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紅 楊林 陳堅


摘 要 目的:分析門診藥房退藥情況,為減少不合理退藥提供依據。方法:資料來源于松江區中心醫院HIS系統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門診處方調配記錄及醫院門診退藥登記簿。對退藥處方的金額、退藥藥品種類及退藥原因等進行分析,并對退藥原因進行帕累托圖分析。結果:2015—2017年,門診退藥處方構成比分別為1.88‰、2.25‰、0.78‰;退回藥品種類主要以抗菌藥物、中成藥、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藥物為主;門診藥房退藥原因3年間有所變化,共同的主要因素有不良反應、重復開藥、醫保經濟因素、依從性差及家中有藥。結論:退藥原因涉及到患者、醫師和藥房,需對不同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細化改進措施,才能減少退藥的發生。
關鍵詞 門診藥房;退藥;因素;帕累托圖
中圖分類號:R9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9)10-0014-03
Analysis of drug repercussion in the outpatient pharmacy of a hospital in Shanghai from 2015 to 2017
ZHAI Yuhong, YANG Lin, CHEN Jian
(Pharmaceutical Department of Central Hospital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drug repercussion in the out-patient pharmacy for providing a basis for reducing unreasonable drug repercussion. Methods: The data came from the outpatient prescription allocation record in the HIS system of Songjia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and the hospital outpatient drug withdrawal registration book from January 1, 2015 to December 31, 2017. Data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amount of the prescription for drug repercussion, the types of drug repercuss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rug repercussion, and Pareto diagram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reasons for the drug repercussion. Results: From 2015 to 2017, the rates of drug repercussion were 1.88‰, 2.25‰ and 0.78‰, respectively; the types of drug repercussion were mainly drugs of antibiotic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digestive, cardiovascular and respiratory systems; the reasons for drug repercussion had changed in 3 years, but their common main factors for drug repercussion were ADR, repeated prescription, economic factors of medical insurance, poor compliance and having drugs at home. Conclusion: The reasons for drug repercussion involve patients, physicians and pharmaci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f different factors and refine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rug repercussion.
KEY WORDS outpatient pharmacy; drug repercussion; factor; pareto diagram
門診藥房是醫院藥品儲存、保管、調配的主要窗口單位,也是現代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藥品是特殊的商品,它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著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1]顯示,為保障患者用藥安全,除質量原因外,藥品一經發出,不得退換。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諸如不良反應、患者拒服、處方不合理及藥品斷貨等原因產生的退藥,若不予以退藥則容易導致醫患矛盾或醫療糾紛。為制訂合理的退藥管理制度,更好地減少和規范退藥,現將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簡稱醫院)近3年來的退藥情況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次研究數據來源于醫院HIS系統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門診處方調配記錄及醫院門診退藥登記簿。對退藥處方的金額、退藥藥品種類及退藥原因等進行數據分析,并對退藥原因進行帕累托圖分析。
1.2 帕累托圖分析
以退藥原因為橫坐標、退藥處方數為左側縱坐標、退藥累計構成比為右側縱坐標繪制帕累托圖。退藥原因累計頻率在0.0%~80.0%區間稱為主要因素;累計頻率在80.0%~90.0%區間稱為次要因素;累計頻率在90.0%~100.0%區間稱為一般因素[2-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退藥基本情況
