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管理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實踐活動,它所涉及的領域涵蓋了生活的諸多方面,任何社會成員都是處在一定的管理關系中,尤其在工作中管理涉及的范圍更廣。一般管理實踐經驗的積累,管理學理論的逐步成熟,交叉學科理論與學科發展經驗,既為藝術管理學問題的研究提供條件,也對其提出明確解答的要求。
管理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它與藝術管理的各個方面相互作用,對藝術管理活動提供科學的指導。與管理學相關聯的藝術管理,重在“藝術”,精在“管理”。藝術可以是個體獨自進行的活動,也可以是集體進行的活動。當藝術是以群體活動形式存在時,就產生了管理的需要。演員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臺前表演,所有的幕后工作,需要一個“總指揮”來統籌和規劃,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步驟在現代文化產業運作中缺一不可,這就是藝術表演團體領導者的職責所在。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正處于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對于藝術管理的發展而言,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就目前藝術管理的發展現狀來說,也是遇到了不少困擾,部分程度上阻礙了其發展步伐。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科定位單一,發展速度緩慢。現在所熟知的藝術管理學科,對于其定義和所屬問題還有不小的爭議。有的人認為藝術管理應該劃分為人文社會學科或藝術學科,而大多數人又認為應該將其歸屬于管理學科。根據孫儀先先生對于藝術管理的分類,在我看來,藝術管理是以藝術為基礎,管理為手段的一門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其基本特性是:交叉性、綜合性、多元性,對于藝術管理的定位,不僅僅是一個定義這么簡單,更是關系到該學科的未來發展和人才培養。
第二,學科發展勢頭過快,專業標準不統一。據個人不完全統計,全國高校里目前已有40余所院校在本科階段開設了藝術管理方向的學科,有20余所院校在碩士階段開設了藝術管理方向的學科,有近400所院校創辦了文化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管理、藝術傳播管理等專業或院系。每一所院校針對藝術管理學科所開設的專業并不統一,根據藝術管理在不同類型的學校開設情況,其側重方向也不盡相同,在綜合類院校的開設側重于管理知識的學習,而藝術院校更側重于藝術的實踐活動和經驗積累,如何使兩者達到相對的平衡狀態,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根據瓊·杰夫瑞的觀點,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這種專業混亂不統一的現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和藝術管理專業的發展。
第一,加大交流合作力度。藝術管理這門學科最早是在歐美等國興起,而后我國才漸漸有了藝術管理一詞,慢慢開始界定其內涵和作用。關于合作既要有相關政府部門與學校的合作,也需要我們“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擴大高校的對外開放,多學習成熟的藝術管理教育教學模式,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及時解決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是藝術管理學科建設的基礎也是重點,藝術管理專業旨在培養面向未來、走向世界,具有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營銷策略、商業頭腦、競爭意識、組織管理才能的藝術管理人才,隨著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培養適應新時代的藝術管理者和藝術管理人才刻不容緩。培養既懂藝術又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不僅需要深厚的專業功底還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做支撐。
第三,建設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管理教育體系。藝術依存于文化而發展,但藝術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更新,以其獨特的創新方式改造著原有的文化。所以應該怎樣將這種不斷創新的藝術,用它特有的方式展現在我們廣大群眾面前并能一代代薪火相傳這個問題也為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這需要我們做到以中國化的管理體系為基礎,兼容并包西方管理化的教育模式,努力推進中西藝術管理模式的融合,努力實現我國藝術管理學科大發展大繁榮。
最后,藝術管理的獨特性是追求一般管理方法中獨樹一幟的地方,講究的是個性和差異。對于藝術的創新和發展,不僅需要科學化的管理制度,也要使發展速度最大化,因此對于音樂藝術的管理應做到七分科學三分藝術。對于藝術管理的發展來說,最重要的是處理好藝術管理者與管理組織間的關系問題。一方面要保證管理組織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更要凸顯出藝術管理人員的創新能力與管理效果。展現出藝術管理獨有的個性化管理模式,使藝術創作者和藝術表演者獲得極大的尊重和肯定,進而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更好的推進藝術管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