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凌云 鄧文柔 劉菡



【摘 要】 在獨角獸企業迅速創立和崛起的時代,初創企業尤其是科技型初創企業,如何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和保持長久競爭力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科技型企業的研發創新水平是開發新產品、新工藝的決定性因素,而有關研發創新的決策與其高管息息相關。文章以科技型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就科技型企業研發創新與高管知識結構是否存在相關關系,以及在技術團隊變動情況下二者存在怎樣的聯系進行研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高管知識結構豐富會顯著提高企業的創新投入、企業的專利申請數和企業的新品數量;當企業技術團隊非穩定時,高管知識結構會顯著減少企業的創新投入、企業的專利申請數和企業的新品數量。
【關鍵詞】 高管知識結構; 技術團隊非穩定性; 企業研發創新
【中圖分類號】 F81;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10-0053-08
一、引言
隨著《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和《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的發布,眾多獨角獸企業迅速創立和崛起,并獲得巨大關注。科技型企業逐漸成為初創企業中重要的潛力股,其成立時間短、發展速度快,強調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創新。對于初創型企業,尤其是科技型初創企業,在強大的市場競爭中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才能獲取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成長為最具潛力的獨角獸企業。
然而,企業創新能力受政治經濟因素、行業大環境、企業內部組織架構等宏觀和微觀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了探究影響科技型初創企業創新能力的主要驅動因素以及如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國內外眾多學者進行了諸多理論和實證方面的研究。縱觀以往的研究結果,有從市場結構、行業特性、企業家個人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的,如:Finkelstein[ 1 ]最早提出高管成員在財務、法律、技術和營銷等領域的多能力任職經驗將促進其進項科研創新和產品、技術變革;周楷唐等[ 2 ]在對上市公司高管的變更研究中發現,高管關于公司債務等資本運營相關決策與其專業背景的異質性顯著正相關;賴黎等[ 3 ]從高管是否服兵役、是否有從軍背景出發,發現軍隊訓練背景對高管決策效率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但是從企業高管的知識結構和技術團隊穩定性角度的研究寥寥無幾。
在高階理論中,高管是企業經營決策的核心,對企業戰略決策和研發創新決策影響巨大。Kim E.H等[ 4 ]發現高管對企業研發決策影響巨大,當高管更看重確保個人財富和就業安全時,會著眼于研發項目的風險和回報的長期性,進而影響董事會研發投入決策來進行風險規避,而市場競爭環境的不斷復雜化和市場競爭力的不斷增強,都加劇了企業管理決策的復雜特性,要求企業高管基于自身的判斷對創新研發做出快速、準確的決策。已有研究證實,高管的職業經歷和經驗以及其受教育程度等均將影響其對企業研發創新的決策。相關研究已從側面反映高管的知識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影響,但結合技術團隊穩定性角度來闡述高管知識結構對企業創新研發的影響幾乎沒有。
在企業高管對企業創新研發的決策過程中,技術團隊的組建和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技術團隊是企業進行研發創新的核心行動團隊,對企業研發創新的產出影響巨大。程時雄和柳劍平[ 5 ]對工業行業企業的數據研究發現,技術團隊核心成員的離任將影響企業研發產出。技術團隊人員是最重要的研發資源,當企業高管能夠有效管理企業技術團隊,使其穩定投入到企業技術研發工作中,必將提高企業研發創新能力。
本文基于高階理論和投入產出理論,從科技型企業入手,基于對近10年來中國上市公司中科技型企業的實證研究,分析了企業高管知識結構對科技型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以及在企業技術團隊變動的情況下兩者的變動情況,揭示了提高科技型企業競爭力和存活率的管理經驗及其內在機理。
二、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
