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卓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音樂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門藝術,是全世界人的共同語言。音樂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早在人類社會未產生語言時,古人即開始使用聲音的強弱高低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便是音樂的雛形。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的勞作過程中,逐漸產生統一節奏的勞動號子便于相互傳遞信息,配合以石器,木器敲打作為伴奏,這便是最原始的人類社會音樂。到了現代,作為對人類思想影響最大的音樂,在這個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趨勢,國人對音樂的重視程度也得到普遍提高。在21世紀音樂創作中,中國傳統音樂,迎來了新的創作熱潮。
這是一個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的人工智能AI時代,老舊的方式、技術、形式正在不斷革新,科技的發展也正改變著音樂的創作方式與制作。我們熟知,音樂創作方式是由一個動機開始的,輔以樂器,配合紙面寫作,完成音樂創作的最初構思部分。然而在現代,這一傳統方式正因科技創新而悄然改變,科技創新帶來的設備創新,使音樂創作變的簡潔,有趣,高效,通過科技呈現,我們可以更加直觀的聽見我們的構思,達到實時的。以科技助推音樂發展,使音樂文化不斷繁榮,激發文化自信,這也是時代所倡導的。
穿戴式設備,系高科技設備運用下,音樂創作的新型式,這是音樂創作中的進步與革新,藝術家們通過新型設備的使用,從而獲得更多的創作靈感以及更便捷高效的實時創作體驗。穿戴式設備受眾面更廣,讓大眾更多的了解音樂,并且通過低門檻式簡單操作,體驗音樂創作的樂趣,豐富大眾精神需求,從而激勵創新,用文化推動社會發展,從而實現文化自信。
目前穿戴式設備產品中大多數可運用到音樂創作上,例如穿戴式紅外線體感傳感設備——Leap Motion(圖1),來自美國Leap公司,通過紅外線感應,識別手部的手掌、手指、等手部運動信息,將其參數轉化為MIDI信號,信號可實時控制DAW中虛擬樂器演奏。如:利用手部動作信息,通過參數轉化為MIDI音符,搭配琶音器使用,可實現手勢作曲。
頭戴式四維控制器——3D MIDI Controller(圖2),來自瑞典Tec公司,通過四維控制器(圖3)及內置水平儀感應器識別頭部360°運動信息;通過內部氣壓感應裝置,識別嘴部吸氣和呼氣信息;其內置壓力感應器,可將牙齒咬合力度信息轉換為MIDI信號。如:利用嘴部呼氣大小信息,通過參數轉化為MIDI信號,控制CC11號控制器,可模擬弦樂實時演奏中的力度起伏,增加聽覺逼真性。該設備中多種控制器可進行組合使用,如:將內部起亞感應裝置及頭部位置感應裝置進行組合使用,可達到在SWAM ENGINE(圖4)中實時演奏薩克斯等吹管樂器效果。
在人工智能發展的今天,通過計算機建模,傳感器記錄音樂創作的數據,讓計算機進行采樣分析,用建模的方式了解作曲的數學模型,可以不斷豐富計算機的學習能力,達到AI作曲的技術實現,這一技術在科技屆和藝術創作屆都具有里程碑式的貢獻。如:日本索尼公司已經在AI作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發的Flow Machines AI程序創作了一首名為《Daddy's Car》的作品,這首歌曲是AI程序經過不斷音樂分析后創作出來的披頭士風格歌曲。
各種穿戴式設備的運用,極大的簡化了音樂創作及音樂演奏。穿戴式設備運用可以節約音樂創作,制作中的一些成本。其中體現最明顯的就是穿戴式設備能完全模擬演奏樂器時的動作,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演奏細節,將其轉化為信息輸入電腦,控制虛擬樂器演奏,已經可以替代一部分真實樂器演奏,節省了時間,節省了演奏人員,錄音等經費,在音樂創作成本下的的同時保證了質量,實現音樂商品利益的最大化。傳統式的音樂教學都避免不了枯燥乏味的問題,許多人因此放棄音樂學習,但當我們運用現代科技設備后,這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試想一下我們通過穿戴式設備,搭配上計算機,我們就擁有了所有的樂器,以及擁有瞬間就能上手各種樂器的本領。我們可以在計算機上使用軟音源,帶配上穿戴式設備,用手部信息,頭部信息等演奏架子鼓,鋼琴等樂器,使音樂學習更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們能領悟到音樂的本質,對后續深入的學習也會很有幫助。
就目前來看,國外研究水平要領先于國內發展水平。但國內發展趨勢相較于國外而言更為迅猛。我國目前在音樂科技領域研究十分可觀,藝術院校相關專業在本科階段就有開展AI作曲研究課程,使用的平臺主要為Cycling 74 MAX,已經在嘗試用各種傳感器觸發聲音,創作音樂。而且國內相關講座,比賽也越來越多,例如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上海音樂學院國際電子音樂周,國際計算機音樂大會,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牽頭舉辦的江蘇省數字音樂與聲音設計大賽等,為國內的音樂研究氛圍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為學術也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手段實現音樂創作的高效、簡潔、快速,將時間與精力充分集中在創作構思中,這樣可以實現音樂經濟的最大化,也可以創作出更富有個性的實驗作品,將新技術運用在教育領域也可以大大降低音樂學習的門檻。在未來,隨著穿戴式設備的不斷普及,物聯網的不斷發展,我們的音樂創作將會步入AI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