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峰 劉鳳娟
【摘要】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靈敏的感覺,它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征:直覺感,整體感,聯想感,情感。語感要從不同途徑來培養:一是讓學生多看多記;二是通過誦讀、揣摩,培養語感;三是注重背誦,培養語感;四是憑借生活經驗獲取語感;五是細體味,深領悟。我們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文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語感? 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149-01
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就是對語文的敏銳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現在,新大綱也明確的將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列為重要的學習目標。語感已逐漸成為語文教學中的焦點、熱點。
什么是語感呢?語感是一種修養,是在長期的規范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比較直接、迅速、靈敏的領會和感悟能力。簡單地說,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靈敏的感覺。它具有以下四種特征:
(1)直覺感。這是語感的最基本特征。是一種潛意識思維,其特點是不需要經過明確的思維步驟,沒有經過嚴格的邏輯推理,往往憑“感悟”。
(2)整體感。感受的整體性,指的是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的感受其表達的意蘊。而不是各個層次的作具體的理解和切分。
(3)聯想感。如,我們讀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眼前就會出現一幅清麗的靈秀的畫面,明月、青松、泉流石上。甚至還會勾勒出細節,如深藏葉底的蘑菇,淙淙的流水,一兩聲劃破寂靜的鳥鳴。這種感受就是通過聯想、想象而產生的,正因為有了豐富活躍的想象和聯想的參與,語感就越顯具體、生動、真切。
(4)情感。情感是人對外界感受時所產生,并對行為動作進行制約的一種內心體驗。語感能使我們在言語感受中,從內心深處生動體會其蘊含的真善美、假惡丑,從而產生情感體驗的和諧共振。
語感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語感訓練是語文教學研究中一個歷久而彌新的課題,那么該如何使學生具有敏銳的語言感受力呢?語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語”。它是客觀語言對象對人的語言器官長期雕琢,不斷積淀的結果,因此語感要從不同途徑來培養。
第一是讓學生多看多記。多看,既讀生活,又看書本。現在的中學生,學習負擔太重,接觸社會與生活少,除課本以外,能大量閱讀的人實在不多。缺少了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語感能力就無從提高。要記的東西,該記而沒有記的也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學常識、成語、典故,少得令人寒心。對豐富的語言材料連起碼的的記憶也談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觀察和積累是培養語感最基礎的第一步。
第二是通過誦讀、揣摩,培養語感。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實在是道出了“讀書”的真諦。因為“讀”的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的過程。凡選入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大量豐富多彩的練習,可以時而提問題,時而重述,時而讓學生朗讀等。除誦讀和朗讀外,還要加強默讀,提高閱讀速度和質量,這樣也才可能對語言有時間去進行涵詠、揣摩。
第三是注重背誦,培養語感。背誦是進行規范的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通過熟讀、背誦,文章中優美規范的語言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學生頭腦中,而學生頭腦中的語言材料在熟讀、背誦中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學生就會逐漸獲得對言語的敏銳感覺。因此,背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
第四是憑借生活經驗獲取語感。比如,當我們讀到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涼了———”那別有韻味的一聲嘆息時,如果不能聯系生活經驗去體味,即便是作者在這句話的后面專門加了一個注腳(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怕也難以體會這“了”字的情韻。
第五是細體味,深領悟。語言,尤其是文學語言,除字、句的基本意義外,還產生理性、形象、情感等附加意義,要細體味,深領悟。例如,學習王維詩《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教師要啟發點撥,洞幽發微,讓學生達到深刻領悟的程度。抓住“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字,是誰?是詩人,還是外面的人。通過引導,學生領悟到是詩人自己。因為他沉浸于大自然,渾然忘我,以至不知不覺明月已爬上樹梢。詩句體現了詩人沉浸大自然的心態,從而悟到其寫法的好處。
總之,語感像一股流水,我們要通過對學生的閱讀訓練,增大它的流量;也要注意引導它的流向目標,而不能使它隨處漫流,影響它的沖激力。我們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文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