(一)企業創新研發的投入與產出
企業研發活動是企業創新的輸出,可以帶來企業專利的產出、新產品新工藝的更新以及提高企業的生產效能等是提升科技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活動。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一個企業創新研發水平的高低可以從投入和產出兩個維度來看:一是企業研發投入的費用金額及企業營收規模;二是企業的研發成果—專利技術數量。
Pelled[ 6 ]通過實證數據得出,企業在研發中的投入越大,企業所獲得的專利數量越多。劉運國和劉雯[ 7 ]對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發現,企業加大研發活動遵循投入產出原理,更多的資金投入能夠顯著提高其專利產出的數量和效率,且企業創新投入越多,其在新產品、新工藝市場表現越好,對外部投資者吸引力越強。Lin等[ 8 ]則將行業和專利研發予以劃分,認為在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研發投入與產出的正向關系較為明顯,并非所有企業都存在這種顯著的投入產出線性關系。Kothari等[ 9 ]發現企業研發對上市公司的創新有顯著的提升作用,提出企業擁有的研發資源有助于企業開展研發和創新活動,進而推動其創新績效提升。上述研究成果表明科技型企業研發創新能力、研發投入和產出具有重要關聯性,且投入和產出兩個維度均是衡量企業研發創新的重要維度。
(二)高管知識結構與企業創新能力
1.高管受教育程度與學歷水平
企業對研發創新機會的發現與研發方向的選擇和決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管的機會識別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決策水平,而這些能力與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Bantel和Jackson[ 10 ]在對銀行業高管的學歷水平和企業創新的研究中最早發現,高管教育程度與企業成長能力和企業創新顯著正相關。徐曉東和陳小悅[ 11 ]在對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變更研究中發現,高管學歷背景和專業背景對公司治理和公司業績水平具有顯著影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知識素養將影響高管成員知識結構,進而影響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第一大股東個人特質與企業成長能力顯著正相關。周楷唐等[ 2 ]則從企業債務融資成本視角出發研究高管學術經歷對企業的影響,研究發現高管學術經歷能夠降低公司債務融資成本,從作用機制上也將影響企業對創新研發的投入。
2.高管行業經驗與跨行業經驗
關于高管行業經驗和跨行業經驗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對高管職業經理的研究眾多,對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上市公司均有涉及,但由于行業特質、企業發展階段及政治經濟大環境迥異,其結論不盡相同。Pelled[ 6 ]在對國外制造業企業高管職業經歷與企業創新能力進行研究時發現,高管成員行業經驗與企業創新能力有較高的關聯程度。成瑾等[ 12 ]研究發現,公司首席執行官的變更有利于公司治理效力的提高、公司規模的擴大和管理的更加專業化,論證了跨行業經驗公司管理者對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李梅和余天驕[ 13 ]發現高管行業聯系這一后天形成的隱性社會資源正向調節研發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因此,高管的行業經驗與跨行業經驗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總結以上研究成果,發現對于科技型初創公司,高管行業經驗與跨行業經驗對其進行創新決策的思維方式起著重要影響作用。
3.高管多能力任職與技術素養
關于管理者是否具有多能力任職以及技術背景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Finkelstein[ 1 ]在研究中發現,高管成員在財務、法律、技術和營銷等領域的多能力任職經驗將促進其進行科研創新和產品、技術變革。王廣和朱焱提出,具有生產、技術或研發技術背景的大股東和高層管理者更樂于關注和了解技術方面的內容,更愿意加強產品和技術創新投入。Valentine和Fleishman[ 14 ]實證研究發現,具有創新性的CEO或高層管理者往往具有科研人員和技術專家的特征,產品創新戰略和具有技術背景(專業的科學工作者、工程師)的高層管理者之間有明顯相關性。陳仕華和鄭文全[ 15 ]從公司治理角度提出高管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其包括創新研發投入等在內的決策行為。成瑾等[ 12 ]從結構化理論出發,基于高管知識結構構建的視角研究高管行為整合,發現TMT知識結構將從TMT探索式學習意識、TMT成員間的信任氛圍等方面促進TMT團隊行為整合,進而影響企業的研發決策。
