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歐陽華生 萬樹
摘 要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是由傳統的單一“灌輸式”轉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范式的創新。本文依據“財政學”的課程特點及其與現實熱點問題的關聯性,提出“財政學”實施大小班研討模式的迫切性、應用價值及關鍵環節,包括研討問題設定、課前準備和課堂展示以及科學評價體系建設等。對實施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從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的教學理念和范式創新,重塑教師功能定位和評價考核體系建設等方面給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 大班授課 小班研討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57
Abstract "Large class teaching and small class discussion" is an innov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single "inculcation" to the "learning" 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and mod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e and its relevance to practical hot issu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rgency, application value and key link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 of seminar in large and small classes of Finance, including the setting of seminar problems, pre-class preparation and classroom presentatio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etc. To the possibl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giv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idea and mode innova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higher-order thinking, reshaping teachers'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Keywords large class teaching; small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0 引言
長期以來,中國大學課堂一直以傳統大班授課模式為主導,這種以教為主的單項灌輸式的教學范式,迎合了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在高等教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傳統的大班教學由于難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師生間缺少互動和思想碰撞,無法發展學生的啟發性、創造性能力等缺陷,[1]正逐漸變得難以適應當前教學的需要。改革教學方式和更新教學理念的呼聲愈發高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更是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廣泛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擴大小班化教學覆蓋面”。
現代學習理論證實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知識的自我建構。[2]小班研討課(Seminar)作為與大班授課不同的課程形態,在知識層面存在根本不同。[3]大班授課往往將知識作為確定性的、外在于學習者,而小班研討課則將知識作為不確定的、可懷疑的。相對于大班授課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范式,小班研討課傾向于充分調動“教師-學生”的雙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從而使大學教學轉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范式。因此,探索適應當前高等教育國情的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推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簡稱“大小班結合”)的教學范式,增加啟發式、探究式和討論式的研討課比重,促進大學教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教-學”并重轉變,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以所講授的“財政學”課程為例,結合“財政學”的課程屬性特點和教學實踐,以財政學大小班結合為研究對象,探討“財政學”教學方式轉變的經驗、迫切性和挑戰,以供同行研究商榷。
1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在“財政學”課程中的應用價值
大班授課的理念是17世紀由Comenius提出的,[4]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班級規模的不斷擴大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諸如大班教學限制了師生交流,使學生無法參與其中;[5]受制于課堂形態、地點、人數等限制,只能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無法實施啟發式、探究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6]由于學生素質的參差不齊,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等等。相對于大班教學,小班教學(Seminar)是1737年由德國學者Gesber首次引入,到了20世紀初,已經在美國大學尤其是在其研究院中廣泛采用,迄今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學模式之一。相比之下,國內高校的小班教學模式雖開始較晚,但近些年也開始對“大班授課、小班研討”進行了大膽嘗試,如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內地高校,取得了積極效果。[3]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是教學組織模式和教學理念改革的產物,該模式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差異,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即布魯姆教育分類法中的分析、評價和創造能力,[2]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實施大小班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要根據課程特點、班級規模等方面選擇合適的小班研討方式及學時分配。常見的實施模式有:大班授課+小班輔導、大班授課+小班討論、大班授課+項目教學、大班授課+微課教學等。[7]
