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趙君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5日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從“溫飽”逐漸過渡到“環保”,從“生存”逐漸過渡到“生態”。然而,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在總體提升的同時,也面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痛苦指數”。例如:大氣污染嚴重、水資源富營養化加劇、白色垃圾蔓延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增長點,只有改善生態環境,才可以提供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因此,基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背景,分析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新形勢下推進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已成為當下的重要命題。
江蘇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經濟發達,人口密度較大。自20世紀90年代起,江蘇省在經濟建設中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率先提出“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在其優越的經濟基礎保障下,生態文明建設得以充分推進。
(一)頂層設計不斷加強。江蘇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列。2013年,省政府印發了《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3-2022)》,把生態文明作為堅持科學發展的重要標志。2017年,《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實施辦法》公布,生態文明建設正式納入干部考核。同時,江蘇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把“生態環境高質量”放入“六個高質量”中,提出要下大力氣補齊生態環境短板。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自2006年起,江蘇實施了3輪化工行業專項整治行動,累計關閉7,000多家污染嚴重的化工企業。2016年底,江蘇省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其重要內容之一即“減少化工落后產能”。2017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分別提高到42.7%和31.0%。在國家統計局2016年各省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中,江蘇綠色發展指數位列全國第九,資源利用指數位列第二。一系列數據顯示,江蘇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三)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進。江蘇省環保廳發布的2017年省生態環境公報顯示,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達66.4,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為68.0%,水環境質量總體平穩,符合Ⅲ類斷面比例上升2.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0.9個百分點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處于良好狀態。開展的“兩減”和“六治”行動取得積極進展,煤炭消費量同比削減1,000萬噸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達101條,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得到改進。
(四)環境執紀監管體系不斷健全。近年來,江蘇加大環境執法檢查力度,扎實推進中央環保督查整改,立案查處的環保案件罰款金額達9.6億元。2016年,江蘇省環保廳根據各縣市區環境執法監管年度數據,圍繞中央環保督查的反饋問題、群眾對生態環境的信訪意見等方面,出臺了《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綜合改革方案》,改革環境監管制度、完善綠色獎懲政策、加強環境信訪問題調查,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生態問題。
江蘇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人口多、資源少”的特殊省情沒有改變,經濟建設飛速提升和資源環境承載不足的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綠色生活需要與生態建設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加上過去的粗放型經濟造成的遺留污染,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自然資源能源緊缺。江蘇省平原及湖泊面積占全國前列,但自然資源及能源數量較少,不能與江蘇的人口密度及經濟發展速度相匹配。耕地資源較為緊缺,近20年來全省耕地面積減少了700萬畝。建設用地數量臨近土地資源上限,開發強度超過21%,尤其是蘇南部分地區遠超過國際“警戒線”。除此以外,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加速,水資源面積以年2.3%的速度日益緊縮。森林面積在全國總量排名較低,部分地區還出現了退林還田現象。煤炭等經濟建設能源耗費量較大,但能源利用效率較低,萬元GDP能耗大約是美國和歐盟的4倍。
(二)綠色產業尚未形成。江蘇省已處在工業化后期階段,全省重工業企業總數約4.8萬家,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60%。盡管省政府已連續開展3輪化工企業整治行動,關閉大批重污染企業,仍有3,000家以上的大規?;て髽I存在。蘇北及沿海少數地區在進行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引進高污染、高風險項目的情況依然存在,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建設進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勢必要求江蘇省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然而,江蘇的新興產業還沒有成為主體支柱產業,符合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尚未形成。
(三)區域生態差異較大。江蘇省蘇南蘇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因此需要對依托經濟基礎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分開探析。蘇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自然資源匱乏,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生態文明建設基礎相對較差。同時,蘇南地區工業發達,企業單位面積污染排放強度較高,環境污染問題更為嚴重。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自然資源相對豐富,資源環境壓力較小,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較好。但是,蘇北地區的徐州、連云港等城市主要依靠重工業發展經濟,煤炭等能源消耗量較大,致使空氣污染較為嚴重。
(四)體制機制改革不足。生態環境建設需依靠地方政策和制度法規的有力保障,然而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成熟,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沒有取得較大突破。特別是貫徹中央要求的改革任務還不到位,致使一些試點工作多年停滯不前。部分城市的相關政策不完善,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有待提升,不少企業環保意識差,社會責任感較低。生態保護監管體系有待完善,不能明晰政府、企業、個人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性作用,無法有目標、有方向地指導和監督各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行為。
(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綠色GDP。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江蘇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做好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工作。首先,要將綠色理念融入一二三產業的建設發展過程中,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以及生態服務業,拓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域;其次,要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大量扶植一批條件優、技術好、創新強的綠色企業,構建學習、研發、生產有機結合的綠色科技創新體系,減少產業建設中的生態污染問題,對技術落后、污染嚴重、能耗大的落后產業進行逐步淘汰;最后,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變傳統數字經濟和政績經濟發展觀念為可持續、綠色經濟發展觀念。加強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和產業園的規劃建設,推進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在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做好準入和監督工作,保證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
(二)因地制宜調整政策,助力區域生態建設。江蘇蘇南蘇北地區經濟基礎不同,依托經濟建設而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程度自然有所區別。蘇南地區經濟基礎雄厚,科學技術占產業貢獻率較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推進程度較好。但是,蘇南地區的資源能源較為匱乏,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較大。因此,蘇南地區要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政府應加大環境保護資金的投入力度,出臺生態修復和整治方案,對高污染產業進行控制和監管,明確環境保護職責。蘇北地區相對蘇南地區而言,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較低,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較大,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程度較低。但蘇北地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較小。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中,要依據自身優勢制定發展戰略,不能走蘇南“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生態互聯網+”綠色經濟,加大對農業和工業的生態化改造,建立循環經濟生產方式。
(三)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第一,政府應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改革,明晰生態建設的義務,明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和人力投入;第二,要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辦法,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對省內各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實時監測,把能源消耗量、環境污染程度等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第三,進一步完善江蘇生態環境補償的體制機制,擴大補償范圍,提高補償標準,加強補償監督;第四,要完善領導干部的考核和問責機制。明確地方政府及負責人對生態環境的管理責任,將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放入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對那些為了追求政績而破壞地方生態環境或疏忽職守的人進行追責。
(四)大力開展環境教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講話中提到,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和推動者。一個人的力量或許無法改變我們的生態環境,但一群人的力量足以向實現綠色中國的美好愿景邁開一大步。只有每個人都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保障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整體構建。在宣傳教育方面,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把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等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環境治理的良好氛圍。積極利用新媒體手段,加強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觀念的培育,自覺抵制奢侈浪費等不良消費行為,倡導簡約、適度的消費習慣。在宣傳推廣綠色生活方式中,要重點樹立典型人物、宣傳典型經驗,為公眾提供可供學習和參考的榜樣,充分發揮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此外,要重視學生群體的教育宣傳,從小做起,從個人做起,讓學生在生活方式綠色化行動中起到帶動引領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孫卉.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7.
[2]杜強,楊永華.新時代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0).
[3]段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啟示與展望[J].中州學刊,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