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桂 林海 楊虹
2型糖尿病發病與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關。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可能參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其可能通過影響胰島β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抵抗來實現[1-2]。慢性炎癥反應在2型糖尿病發病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維生素D對炎癥因子有重要的調控作用[3]。Chagas等[4]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增強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可能是通過上調胰島素受體基因表達與減輕炎癥反應這2種途徑實現的。且機體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鈣磷代謝異常,容易引起骨質疏松癥。維生素D與糖代謝、骨代謝的關系十分密切。基于此,本研究通過檢測活性維生素D3補充治療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指標、炎癥指標、骨代謝指標的變化,探討活性維生素D3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本院內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納入標準:確診2型糖尿病,病程不超過10年,血清甲狀旁腺素(PTH)15.0~65.0pg/ml,血鈣<2.45mmol/L,肝功能正常,血清肌酐、尿素氮、電解質正常,近期未使用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胰島素增敏劑(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維生素D制劑,近期無服用鈣劑、雌激素及糖皮質激素史。排除標準:排除非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存在糖尿病酮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高滲狀態、急性感染、腫瘤患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排除骨質疏松患者。其中男 24 例,女 26 例;年齡 39~70(50.17±8.98)歲;BMI 22.5~31.2(23.39±0.34),空腹血糖 7.02~15.68(10.18±1.71)mmol/L,空腹胰島素 25.73~71.29(45.67±17.68)pmol/L。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患者在繼續常規降糖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活性維生素D3(骨化三醇,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0.25μg/粒)0.25μg口服,1次/d,治療 3個月。患者血糖控制目標為糖化血紅蛋白<7.0%。若糖化血紅蛋白超過控制目標,調整降糖方案,以磺脲類、格列奈類及DDP-4抑制劑為主要調整藥物。若患者出現糖尿病性酮癥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等急性并發癥,必須使用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者,及出現驚厥、腹痛、高鈣血癥等嚴重不良反應者不納為本次研究對象。
1.2.2 檢測方法 抽取患者活性維生素D3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空腹靜脈血,用EDTA采血管收集全血10ml,無抗凝劑管采血5ml,靜置30min后離心 10min(3 000 r/min),將分離出的血清裝入干凈凍存管內并標記,置于-80°C冰箱保存備用,采用電化學發光法、ELISA法檢測糖代謝指標、炎癥指標、骨代謝指標等,包括血清肌酐、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25-羥基維生素 D[25-(OH)D] 、TNF-α、IL-6、甲狀旁腺激素、血鈣、血磷、鈣磷乘積、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ALP等。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評估胰島素抵抗水平,HOMAIR=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島素(mIU/L)/22.5]。計算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鈣磷乘積為血清鈣(mg/dl)與血清磷(mg/dl)的乘積。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糖代謝指標、炎癥指標、骨代謝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患者治療前后指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后糖代謝指標、炎癥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糖代謝指標、炎癥指標比較
由表1可見,活性維生素D3治療后,患者血清肌酐、空腹血糖、HOMA-IR、TNF-α、IL-6均低于治療前(均P<0.05),25-(OH)D 水平高于治療前(均P<0.05)。患者治療前后eGFR、空腹胰島素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 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
由表2可見,除ALP外,患者治療前后PTH、血鈣、血磷、鈣磷乘積、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等骨代謝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2型糖尿病患者有發生嚴重慢性并發癥的風險,可出現腦梗死、心肌梗死、糖尿病性腎病等。維生素D缺乏是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重要誘因[5]。研究顯示,胰島β細胞上存在維生素D受體,維生素D缺乏會加大糖調節受損與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6],炎癥反應可能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加大。這提示維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介導了炎癥反應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2型糖尿病患者活性維生素D3治療3個月后,患者血清肌酐、空腹血糖、HOMA-IR、TNF-α、IL-6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25-(OH)D 水平高于治療前。即患者糖代謝指標與炎癥指標均較治療前得到改善。這說明活性維生素D3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的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炎癥反應而實現的。而患者治療前后PTH、血鈣、血磷、鈣磷乘積、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等骨代謝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即骨代謝指標改善尚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活性維生素D3補充治療時間尚短,骨代謝未表現出變化,需要更長期的治療。
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存在慢性炎癥反應。炎癥因子可通過直接和間接2種途徑介導胰島素抵抗的發生:(1)直接影響胰島素信號轉導,誘發胰島素抵抗[7];(2)間接通過誘發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導致血管通透性下降,外周血流減少,相關組織如脂肪、肝臟、肌肉胰島素轉運減少,從而誘發胰島素抵抗的發生[8]。維生素D受體和1α羥化酶可在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及其他免疫細胞上表達,可在1,25-(OH)2D作用下參與免疫反應。活性維生素D3主要通過與胰島β細胞上維生素D受體相結合直接影響胰島素的合成與分泌,也可通過影響細胞內外鈣離子水平間接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活性維生素D3也可通過抑制自身炎癥反應對胰島細胞的破壞,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這與本研究結果觀察到的經活性維生素D3補充治療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α、IL-6等炎癥指標水平較治療前下降這一結果相符。近年研究還發現維生素D除了調節鈣磷代謝,還有抑制免疫反應、免疫調節作用。在單核細胞中,1,25-(OH)2D可通過下調NF-κB活性,下調IL-6、TNF-α的表達,改善炎癥反應[9]。維生素D缺乏可干擾細胞因子的基因轉錄,炎癥因子表達上調加重胰島素抵抗[10]。以上研究結果可能為2型糖尿病患者補充活性維生素D3可減輕胰島素抵抗、抑制炎癥反應提供佐證。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補充活性維生素D3治療可以降低HOMA-IR,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減輕胰島素抵抗和炎癥反應,改善糖代謝。活性維生素D3可能是通過抑制炎癥反應起到減輕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