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教育集團鏡湖校區 屠廣平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氛圍日益濃厚。然而在練習與作業環節,很多問題依舊是教師難以釋懷的痛,目前普遍運用的“糾錯本”在熱過一陣后似乎又被普遍冷落——本文試圖深入討論這一話題。
教師采用講解思路的方式將自己的理解強行灌輸給學生,由于無心傾聽學生的想法,無形中使學生喪失了一次次鍛煉的機會。
從學生的糾錯本上看,往往只是簡單地把題目與解答過程抄一抄。由于不少老師規定在作業本上訂正以后要在糾錯本上再訂正一遍,于是就會發生自己抄自己作業的現象。這種不加思考的訂正方式只會助長學生思維的惰性。
也有教師規定糾錯要有反思,但一般學生寫的反思往往是同一個套路,如“讀題不仔細”“思路錯誤”“粗心大意”這類自評;還有“讀題一定要仔細”“認真聽老師的講解”“一定不能粗心”這類不著邊際的表決。無疑,這樣的糾錯本形同虛設,只會加重學生負擔。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只有科學、流暢的思維才能支撐起規范有序的解題過程。學生的錯誤觀念在頭腦中往往表現為思路的混亂。“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借助語言暴露思維過程,無疑能讓思考過程外顯化,讓思維發生碰撞,產生認知沖突,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嚴密、有序而又流暢的思維。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是個人原有經驗與新環境作用的結果,學習不可能通過教師單方面的講解與示范來達成。在說題過程中,學生同時又聽到了來自同伴的不同意見,很多意見如同補藥一樣,為建構新思維提供了有效的素材與策略。
糾錯教學的目的不是僅僅為了會做錯過的那道題,而是為了會做這一類題,使學生形成一種有效的策略與數學思想,逐步脫離教師的指導自己就能解題。
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隨時有記錄,可以在題目旁邊加些批注,分析錯誤的原因、類型,并將出錯率比較高、背后隱藏著較大潛在教學價值的題目確定為說題的對象。學生需要有自己的糾錯過程,在錯題的旁邊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內容:紅筆訂正、要點整理、錯因分析、學法感悟。
(1)自主“說題”
學生自己說一說能解決的,教師不必講。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典型錯誤進行說題,引起全班學生的重視,并在后邊的討論過程中予以重點關注,便于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2)互動“說題”
對于學生難以獨自挖掘出錯誤原因的,或者難以形成有效思路的,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啟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探究能力。
例1:如圖1,O是半圓的圓心,C、E是圓上的兩點,CD⊥AB,EF⊥AB,EG⊥CO。求證:CD=GF。

