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玲燕
【摘要】將原文本與拓展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更清晰明確文本表達形式的特點,更深刻體會文本主旨,更透徹品悟人物形象,將自主合作及探究學習真正運用到閱讀活動中,學生的文本賞析力也得到真正提高。
【關鍵詞】拓展文本;對比閱讀;文本賞析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閱讀教學的現狀
在閱讀教學中,多數教師往往采取“就篇論篇”的教學方 ? 式,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已被教科書束縛。它并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長期在這樣的教學方式熏陶下,造成他們閱讀視野的狹隘,思維方式的單一和局限,學生的文本賞析力也得不到提升。
二、對比閱讀的意義
對比閱讀,是以原文本為基點,進行延伸拓展,將與之相關聯的課外拓展文本引入,并與原文本對比著進行閱讀。這一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加深對原文本內容的理解,以點帶面,達到觸類旁通和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達到用教材學語文及將薄書讀厚的目的,最終提升了學生的文本賞析力。
三、對比閱讀的策略
下面就以幾個教學片段,簡要闡述對比閱讀的策略。
1.拓展文本,對比閱讀眀格式
有幸聆聽了薛特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令筆者茅塞頓開——原來,教詞也可以用對比閱讀的方式。
【教學片段一】
師:《如夢令》這個詞牌名是蘇軾后來改的,最開始稱作《憶仙姿》,是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寫的詞。(出示《憶仙姿》):
師:但蘇軾認為這詞讀來如夢一般,因此改詞牌名為《如夢令》。
師:“如夢令”是一種格式,凡是以“如夢令”寫的詞,都是多少字?
生:都是33個字。
師:幾句話?
生:6句。
師:這里沒有標點符號,標點是今人加的,一個轉行就是一句,“如夢 ?如夢”這里是兩句,所以一共是7句。
師:用這個詞牌名寫詞的很多,就像是這兩位姓王的同學,王是他們的姓氏,相當于詞牌名一樣,但兩個同學的名不一樣,《如夢令》的題目也各不相同,這首李存勖的這首《如夢令》就取第一句為題目,中間加個間隔符,即為《如夢令·曾宴桃源深洞》。那么,李清照的這一首詞題目便是?
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通過拓展《如夢令》,將源頭詞《憶仙姿》引入,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對這一詞牌的格式印象深刻,也知曉了不同的詞牌對應不同的格式,這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是對比閱讀帶來的積極探索的閱讀體驗,學生對知識不是簡單地接受,還有對比分析,有類比驗證,這樣得到的知識無疑更加印象深刻。
2.拓展文本,對比閱讀品主旨
《月光啟蒙》是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其實文中流淌的是母親給予詩人濃濃的愛,給予詩人深遠的影響。執教者也運用了對比閱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刻地品悟這一主旨。
【教學片段二】
師:孫友田怎么會從一個煤礦工人成長為一個詩人的呢?我們來看看他的散文。
(出示《黑土地》片斷):
白天跟師傅下井勞動,頭頂一盞礦燈,像黑色的鷹銜著一粒光芒,在叢林一樣的支柱間飛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變成詩行。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一段文字。你讀懂了什么?再來讀讀文中的這一句,你又發現了什么?
(出示文中句子):
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著動聽的歌謠。
生:我覺得作者特別像他的母親: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給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變成詩行。
師:你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親的身影。
生:我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必定是受了母親的影響。
師:這是一首詩《大山歡笑》,是孫友田的代表作,讀讀它,你又發現了什么?像什么?
(出示):
我寫《大山歡笑》:“萬年煤層打個滾,/一山烏金往外冒。/黑寶石,往外跑,/滿山滿谷金光照。/一路大聲喊:/我 是煤,我要燃燒!”
——孫友田《黑土地》
生:這詩歌很順口,是押韻的。
生:像母親給“我”念的那些童謠,朗朗上口,明快流暢。
師:是的,《大山歡笑》里有童謠的影子。所以說,月光啟蒙,實際上是說母親在“我”童年時代,不知不覺中,給“我”播了一顆詩的種子。
通過拓展孫友田的《黑土地》,打破“教課文”的局限,與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對文本的感知與解讀更加鮮明、充分與深刻,加深對文本主旨的理解,從而也促進學生文本賞析力的不斷提升。
3.拓展文本,對比閱讀悟人物
張志和的《漁歌子》通俗易懂,詩意詩情都不難理解體悟,于是,筆者將之前學生所學的《江雪》與《漁歌子》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品悟向前跨了一大步。
【教學片段三】
師:同學們比較著讀一讀,兩首作品都寫漁人,但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兩個作品的體裁不同,《江雪》是首詩,《漁歌子》是首詞。
生:作品描繪的季節不同,《江雪》描繪的是冬天,雪中或是雪后的情景,《漁歌子》描繪的是春天,雨前和雨時的情景。
生:作品中描繪的漁人形象不同,《江雪》中是一個孤獨的漁翁形象,而《漁歌子》中是一位悠然自得的漁翁形象。
師:為什么同是描繪漁人,作品表達的內容相差甚遠呢?
(這就是一次有目的的拓展閱讀,對于更深刻地體會漁翁形象也是很有用的。同學們課后有目的查閱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探究出了有深度有廣度的答案)
生:作者崇尚的宗教文化不同。《江雪》的作者柳宗元推崇的是儒教,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人早已以身許國,難有內心的一份閑適,一份豁達的置身事外;而《漁歌子》的作者張志和是道教文化的推崇者,講求逍遙自在,追求閑適安逸。
生:作者的經歷不同。柳宗元遭遇了貶官,有種“壯志未酬”,不得志的失落感,因此會將心境“千萬孤獨”藏于詩頭;而張志和遠離官場,早就歸隱山林,自稱“煙波釣徒”,的確是一份難得的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作品中的形象都有著作者真實的影子,正因為作者的心境如此,才會作出這樣的詩詞,才會描繪這樣迥異的漁人形象。
當學生能與文本的內容產生共鳴時,則說明學生對于文本的對比閱讀有了成效,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領悟過程將引領學生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
對比閱讀這一教學方式,不僅僅是為了應對新課標的要求,同時也是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培養。它能讓學生拓展文本,拓展自己的思路,主動去深入對比思考。漸漸地,學生的思維會有這種對比閱讀思考的習慣,視野也就開闊了,文本賞析力也就得到拔節生長。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