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巧
[摘要]自從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黨和國家組織機構改革,同時在基層組織機構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全球化、信息化等已成為當今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基層機構改革也越來越復雜。本文結合A縣的實際情況,以分析當前機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并在行為主義理論指導下剖析國家、政府和人民對于基層機構改革中的價值取向,從而探尋推進機構合理設置的措施。
[關鍵詞]基層組織;機構改革;行為主義理論;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4-010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4.04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介紹
(一)行為主義理論簡介
美國心理學家畢生站在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基礎上提出行為主義理論。在他看來,心理學應該屏蔽像意識和意向之類的主觀事物,而只進行客觀方面的觀察、測量、刺激和反應。
行為主義的早期是從1913年開始到1930年結束,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學家畢生。依他之見,生物通過適應環境刺激的物理反應的組合就是行為,其中有些出現在外界,有些則隱藏在體內。并且他認為人和動物都遵循著同樣的規則因而沒有太多的本質上的差異。新的行為主義理論是在1930年左右產生的。畢生在行為主義理論上存在著一些極端的觀點,作為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等等糾正之。他們發現有一個橋梁存在于個體刺激和行為反應之間即當時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而事實上這個橋梁才是行為的實際關鍵。這個橋梁包括本質上就是動機的需求變量如欲望、饑饉和自我安全保護意識和包括感應認知它物、體育運動能力等等的認知變量。在新的行為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了以約翰·華生、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羅維奇、斯金納、愛德華·李·桑代克等為代表的激進行為主義,它由剝皮者表示。例如斯金納提出了增強這一概念,即通過增加某一反應頻率(即行為)的強度過程,因而增強訓練就可以理解為身體在享受一個學習的過程。
在心理學研究方面,行為主義理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通過在行為主義理論指導下,從國家、政府、人民多角度來分析每個人在自己的立場上對基層組織機構改革的看法和價值取向。
(二)A縣機構設置的現狀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縣級政府作為我國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其號召管理農村事務,服務廣大人民群眾。A縣作為一個基層政府是黨和國家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在整個國家行政體制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它是直接面向農村人民群眾和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需要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并且及時向中央傳達有關農村、農業、農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信息。在這個長期的大的環境下體制改革這樣那樣的問題真的是層出不窮。第一,難以調動人員;第二,財政困境;第三,職能轉化不明確。
二、在行為主義視角下A縣組織機構改革的價值取向
(一)從國家方面
1.民主取向。人人渴望民主向往民主,然而實現民主是漫長而艱巨的過程,它必須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支持,而這些條件的成熟也需要一定的時機。在民主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的西方國家的根基上,我們要想實現民主需要大力發展經濟等物質條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完善體制機制、保障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等法律條件,意識形態和文化條件例如具有現代政治文化素質、基本政治技能和民主經驗的普通人以及樹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況如諒解公民犯錯、寬容、懷疑和批評的態度。由于長期的思維定勢,這些條件要想實現民主需要時間和適當的環境。有鑒于此,無論是大國、小縣、鄉,民主都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因此,在政治體制方面,A縣通過在基層進行體制改革和憲政制度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制度條件;在經濟方面,A縣充分合理利用本地區的各種資源去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當地人民在政府的引導和帶領之下走上富強之路;在心理狀況方面,政府通過開展活動和宣傳來培養公民的政治素養和理解并配合人民政府的工作,這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維護穩定取向。A縣地理條件十分惡劣,位于山區,導致交通不方便,信息傳達也十分困難。由于這些地理環境因素,A縣幾乎不可能得到指導和教育。在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集中力量建設經濟和致力于發展的同時,A縣仍處于混亂之中。由于缺乏信息和領導,經濟發展十分緩慢,人民群眾勢必對黨和國家產生不滿。國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保持穩定往往是國家基層政府的首要任務,因為長期的穩定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切前提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縣人民的共同不懈努力下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雖然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全縣所有問題的關鍵,但是穩定是才是首要問題,只要解決了穩定問題才能促進縣級跨越式發展。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以說如果沒有穩定那將沒有發展,如果沒有發展同樣的也將沒有長期穩定。我們必須繼續用雙手緊抓發展穩定,在新縣城建設的全過程中,切實推動跨越式發展和持久和平與安全。
(二)從政府方面——規范黨政關系、統一責權利、提高行政效能取向
首先,我們無論是在其他地區還是像本文中所研究的對象A縣,都有一種深刻的感覺,認為縣鄉委的領導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坦率地說,基層黨委已經做了這么多,但是應該做很多沒有行動或者不夠的事情。歸根結底,是現代化的偉大事業損害了黨本身和中國的發展動力。第二,為了保證政治組織及其機構的積極性和主動創造性得到完全展現,這就要求他們之間在權力、責任和利益之間必須得到相互制衡。不幸的是,這種看似常識的知識并沒有反映在縣政府和鄉鎮政府的運作中。可以通過實踐調查,找到利益關系,不同的公共事務部門,一方面是爭奪控制權,另一方面是利益關系不同的服務部門,受到嚴重忽視;享有權利的主要領導者不承擔其應有的責任,這些責任不應該由他們來承擔,因為這些人實際上并沒有權利。最后,系統的每一級都應有自己的重點,但事實上并沒有做到。由于縣和鄉基層政權的特殊性就是直接面向人民,直接保障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全面發展以使全縣人民共奔富裕之路。此外,A縣確實需要通過體制改革和權力重組來改革縣、鄉的基層政權。要想搭建一個高效的領導團隊,必須集全省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改變對應單位的現在狀況。
(三)從人民方面——提高生活水平取向
雖然國家是穩定的,民主和自由對人民是非常有益的,但人民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和改善家庭的福利。自新中國成立到目前為止,在縣的建設方面所呈現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當然這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與全國各省市的支持,更離不開縣人民的不懈努力。但也應該注視到其中一些不足的問題,例如由于A縣經濟發展起步太遲,基礎較弱,積累的經驗少,實力弱,在社會事業方面整體水平都不如其他地區,社會保障也不能滿足人民的過多的需求。而且部分城鄉居民,特別是長期居住在偏遠山區的人家,仍然生活很難達到小康水平可以說是相當貧困,并且他們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務政策也幾乎為零。A縣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人民團結合作為保證,找到一條建設縣的道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要加強民生工作,以此為起點和目的地,使當地人民逐漸達到小康水平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有鑒于此,長期以來,縣政府只有把經濟建設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專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地方經濟生活的飛速發展,從而保障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因此,政府機構改革和制度創新的首要價值選擇是通過改革和創新為基層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供給。
三、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政府體制改革并在制度建設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效碩果累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第十九屆三次全體會議對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對其進行了決策,《決定》明確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其中指出,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黨和國家的領導才能最終促進黨和國家機關的深刻變化和全面革新。除此之外在深化黨和國家機關的改革方面,人民是不可能去避而不談的問題,要認真貫徹落實人民的利益;最后深化黨和國家機關的改革,定要堅持全面建設法治,依法治國;深化黨和國家機關的改革,必須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職責做到全面協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本文針對A縣地方機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地方當局來說在人力、財力和物力方面比中央當局更加困難,如果解決之,將對不同階層的人都有好處。因為我們的總體方向是一樣的,最終目標也是一樣的,這些目標允許對各組織和機構進行持續和深入的改革,以便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效力,促進A縣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