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華
【摘要】閱讀和作文能力是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主要體現。作者通過教學實際和教學研究,對如何做好閱讀與作文能力進行了專項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學風格。讀后會覺著對學生在識字、理解、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在課堂中滲透作文教學培養諸方面思路更加清晰,對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質量大有禆益。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閱讀;作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方法陳舊的現象嚴重,割裂了學語文、用語文的關系。針對這一現象,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有遠見的思路:在夯實基礎的同時,重視自學、閱讀和作文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閱讀和作文能力呢?本人在教學中作了如下嘗試,現整理成文,以與各位同仁共臻。
一、識字能力的培養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每個年級都有一定的識字數量。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獨立識字的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如在講課文前先向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明確學習的任務,讓他們掌握本課生字的漢語拼音,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基本結構等,運用字典根據字詞的上下文選擇正確的讀音和含義。課堂上,教師進行重點檢查,指明學生逐項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讓大家討論確定正確的答案,學生在爭論中掌握了生字,他們學得既積極又主動,從而避免了領讀、齊讀,抄寫的方法,這一舉措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腦及識字能力,而且養成了良好的識字習慣。
二、理解能力的培養
理解能力是指正確獨立地理解詞語、成語、句子的含義,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的大意、中心思想、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的特色等的能力。在多次外出聽課和校本研究中發現,部分教師一上課就往黑板上抄詞語、段意、中心思想等,直接讓往學生腦中灌入有關的知識答案,然后讓學生背誦,這樣割舍了學生從疑惑—探求—獲知的思維過程,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助長學生厭學的情緒。本人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應該多樣化,對于新授涉及的有關問題可采用作業布置法,把下節課時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課后拓展中提前讓學生預習,他們遇到問題時首先要思考,不會的可以向家長提問,通過微信向教師請教,借助互聯網等查閱資料或者同學之間互相探討,確實不會的正是學生聽講的內容。那么上課時學生專心聽講自己不會或不太明白的問題,還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可以允許有不同的答案,避免了類同的答案,減少了死記硬背現象,促進了學生擴散思維得到發展。有時采用討論法,對課后題分組承包每組包一題,各自討論整理,然后推薦一個人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若出現不同意見可以在堂上分析。教師這時成了評委,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表揚和鼓勵。有時采用獎勵的方法。這一方法適宜于較難的思考題,對答對的學生獎勵小紀念品,這時堂上學習氣氛非?;钴S,學生的表現欲得以激發,爭相把自己的觀點向同學們展示,學習氣氛空前高漲。實踐證明,以上方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能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雖然它不作為考試的內容,但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對一篇文學作品來說,只匆匆讀一遍就去忙著去分段,概括中心思想,解決課后問題,試想一下學生這時連課文還沒讀懂,這怎么能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呢?本人在教學時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理念,采用范讀、指名讀、朗讀、齊讀、默讀以及背誦成誦等方法,達到以讀促寫、多讀精講和講練結合的方法,較好地落實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本人在講《賣火柴的小女孩》《窮人》等有關課文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小女孩的悲慘、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自然在學生的腦中共鳴,他們從中體會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了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此外,朗讀還能使學生感受到課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了解人物的性格,挖掘作品的底蘊等。古詩更能體會出情景交融的意境,體會內在的神韻美,抑揚頓挫的音律美,同時在反復誦讀之中學生的形象思維會逐漸得到發展。
四、在課堂中滲透作文教學
平時學生寫作文往往遇到兩個難題:一是無話可說,二是有話不知怎么說。因此寫出的作文有的三言兩語,有的詞不達意、句子不通,層次不清楚,甚至語無倫次,還有的存在心里知道,但具體描述困難的情況。為此,有的教師常采用寫好下水文,讓學生去模仿,甚至抄襲的方法,結果增加了學生的作業負擔,阻礙了學生作文能力的發展。本人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不僅僅把作文放在作文課上,而是貫穿在每一節語文課教學中。在上課時首先要進行口頭訓練,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如在講《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本人抓住全文的線索—游覽路線:金華城—羅甸—入山—洞口—外洞—內洞—出洞。以這一思路為線索讓學生口頭復述課文,用他們自己的話語表達出其中的有關信息。上課時學生說得清楚、連貫、條理,以后經常這樣訓練,學生逐漸養成了分析、綜合、概括等習慣,其思維也會日趨清楚、連貫、條理,口頭表達能力提高甚多。其次要進行觀察訓練。寫作文要言之有物,而物是從生活而來的,通過觀察幫助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順序、人物活動等。例如在講《登高》一課時,本人抓住作者按方位順序的觀察方法,然后再認真觀察每一個景物,抓住景物的特點描述。這樣訓練學生寫作時思路更加清楚,解決了學生無話可說的現象,長期堅持下去,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作文能力。
基于教學實踐和教學教研活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得以質的提高,在閱讀和作文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做好識字、理解、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在課堂中滲透作文教學培養的教育教學風格,幾個環節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就會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和作文的能力,從而達到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為此也使自己真的成了一位學生喜愛、家長滿意的優秀教師。
參考文獻
[1]王改鳳.談課外閱讀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作用[J].甘肅教育,2016(17).
[2]亢麗.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6(4).
[3]謝淑茗.論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整合[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
[4]張明明.緊密結合閱讀教學,有效提高作文教學成效[J].考試周刊,2012(72).
[5]張福民.淺談如何有效地憑借閱讀提高學生作文水平[J].新課程學習(上),2012(0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