“財政學”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每周1次,每次3課時,共計51課時,一般面向經濟學基礎的大二、大三學生的學科基礎課或專業選修課。課程內容分為財政特征與職能問題、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財政支出理論、財政收入理論、財政宏觀調控5大版塊,每個版塊下又劃分為若干個主題內容。目前,財政學課程普遍采用單一灌輸式的大班教學方式,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很難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釋社會熱點問題,導致理論與社會實踐脫離,教學效果不理想。自我校承擔江蘇省財政學品牌專業建設任務以來,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將財政學課程作為骨干專業課程進行了試點改革,成立了財政學專業教學改革小組,通過集體備課、共同研討的方式,增進了不同研究領域的教師交流,拓寬了研究思路,豐富了教學方式,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內容體系。
具體做法如下:根據財政學課程與當前社會熱點的密切關系,如“營改增”的減稅效應、轉移支付與脫貧問題、個人所得稅改革等熱點問題,將課程內容分為理論知識與專題討論兩部分,理論知識采用傳統的大班授課方式進行,注重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的教學;專題討論則注重知識的拓展性以及學科前沿的發展動向,每3周舉辦一次。研討課以小組形式開展,每組4-6人,通過課前布置并指導學生分組選題,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找論文資料,通過分析、討論和理性批判財政熱點及前沿問題,以發展學生分析、理性批判、評價等高層次認知能力。但由于財政學課程仍然以傳統的大班授課為主,班級規模較大,使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度及現場反饋與預期目標仍有一定的差距,教學效果欠佳。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效果,經本專業教學團隊研究討論,嘗試全面推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范式,推動教學模式改革任務十分迫切。
2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實施的關鍵點
依據財政學課程特點及其與社會熱點前沿問題的密切聯系,本團隊認為應采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簡稱“大小班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統一。[8]其中,大班授課仍等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著重基礎知識理論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完整的知識理論框架,小班研討應配合采用“討論班”、“提高班”的兩種研討模式開展。①其中,“討論班”模式通常由老師或學生提出問題,以學生討論為主,老師負責引導把握討論方向,并視情況給予補充和拓展?!疤岣甙唷眲t是圍繞學科前沿熱點問題展開,一般由老師設定研討題目,問題設計注重研究性,目的是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從事科研的能力。為了保證大班授課、小班教學的教學效果,還應把握以下幾個關鍵方面:
2.1 問題設計的研究性與關聯性
研究性是研討問題的首要標準,是引發深度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前提。[9]研討課的選題應當是在指導教師團隊憑借科研上的經驗反復斟酌后形成的,能夠提供足夠研究素材及研究深度與廣度,寓學于研,以實現學與研的融合。同時,為了實現對某一主體的深入研討,還需要考慮問題的擴展性,能夠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對研究主體進行擴展延伸,從而形成核心問題和一系列擴展性問題的組合,為研討提供多視角、寬領域、夠深刻的研究邏輯框架。
研討課選題要與大班所授基礎知識或學生興趣點關聯。[10]如果研討的問題與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毫無關系,也就等同于缺乏理論基礎,學生無法形成獨立思考、深入辨析以及探究,也就很難形成系統性、批判性的觀點,從而會直接導致因研討問題難度太大而難以開展;若所研討的問題與學生的經驗興趣或生活毫無關系,則很難激發學生從事研究的內在動機和興趣,學生很難真正參與到啟發式、探究式與建構性的學習中來,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很好。
有鑒于此,我們注重從教學團隊教師所主持的相關重要課題、研究領域及前沿熱點研究中形成研討問題。如轉移支付是目前國內研究的熱點問題,尤其在精準扶貧理論與實踐領域,通過大班授課所講授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分析轉移支付對于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并引申出一系列擴展性問題,如轉移支付對縣級財政解困效應的研究,不同類型的轉移支付對縣級財政解困效應的差異?導致地區獲得轉移支付利益格局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是什么?主要因素是如何在利益分配中發揮作用的?轉移支付如何促進落后地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同類型的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的關系,如何有效測度轉移支付對地區政府支出行為的影響?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研討,不僅能保證教學要求,同時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性、邏輯性的知識架構,調動學生從事研討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2 小班研討課的有效實施
小班研討的順利實施必須把握住課堂討論的方向和程度,適時進行總結和評價,避免漫無目的的討論。一般而言,需要進過精心的課前準備,并配合適度的課堂討論節奏方可。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課前準備?!柏斦W”小班研討采用分組合作的模式,班級規模應在30人左右,每4-6人為一個小組,并認定一個組長,小組成員的構成應依據互補的原則,以專業、能力等為標準,各小組之間要具有同構性,以保證各組的團隊協作。小組分配后,教師應當向各小組介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選題范圍、分工策略以及評價標準等。每次的研討主題應當在課程開始前兩周分發給各小組,并就數據來源、文獻檢索、分析工具等予以適當的指導,各小組應當圍繞研討主體認真準備,搜集并閱讀文獻、查找數據、案例等,最后撰寫提綱和研究報告,并制作演示所用的PPT。
第二,課堂展示。先由老師花費5分鐘左右的時間,對課程學習目的和研討的主體進行介紹。然后,按照隨機排序的方式,由學生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展示,每個小組的回報時間在15分鐘左右。每個小組展示完成后,由老師進行階段性評價,再由其他同學進行提問、爭辯和討論,教師須認真聆聽并控制討論方向,適時進行反饋和總結。盡可能提供較為寬松的課堂環境,暢所欲言,激發同學們的分析、創造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以實現研討課的教學目標。
2.3 科學有效的評價考核體系
小班研討課的評價方式不同于期末試卷的傳統考核形式,[11]其重點在于過程,學生參與是其重要的方面。如何通過各小組的顯性學習成果、參與程度和參與效果進行評價是小班研討必須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根據“財政學”課程特點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我們將評價體系分為兩個重要方面:一是顯性成果。包括各小組的研究報告設計、PPT制作以及課堂匯報等,并結合選題的難易程度,予以綜合考量;二是學生參與程度。包括項目分工、任務貢獻、所提觀點是否深刻等。綜合以上兩個方面,將最終評價分數分為教師打分(60%)和組內評分(40%)兩部分。教師打分是依據各小組的顯性成果、啟發思維等對該小組進行評價,一般來說,對小組的整體評分也是組內每個同學的分數;組內評分主要是依據組內成員的任務貢獻大小、參與程度等進行評分。通過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進行團隊協作,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批判性思維,以保證大小班結合教學模式的取得理想效果。