根據以上對高管知識結構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高管知識結構的豐富與企業創新正相關。
(三)高管知識結構、技術團隊非穩定性與企業創新
信任是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關系研究中的重要課題,高管作為企業信任決策的核心,了解不確定性及其風險對其的心理影響是理解高管進行企業戰略決策的關鍵。在對信任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數學者認為個體的信任是由信任需要、信任保障和信任調整所構成的“信任門檻”。從本質上講,信任門檻主要是一個基于理性評估的心理學意識。總體而言,社會心理路徑的“信任門檻”理論解釋了理性選擇所關注的利益交換式和風險規避式的信任生成模式,使信任回歸為一種人的社會屬性。而高管在企業研發創新決策過程中,其對決策對象的評估除了基礎地位的現實戰略利益和風險外,也包括由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等非理性因素所框定的可信度。在現實情況下,技術團隊是明確負責企業研發創新的輸出部門,將直接影響企業研發創新水平,高管會因為技術團隊出現的不穩定性而對其風險評估值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其對企業研發創新風險的評估,改變“研發創新決策”這一行為的信任值。
此外,對于人在不確定收益的選擇,根據期望效用理論,一個理性的人會選擇期望效用較大的行為;而在面對同一期望效用的情形下,一個理性的決策者會選擇風險較小的行為。對于創新型公司而言,由于公司具體的技術創新工作依賴于其技術團隊甚至依賴于公司技術團隊負責人,高管僅從戰略上來支持公司的研發創新工作。因此,對于科技型企業而言,企業投入技術研發與創新本身具有極大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如果技術總監離職或者技術團隊處于不穩定狀態,企業高管對研發創新的支持態度會隨著其創新載體——技術總監的離職而發生轉變,由原本支持的態度轉變為保守和謹慎的態度。高管的這種態度轉變將直接影響其對企業創新研發的決策。Lin等[ 8 ]對中國上市公司返聘已到任期的高管和技術團隊核心成員現象進行研究,發現技術團隊核心成員的離任將影響企業研發產出。
根據以上對技術團隊的分析可知,企業技術團隊是企業創新的重要推動力,直接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出水平,企業技術團隊的穩定性將是企業創新執行的堅實基礎,一旦企業技術團隊呈現非穩定性,即技術團隊負責人(如研發總監)離職,或技術團隊中技術人數出現負增長即技術人才的引進停滯不前,這些結果都會導致企業創新人才不足,難以有效實施具備豐富知識結構高管所制定的公司創新戰略,直接影響高管知識結構對企業創新的推動力和創新戰略的落地。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相比技術團隊穩定的公司而言,技術團隊非穩定性的公司高管知識結構對企業創新負向影響更大。
三、數據來源與變量定義
(一)數據來源
本文的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和巨潮網下載的企業財務報告。根據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08年聯合頒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以及證監會2012年修訂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標準,認為“I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科技型企業。考慮到研發投入的效應滯后性問題,本文選取2007—2015年間所有科技型上市公司的年報作為初始樣本,對其高管的知識結構以及技術團隊非穩定性進行分析。獲得初始樣本后,根據以下標準對樣本進行整理:(1)剔除當年度ST/PT、*ST類上市公司,由于該類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較一般上市公司而言會有較大的差異,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偏差,而且該類公司數量較少,故將其剔除;(2)剔除附注中未披露研發投入數據以及只披露資本化或費用化金額的企業,因企業的研發投入金額包括資本化金額和費用化金額;(3)對于年報中高管人員背景資料不詳細的企業進行其他渠道的搜索和補充。按照上述原則,在所有上市科技型企業中,2007—2015年共有589個樣本符合本文的研究要求。此外,本文還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Winsorize處理。
(二)變量和指標的選取
