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天馬實驗學校 章玲佳
作為分數除法最根本的計算依據,《倒數的認識》一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僅從概念本身,即“乘積是1 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去理解,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并不大,這方面從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也可一窺端倪:通過直接呈現四組乘積為1 的乘法算式,讓學生進行計算、觀察、討論等活動,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倒數的定義。在用實例突出“互為倒數”的含義后,以問題“想一想: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么特點?”指向于例1 探索求倒數的方法。
結合以上內容特點,在設計之初,筆者重點思考了兩個方面的問題:(1)如何強化概念的本質屬性,以知識的內部結構推進課堂的實施?(2)怎樣挖掘簡單內容的深刻價值,通過謀求課堂教學“增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最終確立了以“大問題”教學為指導思想的方案并進行了實踐。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倒數”(板書)。關于倒數,你想研究哪些內容?
生:什么是倒數?(還有呢)倒數有什么用?
生:還可以研究怎么求倒數。
根據學生回答,逐步形成右圖板書: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帶著這三個問題,自學書本28 頁上面的內容。
看似平平無奇的導入環節,暗含了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和方法。事實上,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幾乎所有的知識點都可以由這三個問題而起,且以這三個問題的解決為主要教學目標。讓學生帶著這三個“大問題”進行自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強調了對學習方法的指導。

概念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內涵和外延。就“倒數”而言,內涵是指“乘積為1 的兩個數”,它的外延是指具備這一本質屬性的任何兩個數之間的關系。在概念教學中,正確地把握其內涵和外延的關系極為重要。然就《倒數的認識》一課,在參考部分設計后發現其片面強調對“互為”兩字的理解,實在是有些偏頗。
【片段一】什么是倒數?
師:誰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生:乘積是1 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板書)(師:同學們一起說一遍)
師:在這句話中,你覺得哪幾個字最為關鍵?
生:乘積是1。(說說你的理由)“乘積是1”是倒數的前提條件。
生:我覺得“兩個數”也很重要,如果三個數相乘的乘積是1,不能說三個數互為倒數。
師:很好,只要符合兩個就行,有沒有規定是什么數?(沒有)
生:還有“互為”兩個字。(說明)它們的關系是相互的。
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透徹,一起再來說一遍。(形成下圖板書)
師:你能自己舉幾個例子,并且說一說它們的關系嗎?交流后追問:誰能舉出與眾不同的例子呢?
生:0.25×4 =1,0.25 與4 互為倒數。

以上教學環節,緊扣概念中“乘積是1”的本質屬性(即概念的內涵),把“兩個”理解為限制條件或要求,而“互為”僅當作表述時的注意點。有意識地把“兩個數”中的“數”排除在需重點理解的內容之外,在突出概念內涵的同時拓展了外延(具備這一本質屬性的任何兩個數之間的關系),也為后續“1 的倒數是多少?”“0 有倒數嗎?”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如同計算教學中“算理”與“算法”的關系,第二個問題“怎么求倒數”理應基于對“什么是倒數”的理解而展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形式背后蘊藏的原理,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片段二】怎么求倒數?
師:誰來幫大家解決第二個問題?
生:求一個數的倒數,只需把分子與分母交換位置就行了。
師:為什么?
討論得出:把一個數的分子分母交換位置后,與原數相乘的積一定是1。
師:也就是說,通過這樣的方法,得出的結果符合倒數的?(本質屬性)同桌之間互相舉例說一說。
師:你會想到哪幾個特殊數字呢?它們的倒數是?
生:1 的倒數是1。(為什么)1×1 =1,符合倒數的意義。也可以說,1 的倒數是?(它本身)
生:0 沒有倒數。因為0 乘以任何數都不可能等于1。
只有基于對概念的深刻理解,具體的方法才是有源之水。學生通過自學已經能很好地解答第二個問題,此時,追問的“為什么”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這不僅契合了知識內部的邏輯結構,更引導著學生的思維邁向更高的層次。
在以上環節實施后,一定量的練習必不可少,除教材提供的配套習題外,還可以適量增補形式多樣又富有趣味的習題。在練習中,關于倒數的表示方法,理解一個數與它的倒數的大小關系等知識點應加以落實。這方面的內容與本文主題關聯度不高,在此不做展開。如果說第一問是“理”,第二問是“法”,那么第三個問題則指向于“用”,這也是概念教學所具有的顯著特征。實際教學中,在教材練習六第4小題的講評時,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片段三】倒數有什么用?
師:關于這里的第三個問題,你有自己的想法了嗎?
生:我發現可以將整數除法轉化為分數乘法。(能舉例說說嗎)
生:1÷8,第1 個數不變,除法變乘法,除數變成了它的倒數。教師板書:

師:其他的兩組式子中也是這樣的關系嗎?(是)能再寫出幾組這樣的算式嗎?同桌之間互相說說它們的關系。
師:誰再來說說你發現的規律?
生:除以一個整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0 除外,除以一個不為0 的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
利用學生已學的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法的知識,以本節課倒數的認識為媒介,順利地實現了兩種不同運算之間的轉化,在實際應用中解決了最后一個問題,也為后續分數除法具體算法的得出做好了鋪墊。
縱觀以上各環節的設計與實踐,采用了類似于語文教學中“總→分”的設計,以認知事物的客觀規律為“明線”,知識內部的邏輯結構為“暗線”,貫穿并推進了整節課的實施。這種以“大問題”為統領的課堂教學方式,能極大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領會數學學習的方法,提升了能力。
師:試想一下,我們在認識一個陌生的事物時,往往會提哪些問題?
生:是什么?哪里來的?有什么用?
師:事實上,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古往今來的先哲們也一直在不斷地思考這樣的問題。(課件出示: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
課自提問始,且以更為深刻的提問收尾,使學生在課堂中完整經歷的“大問題”得到了升華,也使得這樣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根植于學生的腦海。對處于第二學段向第三學段過渡期的六年級學生而言,數學中的概念學習逐漸呈現出形式多樣、抽象程度更高的趨勢,例如后續教學中涉及的比、百分數、折扣、稅率、比例尺等概念。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并結合教學內容自身的特點,將“大問題”的課堂教學模式合理、有效地付諸實踐,對于提高概念教學的實效性,并以此為基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