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 要 本文切實從學生發展需求角度出發,探索高校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當今時代特點下校園文化發展道路上存在的機遇與挑戰,并建設性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機制模型,旨在建立全員責任意識,為歷史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更好的融合,促進校園文化適時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最優化。
關鍵詞 校園文化 學生需求 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76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nee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aly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un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era, and constructively puts forward a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enter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iming at establish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staff, inheriting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times, develop better integration and promote campus culture to play an optimum rol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ampus culture; students' needs; motive mechanism
校園文化建設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在我國普及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已然成為一所學校綜合競爭力的衡量標準,它不僅具備教育、娛樂的功能,同時具備認識功能。讓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去了解國情、社會、民生,豐富人生閱歷,從而更好地認識自我并提高綜合素質。
本文基于當代大學生實際需求下,了解其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探究與校園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間的關系,以期構建良性且具有可操作性動力機制體系模型,旨為最終達到多方“共贏”的目標。
1 基于學生需求視角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的分析
(1)高校擴招導致高校資源不均衡,且生源構成復雜化和多層次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高速普及化建設進程,各大高校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紛紛出現擴招、合并、升級更名、多批次招生等現狀,導致各校生源構成出現復雜化、多元化,表現出學生綜合水平層次不齊,高校生源、師資、物質資源不均衡現象愈發嚴重,使得教育不公平現象升級。
(2)經濟全球化導致校園文化多樣化和多維化,校園文化缺乏品牌效應。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一步步加快,網絡信息共享普及性大、及時性強,校園文化更是呈現出多元化、多維化、線上文化強、虛擬性強特點。目前部分學校隨波逐流出現“快餐式”現實發展,忽略對本校淵源歷史資源的傳承與挖掘;但為擴大自身社會知名度、增加曝光率、獲得更多社會評價或榮譽等目的,出現為了舉辦活動而舉辦活動的現象,忽略以“為學生需求發展”為出發點,缺少結合學科設置、專業特色、本校辦學理念的目標,導致校園文化泛化嚴重,學生缺乏歸屬感與認同感,從而導致責任感構建性不強,積極參與度不高漲。
(3)就業壓力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步伐。當代大學生參與活動的計劃性目的性較強,主要表現在“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為優質就業做準備”,導致學生出現一切參與活動出發點以為了工作為前提和鋪墊的目的傾向極端。而校園與社會之間存在一定隔閡,學生無法鑒別合理合法性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使得校園和社會間無法徹底打破界限,具有一定封閉性,必然影響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相互作用,不夠以實際應用效果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無法實現作用最優化。
(4)校園文化功利性與娛樂性氛圍突出,流于形式。在各類校園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參與都是發自內心、自愿主動地。但就其活動開展目的來說并不是為了讓學生形式上參與,形式上的參與對于各方都毫無意義,只會是浪費時間精力、物力財力,也更不是獲得所謂的參與經歷和成就成果。其中在不愿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原因的調查中,“政治性強”、“沒意義”、“耽誤學習”占比例最高。另外,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在決定是否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時,首先關注的是從自身角度出發,該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是否適合自己。其次,對形式上的文體藝術類、思維創意類較為偏愛,可見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中,偏于娛樂氛圍較多。
(5)校園物質、精神、制度文化建設不均衡。在構建校園文化中,物質文化是基本保障,精神文化不可或缺,制度文化更是提供制約監督的利器。各高校擴招擴建進程中,應注意平衡物質文化中各項均衡發展,不能僅圖學生人數規模而忽略相應配套設施購置,避免出現“僧多粥少”現象,更應該爭取政府以及其他社會資金來源的大力支持,使得拓展資金多渠道注入;并不斷完善適合本校發展的制度文化體系,征集制度相關各方意見建議,以期達到相互監督制約,最終實現各方共贏的局面。
2 構建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機制
針對當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如何堅持從學生需求視角出發,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機制迫在眉睫。構建校園文化動力機制體系,主要調動全員責任意識,共同為校園文化在各類型活動中充分發揮教育作用,促進校園文化的與時俱進與歷史傳承。
2.1 導向機制
積極有效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進程,首先應明確學校自身基本定位與發展方向,樹立以社會為向導,營造積極濃厚的氛圍,凸顯學校自身辦學理念與專業特色,堅持以提高學生能力素質為原則,踐行黨的宗旨。動機直接決定行為的產生,更是需求的體現。社會需要是當代大學生發展的基本動力、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決定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導向與目標,因此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明確,越是決定著校園文化的歷史傳承與時代結合發展的方向。
2.2 激勵機制
在構建激勵機制過程中,一是重視激勵措施的手段,以校園文化開展形式分不同層次、類別等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促進師生雙方在能力、水平、價值等方面得到展示與認可,并內化為動力;二是把握激勵的時效性,及時合理落實具體方案措施,形成典型,強化激勵效果;三是保證激勵實施過程公平公開公正,有明確嚴謹的實施政策、規章制度,過程透明化,才能進一步凸顯激勵機制的正向作用,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與激發競爭意識,形成良性發展。在校園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針對活動主體設置必要的激勵措施,諸如:獎勵、提供待遇等。
2.3 監督制約機制
對于高校文化建設者來說,高校辦學理念、規章制度等直接影響了校園文化的方向和品位,因此,必須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形式、作用等施行監督制約,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入,同時與時俱進,采用適合當今時代發展潮流的宣傳模式和媒體,將歷史傳承和時代發展去糙取精相互結合,從而發揮校園文化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最大化。
2.4 保障機制
任何校園文化能夠得以傳承下來并可長期存在,都必不可少需要一定物質、精神、制度的保障,除此構建各保障機制外,更應探索能使之各個保障機制得以相互協調合作并使整體良性合理發展的運作機制,促進校園文化進一步建設完善,內化全體師生,并為之提供服務。
2.5 績效評價機制
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不僅僅是作為主導作用的教師或者主體部分的學生一方面得以完成的,應是建立高校全體師生共建責任意識,以實現教育為目標,構建相應構成部分的績效評價機制,完善可操作性激勵、制約與監督制度。并將評價結果作為衡量綜合測評、優中選拔、聘任、評優評獎等相關依據,將“論功行賞”落地實施,樹立典型,體現差異性,形成量化可控的因素。構建全方位、多元化多層次的評價機制,將質化與量化、主觀與客觀評價相結合,堅持靈活性與原則性共存。
2.6 反饋機制
評估離不開反饋,評估前需要反饋信息,評估后更需在實際需求上做出反饋。因此評估與反饋的協調配合能夠使校園文化建設良性發展,并在決策內容、方式、方法上體現時效性、目標性。反饋得來的信息,或去糙取精,或協調各構成組織間的關系,并將反饋信息具體化為實際行動再反饋回去,從而使校園文化建設合乎實際性與目的性。因此,評估和反饋應同時進行的,體現整體性和細節性的相互融合。
高校校園文化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教育、娛樂、自我認識的功能不可忽視,各校在建設發展校園文化過程中,應分析當今時代、社會、國家發展趨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原則,掌握學生在成長成才中切實所需,“與時俱進,去糙取精”,積極探索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途徑,構建并進一步完善有效且可行的動力機制體系,以保證針對性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品牌效應與傳承精神,從而將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王永鋒.從“建構性學習”到“學生有效參與”[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9.
[2] 吳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3.
[3] 胡新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