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佳麗
2015年以后,中國教育領域的法律規范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包括《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簡稱《民促法》)的修訂、《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的相應修訂和公開征求意見,為教育實踐工作帶來較大改觀。其中,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廣泛開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生長痛”。
培訓機構突然關門
不少消費者,尤其是已為人家長的消費者,對培訓機構關門或跑路的話題并不陌生。
2019年1月16日,教育部公布校外培訓機構整治情況并通報了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12月30日,全國共摸排校外培訓機構401050所,存在問題的機構有272842所,目前已經成功整改的有269911所,完成整改率高達98.93%。
問題就此解決了嗎?不盡然。
2019年4月23日,北京亦莊華聯力寶購物中心內一家名為“帕皮科技”的培訓機構對外發布公告,稱“由于帕皮亦莊校區面積過大不能滿足商場效益,校方決定與商場解除租賃合同并重新選址裝修,為期2個月左右”,會員家長可選擇凍結課時或按照流程和規定進行退費;該機構同時關閉了亦莊店門。
4月24日,一些家長自發組織到該機構的經營場所討要說法,卻沒有得到帕皮科技工作人員的接待;感覺狀況不對的家長們很快組建了幾百人的微信維權群。
“我們交的一年學費,14800(元)。”
“我本來是交了12800(元),今年年初把課升級了,又加了2000(元)。”
“這件事必須追究到底,錢不是重點,重點是孩子特別喜歡這個課,我兒子三歲半跟了一年半了,現在忽然這樣說都不說,太傷人心了。”
“咱們群就有500萬(元)了吧。”
不滿的同時,家長們還表示詫異,“4月22日帕皮科技還在營業,沒想到第二天就停了”。一些家長聯系到帕皮科技的老師,老師卻表示自己也聯系不上負責人。
4月26日,帕皮科技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題為“帕皮沒走!——北京校區暫停之真相”的文章作為回應,表示公司并非跑路而是陷入了資金危機,希望可以找到接手的機構,并公布了復課、退費的聯系方式。
《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撥通了聯系電話。
“網上消息的確很多。但是,有任何新的進展,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會隨時跟進。我這邊只負責會員家長的退費登記事宜,現在退款的事情也確實在推進。”帕皮科技的一位老師如此回應。
按照帕皮科技的官方說法,公司因資金鏈斷裂才會關閉一些門店,那在這些店鋪辦理會員卡的消費者的權益,又該如何保護呢?
2018年8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80號,簡稱“80號文”)。80號文指出,校外培訓機構要嚴格執行國家關于財務與資產管理的規定,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盡管如此,一些培訓機構,不管它開辦的課程是學科類的還是素質教育類的,都很容易采用焦慮營銷,鼓勵消費者們一次性繳納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費用。而消費者呢,很多時候的確會選擇預付這筆款項。可是,當這些機構遭遇資金鏈斷裂的時候,消費者因為并不享有抵押或擔保,只屬于普通債權人。而這時候的教育培訓機構,往往不僅欠消費者的錢,也欠房租、水電費甚至銀行的錢。普通債權人原則上一律打包受償,也就是培訓機構的全部資金要按比例償還給全部債權人。通常,消費者能拿回15%-20%的錢就不錯了。”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這樣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分析。
看宣傳不如看資質
教育培訓機構關門或跑路早已不是新鮮事。
2019年1月份,武漢市洪山區市民羅女士發現,她去年夏季花了11000元,在關山大道紐約國際兒童俱樂部給孩子買了一年的幼教課程,課程還剩下一大半,機構卻突然關了門。
4月9日,合肥市濱湖世紀金源購物中心二樓的一家名為“積木寶貝”的連鎖早教機構內,聚集了十多名討要學費的家長。據悉,上述早教機構一天前毫無征兆地關了門,讓約200名家長預付的學費打了水漂;甚至有的家長剛剛交了14000元的課時費,孩子還一節課都沒上。
在各類培訓機構、健身房、美容美發店都“推崇”辦卡業務的今天,“預付式消費”早已十分常見。然而,眼見著原本屬于自己的錢無緣無故地消失,消費者終究心緒難平。
“大家都會同情消費者,只是同情也換不來實際的東西,同情也不會讓消費者更加成熟。然而,任何一個成熟的市場都需要成熟的消費者。通常,遇到類似事件的消費者,事前會忽略一件事——查詢培訓機構的資質和證照。不要輕信任何培訓機構,這是做出選擇的基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根據現有制度,我們可以從3個維度認識中國的教育體系。
