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您認為,如果中美短期內無法達成貿易協議,這將對中國經濟產生什么影響?
耶里尼克:首先我想說的是,中國經濟已在經歷變化,這與貿易緊張無關。從強調增長速度到更關注發展質量,這本身就意味著一些結構性調整,對中國來說是有利且有必要的。雖然這一過程必然會產生一些代價,但我認為中國需要這種“升級”。
考慮到中美之間巨大的貿易量,中國經濟當然會受到一定沖擊。一些美國公司可能會把供應鏈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這將在中期時間內對中國的GDP造成影響。但我們也需要看到這種情況下的機遇:為降低未來的風險,中國已開始尋找不同的市場,比如非洲就是一個很好的合作伙伴。該地區和中國在人口統計上的匹配度很高,年輕人比例高,人均收入相對較低,而中國正面臨老齡化的挑戰,并有向非洲提供基礎設施的巨大能力。在這一層面上,“一帶一路”合作將對中國經濟提供相當積極的幫助,它不僅提高了貿易質量,也讓中國可以擁有更加一體化的供應鏈。
環球時報:您如何預測中國經濟中長期的發展前景?
耶里尼克:總體來說,我認為中國正走在正確的軌道上。經濟發展有三個階段,依次是依賴廉價勞動力、基礎設施投入和自然資源開發的要素驅動型經濟、效率驅動型經濟和創新驅動型經濟。現在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創新型經濟體,而中國是一個正在躍入創新型驅動的效率驅動型經濟體。
由于效率驅動的收益正在遞減,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對創新的需求很旺盛,并出臺一系列鼓勵創新的產業政策。我認為,這些政策具有很強的合理性。西方有人批評這是一套保護主義政策,但我們必須看到中國有約14億人口,某些技術不能只依賴市場調節。事實上,西方在金融危機后也得出了類似教訓——需要對金融市場監管并設定限制。但當這些認為應給金融市場設定限制的西方人談到中國時,他們卻突然說,中國必須立即百分之百開放,這明顯是自相矛盾。
環球時報:您如何評價中國目前的投資營商環境?
耶里尼克:盡管中美經貿關系緊張,但中國的貿易仍在增長。事實上,中國正在對更多企業開放,它對歐洲企業的開放可能比對美企的開放要多些。
對于外國直接投資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一方面,歐洲商會一直在搜集企業界對中國市場的關切,并與中方討論建立更加保障公平競爭的商業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等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都知道西方因為中國的發展而變得更加富有。中國也是一樣,這種雙贏的局面應該持續下去。
環球時報:您認為中歐經貿關系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耶里尼克:我認為中歐之間最緊迫的問題其實是中美經貿摩擦,這將影響歐洲的投資決策。另外歐洲應該更加明確自己到底想和中國保持怎樣的關系,并與中國保持對話與溝通。不僅是靠單個國家維系和中國的雙邊渠道,也要通過代表歐盟整體的機構來對話。溝通之后必須有實際行動。現在,歐洲和中國都有責任加強相互之間的信任。▲
環球時報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