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于桐
今年4月,北大才子弒母案和上海17歲少年跳橋事件登上熱搜,全民嘩然!同樣是4月,在我院接待的來訪者中,有自虐行為和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數量已經上升到兩位數。
在我們進校園心理科普公開課現場調查問卷顯示:80%的孩子有情緒控制問題的困擾,58%的孩子有過激語言或行為的經歷。
國奧心理數據分析顯示:在國奧心理診療的來訪者,63%的青少年家庭條件都很優越,家長多為公司高管或企業家。
您是否聽說:13歲的孩子因為手機能否使用,和父母發生爭執后,喝下一杯洗衣液,從此開始長達三年的自殘自傷行為;16歲的高中少女與40歲的網友私奔,父母通過關系全城尋找,三天后才在酒店找到自己的掌上明珠。此后,她與父母形如陌路,根源是她從小嚴重陪伴缺失;一位海歸女孩自述:由于母親強勢,母女經常冷戰,后來她盲目成婚,離異后攜孩子自殺被及時發現,母親這才放下企業,四處診治,陪伴5年……
以上真實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他們的極端行為看似由單純的問題引發的,但背后與他們成長中的各種經歷息息相關。
每次筆者問企業家來訪者,其創業的原動力是什么?答案無一例外都是“家庭、孩子”。但當孩子出現極端思想和行為,愈管愈烈,效果欠佳時,被求助的心理專家看到更多的是曾經叱咤風云七尺男兒含淚的沉思,以及雷厲風行巾幗女士無奈的哭訴。
筆者通過對6歲-18歲青少年進行親子關系問題成因性分析,以下幾個方面屬于矛盾重要引發點:學習問題、行為習慣、陪伴缺失、教育方法、壓力、情緒、音視頻信息無限制獲取、早戀等。
當親子關系出現負性端倪時,家長能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干預方式呢?
1.關注孩子的信息獲取渠道,盡可能避免孩子在適齡過程中接觸到超齡化潛在風險的音視頻內容。
2.通過父母的經驗或心理健康測試題,盡可能判斷出孩子心理承受力的臨界點,適時適度調整教育方式。
3.真正走進孩子心里,給予其情感上的信任和支撐。尤其是當孩子在不同環境中心理受到負性能量沖擊時,愿意讓父母成為其最重要的依靠并愿意求教。
4.準確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及心理動向,讓孩子欣然接納教育的過程。
5.培養孩子建立正性認知的模式,讓正能量的獲取和給予成為習慣。
6.已經出現明顯壓力及軀體性障礙,情緒控制力差,造成親子關系困擾時,及時找心理專家進行早期干預,并給出認知教育方案并落實。
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一起用心、用愛給予成長中的青少年真正的心理健康支持,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為家庭分憂。讓創業者們后顧無憂地為國家經濟奮戰在一線,為國富民強,社會穩定和諧增添助力!
作者簡介:
趙豐于桐,北京國奧心理醫院董事長、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講師、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心理健康顧問、北京青年廣播電臺心理學嘉賓、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心理健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