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果子貍,喂食技術不難,繁殖技術才是核心。”3月25日,在柳北區長塘鎮長塘村僻靜山坳里的一家養殖場里,46歲的譚建超觀察果子貍的生長情況時對記者說,現在正是繁殖期,管護要非常細致。
果子貍是花面貍屬的一個種,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以南的廣大地區,是一種適應性強,極易馴化的動物。目前,該養殖場飼養有180多只果子貍,分養在8個房間里。在其中一個房間里可以看到,身體略胖,頸部粗短、額頭至鼻端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帶的果子貍,在一個長1米、寬1.2米、高1.2米的小籠子里休息。譚建超說:“果子貍屬夜行性動物,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每個格子里擺放有一根鋼管就是讓它們晚上跑來跑去的。它們活動量很大,長不快,不長膘。”
談起養殖果子貍的緣由。譚建超說,2011年他所在企業效益不好,為尋求出路,多方考察后,他決定人工養殖適應性強、抗病能力強、市場價值高的野生動物果子貍。譚建超一邊想辦法掛靠在有廣西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的養殖場,一邊拜師學藝,并到區內外的養殖基地取經。2012年春節過后,他和另外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投資了約10萬元從湖南引進30對果子貍,開始人工養殖。譚建超說,果子貍的頸部和頭部非常靈活,如果像抓貓狗那樣捏脖子,是控制不住它的,捕捉時只能抓它長長的尾巴。經過7年的養殖,談起果子貍的習性,他如數家珍。
“無論養什么,要把它當自己的孩子一樣,了解它的性情、認真飼養才會成功。”譚建超說,他使用植物果實、專門的飼料和按照生理需求科學喂養,果子貍成長良好。一年后居然長到7.5公斤,因個頭太大,不適合市場需求。第二年他買回30對個頭小的果子貍,經品種改良后,飼養一年的果子貍體重一般在5公斤左右,比較適合市場需求。
2017年以來,譚建超的創業之路漸入佳境,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市場價格比較理想,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現在他正計劃著擴大養殖規模,憧憬著走上康莊的創業大道。
(陳健明)
近年來,廣西大力推廣“微生物+”生態養殖模式,已形成具有廣西特色、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畜禽現代生態養殖“廣西模式”,得到農業農村部和相關專家的充分肯定,得到外省畜牧業管理部門、生產經營者的廣泛認可,近年來到廣西考察調研、參觀培訓、交流學習超過3萬人(次)。
在4月18~20日“第二屆畜牧環保展”上“微生物+高架網床”養殖技術吸引了眾多畜牧行業管理部門、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院所、高校和養殖場的專家、管理者、技術人員參觀、咨詢、洽談,生態養殖“廣西模式”再次受到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