踐密不可分。思政類課程除了理論課教學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思政類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社會調查、教學考察、生產實踐、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通過社會實踐,學生能夠受到教育,得到啟發,增長才干,增強社會責任感。實踐出真知,廣闊的社會空間給學生提供了理論知識的檢驗平臺,能促進學生反思、質疑、領悟、提高的認識過程進一步升華,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提高。目前高校思政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在教學內容、課時安排、人員配備、經費投入、組織管理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的程度的改善,但總體上還不盡人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大學生創新創業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角度出發,思政類課程的社會實踐教學各類高校還應該進一步加強。
三、加大任課教師的培訓力度,重視教學主導者——教師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低與任課教師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低密切相關?!皫熣撸詡鞯溃跇I,解惑也”。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既是一個理論知識的傳授過程,更是學生能力和素質提升一個重要環節。學生能力素質提高與教師的能力素質高低密切相關。一個墨守成規,生搬硬套,不思進取的教師怎么能夠培養出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呢?為了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和素質,高校要通過專家講座,課程培訓,講課比賽,交流學習,社會實踐等手段,有針對性的對思政類課程老師(當然還有其它類課程老師)的創新精神的塑造和創新能力培養展開強化訓練。通過培訓,教師的創新能力和素質提高了,授課時創新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驅動得到增強,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大數據,帶動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當前網絡已成為教師授課和學習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信息網絡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設施,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通過圖像、聲音、文字等具體化,形象化,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課余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和QQ群、微信群,公眾號等自媒體形式,給學生布置思政類的討論主題或者學生非常關注的話題,展開師生互動,同學互動等,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積極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網絡信息,教會他們正確獲得網絡信息,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思政類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在改革教學的評價機制上下功夫,以學生的發展為終極目的,激發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社北京.2016年5月18日電
作者簡介:
楊建華(1971.6-),男,土家族,湖南石門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