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新宇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自2013年以來,大學生的畢業人數逐年飛速增長,從2013年的699萬,到2018年的820萬,我國的高教已經挺近大眾化教育時期。藝術專業的學生許多會有追逐“明星夢”的想法,促使學藝術的人越來愈多,在這種背景下,藝術類學生的畢業人數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現階段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就業現狀表現為,就業率高于簽約率,自由職業的比例逐漸遞增,這種現象的發生是因為許多藝術畢業生并不習慣于朝九晚五的規律作息上班,也不在意是否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只要能按約定的按時發放工資即可,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選擇自由職業,或是自主創業,藝術專業的學生是一個充滿激情的群體,他們具有創造精神,善于交際,這樣形式的工作可以讓自己的專業得到更好的發揮。其就業現狀主要表現為:部分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短期的就業較為普遍,國有企業零星安置。
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就業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就業率雖然逐年提升,但就業質量不高;藝術類學生專業對口崗位嚴重不足;所從事的職業報酬與專業付出不對等;就業單位社會保障不全面;畢業生就業受到區域的明顯限制;擇業期望值太高,未能找到語氣的工作,在家里自愿性待業,成為在家啃老族;就業報到證數年不領取。
政府因素在高職藝術學生就業特點上發揮著較大的效應,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在很大層面上受到政府的就業政策以及相關機制的制約,地區差距的現狀較為突出,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所有制企業,它們的待遇福利狀況差異非常突出,由于國家相關就業制度的差異化,攔阻了人員的流動,使藝術類畢業生擇業區間的擴大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這就促使高職院校藝術類的畢業生不會積極、主動的去中小城市去就業。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發達的地區對高職院校藝術類畢業的學生根據吸引力,他們想得到好的發展,但很大一部分學生最終選擇回家,因為他們在工作數年后仍然沒有安身之地,買不起房子成為一個突出的困擾。發達的城市具有十分濃郁的藝術文化氣息,諸多畢業生過渡期望得到好的就業機會,他們只看到了大城市的優越環境和發達的文化,卻忽略了大城市人才充沛的現實,在沒有充分做足準備工作之前,還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態去應對困難。在經濟相對滯后的地區,藝術文化市場相對不是很繁榮,對畢業生的吸引力較小。
高職院校對藝術類學生的錄取更加重視專業技能,對文化知識的掌握較為忽視。學生入學后,學校辦學定位也不夠明確,缺乏高層面的科學謀劃,主要表現為:對院校的定位不夠明確;對培養人次的目標比較模糊;人才培養對社會的作用目標不夠明確。有些院校盲目擴招,導致畢業生質量不高,擴招的情況下,師資力量就明顯不足,這就導致日常教學的失衡,此時高職院校不管藝術類學生的專業和文化知識是否達標,都一律發放畢業證,這樣的失范管理,讓學生的學習不能正常的展開,導致自身能力不符合用人單位的標準,進而不適應社會的需要。高職院校的專業滯后,使得新興專業未形成競爭優勢。
加強宏觀調控,為畢業生的穩定就業提供堅實的基礎,采取有利于高職藝術學生就業的措施:首先要完善就業制度,定制與高職藝術類專業畢業生流動的輔助政策;其次要將畢業生到中小城市就業的激勵機制健全;第三要引導畢業生向基層奉獻發揮光亮;第四還要讓高職院校藝術學生靈活就業相匹配的制度健全;第五,還要建成和健全畢業生的社保機制。為畢業生營造良好就業環境,樹立健康的就業輿論導向,健全有關就業法則,加大締造就業服務體系的力度。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規范教學管理,完善教學服務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高校就業工作中指導畢業生就業是十分關鍵的一部分,在高職院校藝術生課程設置中,將就業指導課在入學后的第一學年就開設,要結合藝術生自身的專業特點,以及個體差異相結合,對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進行分析,同時還要對對用人市場需求和就業形勢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來調節藝術生的擇業心理。高職院校的就業體系的主要工作是,對學生的思想心理、技術信息、創業等方便進行指導,讓學生將職業生涯發展通過自己的認真思考后規劃定制好,以此來持續加大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
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日趨激烈,綜合素養較高的人才受到就業市場的青睞,在競爭激烈的現實中,畢業生是否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否能在工作中勤學多思,是否能不斷的完善自己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要超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要客觀分析社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增強競爭力。高職院校的藝術畢業生離開學校,面臨著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站在畢業、就業或者選擇創業的人生路口,很多時候他們表現出困惑的心緒,這種狀態是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根據自身條件、個性特點以及專業特長等反面進行自我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重要的轉折點上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