1.因變量
結合上述研究成果和科技型上市公司對外企業財務報表報告形式,確定投入和產出兩個度量標準,包括:(1)研發費用;(2)研發強度,即研發支出/營業收入;(3)研發專利項目數。本文將以上三個指標作為研究企業研發創新的度量因素。
2.自變量
本文確定五個高管知識結構的度量標準:董事長行業經驗(公司董事長從事本行業工作經歷的年度時長);董事長跨行業經驗(公司董事長履歷中有提及除從事本行業以外其他行業經歷,有跨行業經歷取值為1,否則為0);董事長能力水平(公司董事長除擔任本公司職務外,還兼任其他公司的職務取值為1,否則為0);董事長學歷水平(博士取值為4,碩士研究生或MBA或EMBA取值為3,本科及大專取值為2,大專以下取值為1);董事長榮譽稱號(公司董事長曾經獲得過技術方面的榮譽稱號或證書,取值為1,否則為0)。高管知識結構均值取以上能力水平指標的加權平均值。
3.調節變量
技術團隊非穩定性作為調節變量。參照已有學者的研究成果,取技術團隊總人數變動情況作為其非穩定性的度量標準。公司技術團隊總人數變動、公司技術團隊總人數當年度出現負增長取值為1,否則為0。其中公司技術團隊總人數變動情況來自于對公司年報的手工收集。
4.控制變量
借鑒相關研究,選取公司規模、公司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成長能力、年齡以及年度和行業設為控制變量。具體變量定義如表1。
(三)研究模型
為了驗證高管知識結構對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根據企業技術創新受高管知識結構的影響,本文構建了檢驗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多元回歸模型。
模型(1)用來檢驗假設1:
模型(1)是為了檢驗高管知識結構對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模型(2)從技術團隊總人數的變動角度檢驗高管知識結構對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各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體分布在小于1的區間,不排除個別極端值的存在,而Rdit(研發強度)和Pt(研發專利數量)的數值統計情況與Rd(研發費用)相類似,這也與本文闡述的研發創新投入產出理論相一致。Cbksm(高管知識結構均值)最小值為0.441,最大值為1.295,平均值與中位數僅相差0.03,標準差為0.192,大多數樣本公司的高管知識結構分布均勻且集中。Tctnng(技術團隊總體變動情況)最大值為1,中位數與最小值均為0,說明大多樣本公司的技術團隊總人數處于不斷變動的情況。Tasset(公司規模)均值與中位數均約等于21,且標準差為1.404,大多數樣本公司的資產規模相近。Roa(公司資產收益率)最大值為0.475,最小值為-0.143,而均值與中位數接近,表明有的公司盈利狀況良好,有的則呈現虧損狀態。Lev(公司資產負債率)和Growth(公司成長能力)樣本數據統計情況與Roa(公司資產收益率)相類似。Age(公司年齡)的樣本統計情況與Tasset(公司規模)相類似,大多數公司的年齡集中在2—3年。
(二)相關性分析
由表3可知,Rd與Rdit和Pt之間的相關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研發投入與產出之間存在明顯正相關關系,這與朱平芳和徐偉民(2003)得到的我國A股上市公司實證結果相吻合。相關系數表中Rdit和Pt與Cbksm(高管知識結構均值)之間的相關系數為正,且在10%、1%的水平顯著,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研發創新能力與高管知識結構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證實了H1的猜想。其他控制變量如Roa(公司資產收益率)、Lev(公司資產負債率)與Rd分別在5%、1%水平顯著負相關,可排除這些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干擾,本文變量的選取較符合要求。
(三)回歸分析
以Rd(研發費用)、Rdit(研發強度)、Pt(研發專利數量)為因變量,將Cbksm(高管知識結構均值)作為自變量,Tasset(公司規模)、Roa(公司資產收益率)、Lev(公司資產負債率)、Growth(公司成長能力)、Age(公司年齡)為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Cbksm(高管知識結構均值)與Rd(研發費用)的回歸系數為0.270,高管知識結構與企業創新研發水平之間在1%(t=4.85)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關系;Cbksm(高管知識結構均值)與Rdit(研發強度)、Pt(研發專利數量)回歸系數分別為0.294、 0.329,并在1%(t=5.06、t=4.45)水平呈正相關關系。進一步證明了企業創新研發水平與高管知識結構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證明了假設1成立。