2015、2016及2017年醫院調配處方數分別為1 387 898、1 089 586、1 131 541張,退藥處方數分別為2 604、2 457、877張,占處方總數構成比的1.88‰、2.25‰、0.78‰。2016年與2015年比較,其處方總數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955,P<0.05);2017年與2016年比較,其處方總數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11.156,P<0.05)。
2.2 退藥原因
醫院的退藥原因主要有重復開藥、開錯藥品、不良反應、經濟因素、依從性差、患者轉院或轉診及斷貨等。其中不良反應、依從性差、重復開藥這3個原因在2015—2017年間占比均較高;由于不良反應而退藥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分別為14.1%、15.3%、18.0%,見表1。
2.3 退回藥品種類
退回藥品種類主要以抗菌藥物、中成藥、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藥物為主,見表2。
2.4 不良反應退藥品種統計
2015—2017年間,由于不良反應產生退藥的處方中,抗菌藥物和中藥制劑占比最高,兩者合計占比均超過不良反應退藥處方總數的60.0%,見表3。
2.5 帕累托圖分析
由圖1、2、3可知,醫院門診藥房退藥原因3年間有所變化,影響因素總體分布略有差異。共同的主要因素有不良反應、重復開藥、醫保經濟因素、依從性差及家中有藥;次要因素有劑型不符;一般因素有藥品質量問題和錯發藥品。
3 討論
3.1 退藥原因
3.1.1 不良反應
帕累托圖分析顯示,藥物的不良反應是退藥的主要因素,而抗菌藥物和中成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則是退藥的主要原因。近年來中藥不良反應事件愈來愈受到關注,據統計中藥不良反應報告數量在所有不良反應報告總數中占13.8%[4],而我院的中藥不良反應比例遠高于此。醫師應嚴格掌握適應證,遵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5]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3.1.2 重復開藥
2015—2017年間由重復開藥導致的退藥占比基本持平。患者同一天內在不同科室就診,不同的醫師就可能重復開具藥物。建議醫師要多與患者溝通,詢問是否存在多科就診的情況,避免重復開藥。醫院也應運用信息化技術對重復開藥的處方設置實時提醒和攔截功能。
3.1.3 醫保經濟因素及用藥依從性
藥品價格高昂、未列入醫保報銷范圍及不符合患者自身病癥等均會導致患者用藥依從性差。建議醫師盡量為患者開具國家基本藥物,如需開具醫保范圍外藥物或高價藥物,應做到提前告知并讓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藥師肩負著答疑解惑的職責,應向患者詳細解釋藥物的藥理作用,從而提高其用藥依從性。對于不符合退藥要求的藥品,藥師應指導患者建立家庭小藥箱并定期檢查清理藥箱,防止使用過期變質藥品,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
3.1.4 診斷錯誤和開錯藥物
臨床醫師工作量大,有時會出現諸如診斷錄入、給藥頻次、給藥時間及服用方法錯誤等問題。應加強相關培訓,建立健全門診處方點評制度,定期開展處方點評,并將點評結果進行內部公示。
3.1.5 其他原因
有時患者病情變化較快,在不影響繼續使用的前提下需要對原有藥品進行退藥處理。醫師應嚴格控制處方藥量,避免為非慢性病患者開具大處方、長療程處方;對于藥房出現斷貨、藥品質量問題和錯發藥品的情況,藥劑科應明確責任,針對具體情況提出改進措施。
3.2 退回藥品種類
本研究顯示,2015—2017年間抗菌藥物和中成藥的退藥比例最高,其次為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周丹如等[6]的研究顯示,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廣泛、用藥頻率較高,導致其在退藥處方中占比較大,這與抗菌藥物的不規范使用有一定關系。部分西醫不能正確的按照辨證施治理論使用中藥,且有些中成藥的適應證寬泛,不良反應尚不明確,導致患者用藥依從性差而退藥。消化、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藥物的退藥原因大多為患者需要特定的商品名藥物或患者病情出現變化需調整治療方案。
退藥是目前醫療機構普遍存在的現象,降低退藥比例的任務任重而道遠[7]。退藥原因涉及到患者、醫師和藥房,需對不同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細化改進措施,才能減少退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總后勤部衛生部. 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衛醫政發(2011)11號][EB/OL].(2011-01-30)[2011-03-01]. https://www.jinchutou.com/ p-47806493.html.
[2] 潘漁洲, 林奇泉, 刑文英, 等. 質量管理知識手冊[M]. 北京: 知識出版社, 1987: 179-l83.
[3] 曹榮桂. 醫院管理學(上冊)[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344-345.
[4] 蔡旻. 淺析中藥的不良反應[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 6(3): 89.
[5]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 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藥品器材局.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國衛辦醫發(2015)43號][EB/OL]. (2015-07-24)[2017-12-24]. http://www.hnpa.org. cn/articles/2277/2017-8/36031.html.
[6] 周丹如, 賴志榮. 我院門診藥房退藥情況分析[J]. 北方藥學, 2018, 15(2): 186-187.
[7] 王開明, 洪揚, 方昱. 我院2013年門診退藥原因分析及干預建議[J]. 上海醫藥, 2014, 35(17):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