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嶄新的音樂教育理念,給音樂教學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它不僅充分發揮教師的創新潛質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還拓寬了學生的審美視野,使師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使音樂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以學生為本,著眼于整體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更好的體現以學生為本,應當將音樂藝術融會于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音樂教育中,既以學生的需求為本,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并著眼于整體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
一是以學生的需求為本,它的核心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這種教育既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又可使他們的情感更為豐富。通過細致入微的情感陶冶,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同時利用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并有創造性地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參與音樂活動,讓他們在美的感染中獲得美的教育。
二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要加強基礎能力的培養。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培養他們的感知能力,包括對音樂、音響各要素極其細微變化的敏感性及對音樂作品、音樂形象的感知和把握等;二是培養他們的表現能力,讓學生在音樂藝術的表現中進一步感受、理解音樂,同時又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創造性和成功感;三是培養鑒賞能力,因為音樂欣賞不能停留在感官愉悅的階段,它還必須有相關知識和文化背景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寬廣的視野;四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具體表現在課堂上的即興演奏、演唱和小品表演,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與聯想能力,給學生以自主發展的廣闊天地。只有這樣才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目標,也才能提高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
二、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全面發展拓展空間
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每一個孩子的天性都喜歡音樂,樂于自我表現。可如果總是單調呆板地教學,就違背了孩子的年齡特征與認知特點,時間長了,孩子的興趣就會喪失。大部分的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每堂課只有少部分的好學生來勉強配合老師完成教學活動,長此下去又怎能達到新課改的要求呢?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惡性循環,在備課中注重備學生、備教法,采用靈活可行的教學形式來組織進行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提供可能和空間。
一是師生互動,主動參與。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定學,即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讓學生配合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不愿學也不會學。新課程倡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在課堂中能夠擺正教師的主導位置,主動自覺地做好角色轉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同行者與促進者,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與發展,讓自己的課堂建立起師生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是合作學習,鼓勵創造。音樂學科是一門綜合藝術,它不僅需要學生的各個感官都積極參與,而且更需要學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完成。尤其是處在倡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今天,如何在課堂上給學生留點“交往”空間,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優勢,進行良好的交往與合作,共同去探究新知、獲得新知就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因為有了這層思想上的認識,我在教學中就比較注重學生小組學習與競賽的環節設計,抓住教材中生動有趣味性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鼓勵學生大膽地合作創造,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集體學習的樂趣,都分享集體合作成功的喜悅。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于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獨木難支,林多葉茂。在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構建師生合作教學、生生合作教學,讓學生在充滿合作精神和群體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在玩中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和群體中的協調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小組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將會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鍛煉和發展。比如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建立課堂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有男有女,有好有差,這樣的構建具有互補性作用。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體驗或扮演欣賞作品的不同角色。還可以將詩詞、歌曲、舞蹈、美術、戲劇、小品等形式合為一體,創設“音樂劇”讓學生自己做導演、演員、舞美、配樂等,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聰明才智,從而體驗合作的成功。這樣一方面不僅可以消除個別同學怯場的緊張氣氛,互助互利,另一方面也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音樂的空間和展現自我的平臺,提高全體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再如,用豎笛或打擊樂為歌曲配伴奏,這就要求小組成員共同合作,積極參與實踐,在相互配合中完成演奏,享受集體創作的榮譽與歡樂。
三是重視實踐,培養能力。輕松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同時又增強了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對發展其想象力、創造力及其他各種能力很有益處。為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一些輕松有趣的游戲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玩中認識、體驗、創造音樂,培養了各種能力,達到新理念的最終目的。
毋庸置疑,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就是小學階段,同時也是進行各種音樂能力培養的最好時期,所以,必須對小學音樂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新課程改革的前提下,倡導素質教育基本精神,可以通過律動教學、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經驗、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學科整合、器樂教學等有效的、合理的、科學的途徑豐富課堂形式,從而將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