進一步檢驗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團隊非穩定性對高管知識結構與企業創新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表5(1)列顯示Cbksm(高管知識結構均值)與Rd(研發費用)回歸系數為0.159,在1%(t=2.94)水平顯著正相關;Cbksm(高管知識結構均值)與Tctnng(技術團隊總體變動情況)交互項(Cbksm*Tctnng)的回歸系數為-65.81,在1%(t=-5.44)水平顯著負相關。表5(2)列和(3)列顯示Cbksm(高管知識結構均值)與Tctnng(技術團隊總體變動情況)的交互項(Cbksm*tctnng)對Rdit和Pt的回歸結果;本文還選取了技術團隊關鍵負責人變更(Tctlnc)作為技術團隊總體變動情況的替代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表5(4)列至(6)顯示Cbksm(高管知識結構均值)與Tctlnc(技術團隊關鍵負責人變更)交互項(Cbksm*Tctlnc)對Rd、Rdit和Pt的回歸結果,以上結果均證明了假設2成立。
(四)穩健性檢驗
高管知識結構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為檢驗結論的穩定性,首先,結合趙震宇等[ 16 ]的研究,將本文的自變量替換成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對公司CEO知識結構的賦值不變,就數據重新進行回歸分析,發現首席執行官的知識結構與企業創新仍然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支持本文研究假設。由此,進一步證明科技型企業高管的知識結構豐富會顯著提高企業的創新投入、企業的專利申請數和企業的新品數量。
其次,參照劉運國和劉雯[ 7 ]的研究,將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研發專利從專利發明的類型進行替換,分別替換為“發明型專利”“外觀型專利”和“實用型專利”,就數據重新進行回歸分析,發現高管知識結構對科技型企業“發明型專利”的影響顯著,對“外觀型專利”和“實用型專利”的研發也有影響。這也進一步證明了科技型企業的高管知識結構對企業專利的顯著影響主要體現在“發明型專利”上。
最后,結合劉青松和肖星[ 17 ]的研究,對控制變量的選取進行了穩健性檢驗,一方面從企業自身內部因素考慮,進一步控制企業高管的薪酬,即董事長的薪酬水平,對數據進行重新分析,發現高管的知識結構會顯著影響薪酬水平,同時,高管的薪酬水平也會影響企業創新的投入和產出;另一方面從企業的外部影響因素考慮,進一步控制經濟增長速度即企業所在省份的GDP總額增長率,經濟增長速度會影響企業所在地高管的知識結構水平,經濟增長速度越快的省份,其高管知識結構水平越高,機會越多,企業創新動力越足。由于篇幅限制,以上穩健性檢驗結果未列示。
由上可知所有的回歸結果均支持本文提出的科技型企業高管知識結構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作用機理,進一步豐富了企業高管的權力理論和研發創新能力的相關研究。穩健性檢驗數據結果與研究結論不存在異質性,研究結論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和穩定性。
五、結論
科技型企業創業在“互聯網+”大環境下不斷涌現,數據顯示75%的企業在創立5—10年后仍穩定快速地發展,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科技型初創企業在上市5年內面臨ST。本文通過微觀角度對影響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創新能力進行研究,基于科技型上市公司的高管知識結構特性以及技術團隊非穩定性的數據分析,為科技型企業高管聘用和組建提供相關參考依據。
本文以我國2007—2015年A股科技型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1)高管知識結構豐富會顯著提高企業的創新投入、企業的專利申請數和企業的新品數量;(2)相比企業技術團隊穩定的公司而言,企業技術團隊總人數負增長變動負向調節高管知識結構與企業的創新投入、企業的專利申請數及企業新品數量的關系。
從企業研發的投入和產出角度來看,研發投入越大、研發強度越大、企業申請的專利數量越多的企業說明其研發創新水平越高。實證分析得出:高管知識結構豐富會顯著提高企業的創新投入和研發強度以及專利申請水平。也就是說,提升高管知識結構將助力于科技型企業提高其企業研發創新水平。從高管知識結構度量的幾個標準來看,高管的選任可以構建一個綜合考量體系,在選聘時需要綜合考量其行業經驗、跨行業經驗、能力水平、學歷水平、是否有技術方面的榮譽稱號等。此外,對于科技型初創企業來說,要保持企業長期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研發創新水平,在選任高管時應注意從知識結構等多角度進行多方面的選拔考察,選賢舉能,同時企業應注重對高管的培訓與提高,包括為其提供整體文化素質的進修及各種專業素養的培訓,也可以通過與知名高校聯合建立培訓基地,量身開設各種高管培訓課程等來提升高管整體的教育水平,彌補其職業經歷單一化、跨行業知識缺乏等知識結構上的不足。