按照教育階段劃分,有學前、小學、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此外還有中等職業教育和專科教育。
按照學歷劃分,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主要包含學前教育、培訓、進修,面對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還有針對成年人的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
按照教學方式,有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
對于上述實施不同階段教育的學校和機構,我國法律都進行了比較細致和嚴謹的規范。而對于教育培訓機構,有兩點不得不提:營業執照和辦學許可證。營業執照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發給工商企業、個體經營者的準許其從事某項生產經營活動的憑證,教育培訓機構均需辦理;辦學許可證則并非如此。
《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梳理與教育領域密切相關的法律規范發現,招收幼兒園、中小學階段適齡兒童和少年且實施文化教育類培訓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需要縣及縣級以上教育部門審批并頒發辦學許可證。而對于“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我們可以在《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尚未正式生效,簡稱《送審稿》)中找到相關定義。
《送審稿》第十五條指出,“與學校文化教育課程相關或者與升學、考試相關的補習輔導等”為文化教育活動,而素質教育則指“語言能力、藝術、體育、科技、研學等有助于素質提升、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活動”。
以帕皮科技為例,其全稱為“北京帕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所屬行業為“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在官方宣傳中,帕皮科技提供STEAM教育課程體系,包括技術、工學、數學、藝術和科學。依照法律規定,若其提供的課程涉及文化教育,應在正式公開授課前取得辦學許可證;若不涉及,則無需取得辦學許可證。
“有多少家長事先會查詢教育培訓機構的經營范圍、營業執照和辦學許可證呢?大家往往是東窗事發后,才會想起來這一點。如果家長們能夠貨比三家、了解宣傳背后的真實情況、了解授課質量后才去交錢,而交錢的時候也不要輕信機構的營銷手段,后續的很多麻煩不是不可避免。”熊丙奇如此強調。
統一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
誠然,監管端的責任不可推卸。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談松華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定要嚴格審查教育培訓機構的資質,把好入口關。
“在為辦學機構注冊登記時,應認真審核辦學機構的場地、設施,特別是培訓人員的學歷、教師(培訓師)資格、教育培訓經歷等;對凡不符合培訓機構資質要求的申請者,不予登記辦理,在源頭上防止魚目混珠者進入培訓市場。同時,要建立審批機構的監管責任制度,特別是完善受培訓者及其監護人的申訴、檢舉和追責制度,使培訓機構處于雙重監管和監督之下,不留空白,不給漏洞,真正做到責任明確,有責可查,違責必究,引導教育培訓遵循教育規律,遵守法律法規的軌道,健康有序發展。”
目前,國內各地對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管實行辦學許可證+工商營業執照的注冊審批方式,但該制度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陷,即那些無證無照的培訓機構從一開始就身處監管之外。
此外,記者梳理資料發現,有些城市已經在推行“風險準備金”制度,即要求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在開辦時專戶存儲一定資金,非經審批不得動用,以規范教育機構的行為;一旦機構關門或出現狀況,這部分資金可以用來保護利益關系人的相關權益。
“但我們能夠發現,即便上述風險準備金制度也無法杜絕無證無照機構開辦課程。為什么?因為你要去監管機構登記注冊,才會有人要求你繳納風險準備金;如果不去,就不用交錢。因此,無證無照辦學的現象以后也不會消失。而一旦這些機構出現問題,教育部門和工商部門又傾向于踢皮球,因為他們本來也沒有在任何部門備案。”熊丙奇如此分析。
他認為,更為合理的監管辦法是,降低注冊門檻,實施備案制。例如,要求教育培訓機構統一實行工商注冊,一攬子監管;對于其開設的教育或培訓項目,要求在當地教育部門備案;備案的時候,分項目、按學費比例繳納風險準備金,以此維護包含消費者在內的多方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