3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根據我校已經開展的“財政學”大班授課+專題研討的教學反饋,并結合其他高校推進大小班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經驗,可以預測大小班結合的教學模式將面臨諸多問題及挑戰。
第一,教師定位不清及缺乏激勵。一方面,小班教學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較寬的研究領域,從而能夠設計出具有研究性、集群性的研討選題,激發學生的研究動力和興趣。而且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及現場把控能力,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獨立思考和理性批判,并能夠適時的把控討論方向,并給出有效的歸納總結。另一方面,盡管很多老師認可小班教學比大班授課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但是卻很少有教師愿意嘗試,因為小班研討課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當前重科研輕教學的大背景下,主動變革教學方法缺乏激勵,從而使得大小班結合教學模式的推進遇到阻礙。
第二,學生平等參與問題。學生對于小班研討的參與意愿和程度直接決定了課程的質量,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研討課的參與意愿較低。如有些學生對于研討課有抵觸,不適應研討課開放性、不確定性以及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而且需要課外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故更傾向于傳統的“灌輸式”的接受型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對研討課的參與程度不高。一些學生受性格的影響,不太愿意多表現自己,沉默寡言,或者所提的問題趨于敷衍,言辭陳舊、毫無觀點,導致每次在課堂上的討論就反復只有幾位同學參與。如何平衡討論的參與程度,讓每位同學都能夠盡可能融入進來,是小班研討課面臨的又一挑戰。
第三,教學資源建設不足。開展小班研討課需要相配套的教學資源作為保障。傳統的教室在某種意義上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師生間平等的互助交流。根據國外的經驗,應當建設一批圓桌型教室并配備相應的多媒體設備,以利于師生之間進行小范圍、平等性的交流和展示,而當前這一教學資源遠遠不夠。同時,小班研討實施離不開教學團隊的支持,包括研討主題選定、專業對話還是經驗分享,都需要組建教學團隊進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但由于學校對這部分付出尚沒有明顯的回報,使得教學團隊的組建激勵不足。
4 結論和對策建議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是行之有效的創新教學模式,在世界一流大學中廣泛推廣。國內很多大學包括北大、廈大等一流高校都在積極嘗試。它不僅僅是教學模式的革新,更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范式,即由傳統的單一“灌輸式”轉向以“學”為中心的師生互動式的教學范式。本文通過分析“財政學”的課程特點及其與現實熱點的關聯性,提出“財政學”實施大小班研討模式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包括教師定位與缺乏激勵、學生平等參與以及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據此,本文給出如下的政策建議:
第一,創新教學理念與教學范式,將培養學生高階思維作為重要任務。大小班結合的教學模式既要發揮大班授課這一傳統模式的優點,通過傳授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搭建系統完整的理論框架體系。同時,要明確小班教學的課程目標,通過研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創新等深度思維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加工、批判融合的深層學習能力,從而實現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理性批判思維以及團隊協作的培養目標。
第二,重塑教師功能與定位,改革教師考核與激勵機制。大班授課、小班教學需要更多優秀的教師投身到本科教學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中。一方面,大學應當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考核體系,對教學建立相應的激勵和保障機制,完善配套的考核評價體系。另一方面,由于大小班模式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需要提升組織協調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識別學生成長規律能力。因此,學校除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專業培訓外,還應當通過專題培訓、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等多種形式,提升教師的研討教學能力。
第三,加強教室資源建設,為小班研討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教室教學資源是保證教學過程得以實現的硬件條件。由于當前大小班結合的教學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很多高校在適用于小班研討的教學場地以及相配套的資源設施提供方面還較為不足,應當參照世界一流大學教室的布局,增加一批研討課教室,為課程推廣創造條件。
注釋
① 朱紅等(2016)將小班研討模式分為:“補習班”、“匯報班”、“討論班”、“提高班”四種模式。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07.
[2] 劉海燕,孫文遠.大學小班研討課: 向“以學為中心”教學范式的轉型[J].中國大學教學,2017(5):85-88.
[3] 陳雅清,劉淑彥,張藝苧,等.北京大學小班研討課教學改革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3(11):25-30.
[4] 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36.
[5] 李偉容.高職英語大小班教學研究的調查與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39-40.
[6] 孔晨旭.中加高校大小班化課童教學比較與啟示[J].青年學報,2012(1):38-40.
[7] 劉獻君.“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7(2):19-24.
[8] Mc Clell C E. 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 1700-1914[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1-10.
[9] 孫燕君,盧曉東.小班研討課教學: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2(8):16-19.
[10] 孫文遠,劉海燕.大學小班研討課教學實踐的探索與反思——基于“國際經濟熱點問題》課程經驗的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7(5): 4-77.
[11] 朱紅等.“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效果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