圖1

圖2
解題思路:(如圖2)∠EGO=∠EFO=90°,可證得E、G、O、F四點共圓,且OE為該圓(第二個圓)的直徑,D、O、C三點共圓且OC為該圓周(第三個圓)直徑,由于OC=OE,故新畫的兩個圓為等圓,由第二個圓可得∠COD=∠GEF,故CD=GF(在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周角所對的弦相等)。
師:這道題答對的同學很少,大家在考試時覺得太難,現在卻覺得很簡單了,其實是由于我們平時對有些知識沒引起足夠的注意,大家說說都是哪些沒注意?
生1:我們一般都是在一個圓中研究問題,這次出現了三個圓,而且兩個圓需要我們去發現,這就難了。
生2:我們平時關注得比較多的是在同圓中相等的圓周角對應的弦相等,而忽視了這個規律在等圓中照樣成立。
師:那么這兩個需要新作的圓應該可以通過什么來聯想到呢?
生3:由直角想到畫圓,因為圓周角為直角的話,斜邊正好是圓的直徑。
生4:由四邊形對角互補也能聯想到畫圓。
師:我們要對這些基本圖形爛熟于心,到時自然就能想到怎么添加輔助線了,是嗎?
生:是啊,我認為對照基本圖形,如果題目中沒有的線條,我們可以大膽地把它補出來。
在上述討論過程中,教師的點撥緊緊圍繞的重點不是“這道題應該怎么解”,而是“我們今后對于同類問題應該怎么思考”,而且盡可能把思考與表達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升了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反思的能力,可謂“四兩撥千斤”。
(3)小組合作“說題”
通過小組內說題,能比較理想地避免集體討論中說的范圍難以擴大的不足,使不同基礎的學生之間能形成一種相互幫扶的機制。
(1)下水引領巧示范
教師向學生說說自己的解題過程,有時不妨故意出錯,引導學生來訂正。這種下水示范的方式能贏得學生的效仿與尊重。
(2)抓住節點巧點撥
教師傾聽學生的分析,體會學生的思維過程,挖掘他們存在思維卡殼的關節點,將“錯點”放大了,引導學生學會診斷并改正這些問題。
例2:已知方程x2-12x+9=0的兩根為a與b,求的值。
生:我想利用根與系數的關系來算,a+b=12,ab=9是很清楚的事,可與要求的式子之間都沒有關系啊?
師:如果要求的是a2+b2,你會解這道題嗎?
生:這個我會,因為a2+b2=(a+b)2-2ab,代入即可。
師:對,運用完全平方公式這一個關系,可以變形出現兩數之和與兩數之積的情形,那么這道題可以對誰進行平方變形呢?
生5:以前我解的這類題都是把兩根之和平方一下去求一個代數式的值,現在卻要把這個所求代數式平方一下,實在沒想到啊!
師:是啊,以前是通過變化條件來求得結果,這里要通過改變結果來追回條件,這里其實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
生:逆向思維。
這里教師通過逐步引導,使學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維,為今后解題提供了一種可行的策略,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3)觸類旁通
通過上述引導,學生的解題經驗是否增長,能力是否提高了呢?此時教師需要檢驗一下,所以需要出一些拓展練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
例3(學生糾錯記錄本的其中一頁):如圖3,△ABC中,AC>AB,怎樣剪一刀,可以將△ABC拼成一個等腰梯形?
錯誤答案:如圖4,作出△ABC的中位線DE,通過將△ADE繞點E順時針旋轉180°可以得到等腰梯形。
錯誤原因:忽視了對結果的驗證,其實得到的是平行四邊形。

圖 3

圖 4

圖 5
正確答案:如圖5,在BC上尋找D點,使AD=AB,找到AC的中點E,過點E作AD的平行線交BC于F,EF即為所求的剪痕。
詳細分析:假如等腰梯形ABFG已經拼成了,那么在圖中只要連接點A與GF的中點E并延長交BF于C,就能將梯形轉化成三角形,同樣,在實際操作時,我們也可以由任意三角形得到等腰梯形。
學法反思:通過假設的方法其實就是逆向思維的運用,對于作圖、拼剪類問題的解決比較有用。
拓展延伸:將一個任意梯形剪一刀,拼出一個等腰梯形。方法基本同上類似。(圖6)

圖6
我們將糾錯記錄本按上邊的格式統一制成表格,用16K白紙印刷成冊,每頁一題,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寫文字內容與畫圖。這樣看起來,改錯的任務似乎比較繁雜,但是由于落在實處,卻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學習任務的“少而精”,使錯誤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能力成長的富貴資源。
總之,通過精心選擇需要讓學生“說”的題目與環節,放手讓學生說通錯誤的來歷與正確的解答思路,能真正實現“疏通經絡”,而課堂上教師的點撥、同伴的說題能幫助學生補足解題的“元氣”,最后進行的反思、拓展與總結提高,則能進一步鞏固解題的策略,逐步脫離他人的指導而實現方法與策略的嫻熟。可見,基于“說題”與“糾錯記錄本”的初中數學糾錯教學,讓學生能迅速從“不會”到“會”,從“會一題”到“會一片”,促使數學學習變得輕松而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