另外,本文添加技術團隊非穩定性這一變量,實證分析在企業技術團隊不穩定的情況下,高管知識結構對企業創新水平的影響,得出結論:當企業技術團隊總人數負增長時,高管知識結構會顯著減少企業的創新投入、企業的專利申請數和企業的新品數量。因此,科技型初創企業在組建技術團隊時,需要在考察其技術能力的同時特別注重考察對企業的忠誠度和職業穩定性;在對技術團隊的人力資源管理中,建立相應的激勵政策以及融洽的工作氛圍,以提高其對崗位的成就感和忠誠度。
【參考文獻】
[1] FINKELSTEIN S,HAMBRICK D C.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their effect on organizations[J].Contr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5):526-552.
[2] 周楷唐,麻志明,吳聯生.高管學術經歷與公司債務融資成本[J].經濟研究,2017(7):169-182.
[3] 賴黎,鞏亞林,馬永強.管理者從軍經歷、融資偏好與經營業績[J].管理世界,2016(8):40-44.
[4] KIM E.H, YAO LU. CEO ownership,external governance,and risk-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102(2):272-292.
[5] 程時雄,柳劍平.中國工業行業R&D投入的產出效率與影響因素[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2):36-85.
[6] PEllED L H. Demographic diversity, conflict,and work group outcomes:an intervening process theor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6):615-631.
[7] 劉運國,劉雯.我國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與R&D支出[J].管理世界,2007(1):128-136.
[8] LIN D,LU J,LIU X, et al.Returnee CEO and Innovation in Chinese high-tech S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65(1/2,3/4):151- 174.
[9] KOTHARI S P, LAGUERRE T E, LEONE A J.Capitalization versus expensing: evidence on the uncertainty of future earnings from capital expenditures versus R&D outlay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2,7(4): 355-382.
[10] BANTEL K A ,JACKSON S E.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07-124.
[11] 徐曉東,陳小悅.第一大股東對公司治理、企業業績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2003(2):64-75.
[12] 成瑾,白海青,劉丹.CEO如何促進高管團隊的行為整合:基于結構化理論的解釋[J].管理世界,2017(2):159-173.
[13] 李梅,余天驕.研發國際化是否促進了企業創新:基于中國信息技術企業的經驗研究[J].管理世界,2016(11):125-140.
[14] VALENTINE S, FLEISHMAN G. Professional ethical standa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the perceived role of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82:657-666.
[15] 陳仕華,鄭文全.公司治理理論的最新進展:一個新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0(2):156-166.
[16] 趙震宇,楊之曙,白重恩.影響中國上市公司高管層變更的因素分析與實證檢驗[J].金融研究,2007(8):76-89.
[17] 劉青松,肖星.成也業績,敗也業績?——國企高管變更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5(3):15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