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林
視同銷售行為無論是在會計還是在稅法上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業(yè)務,如何做出正確的會計核算及稅務處理至關重要。視同銷售通常是特殊的形式在會計不一定滿足收入確認的原則但是稅法上需要視同銷售計算增值稅。視同銷售一共有8種情形,站在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核算的方式考慮,主要是已經抵扣過進項稅的貨物和行為但卻用于不涉及銷項稅額的事項,為了保證稅收征收,防止出現逃稅漏稅,稅法上應當作為視同銷售。
一、視同銷售會計和稅務處理案例分析
【例題1】廣州鑫潤音箱有限公司已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為13%。
(1)五一勞動節(jié),該公司將生產的音箱發(fā)放給100名單位管理人員每人一套作為公司福利,每套音箱不含稅售價為500元,實際成本為350元。
(2)公司用一批電線對外進行投資,經協(xié)商該批電線不含稅價值為800000元,實際成本為600000元。
【解析】業(yè)務(1)相關會計處理如下:
借:管理費用56500
貸: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性福利 56500[500×100×(1+13%)]
實際發(fā)放時:
借: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性福利 56500[500×100×(1+13%)]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50000[500×1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6500[500×100×13%]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35000[350×100]
貸:庫存商品 35000
業(yè)務(2)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 904000
貸:其他業(yè)務收入 8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04000[800000×13%]
借:其他業(yè)務成本 600000
貸:原材料 600000
例題1中的業(yè)務(1)和業(yè)務(2)均屬于視同銷售且均屬于會計上確認收入稅法也確認收入并同時確認增值稅的情形。其中業(yè)務(1)屬于視同銷售行為,在確認應付職工薪酬時應根據具體受益對象分別計入制造費用、生產成本和管理費用等會計科目中,本業(yè)務中因為是發(fā)放給單位管理人員,所以應計入管理費用,在實際發(fā)放工資時在會計上應確認主營業(yè)務收入,在稅法上應按照確認收入同時計算增值稅;業(yè)務(2)中企業(yè)將外購的材料用于投資屬于視同銷售,會計和稅法上均應確認收入,由于購買時已抵扣增值稅現用于投資,因此在稅法上應計算增值稅。簡單來講,應確認收入、結轉成本并計算增值稅銷項稅。
【例題2】廣州中福電器有限公司已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為13%。
(3)將公司生產的空調捐贈給給番禺第三小學,該批空調市場售價為300000元,實際成本為220000元,并開具了增值稅專用發(fā)票。
(4)以公司生產的電箱用于建造大型設備,該電箱市場不含稅售價為10000 元,實際成本為8000 元,
【解析】業(yè)務(3)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營業(yè)外支出 259000
貸:庫存商品(按成本) 22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9000[300000×13%]
業(yè)務(4)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 9300
貸:庫存商品(按成本)?8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00[10000×13%]
案例2中的業(yè)務(3)和業(yè)務(4)均屬于會計上不確認收入但稅法應計算增值稅的視同銷售情形。其中業(yè)務(3)中福電器公司自己生產的空調捐贈送給他人及業(yè)務(4)中將自己生產的電箱用于建造在建工程均屬于視同銷售,但這兩種情形比較特殊,會計上不確認收入,稅法上也不確認收入但應按照公允價值計算增值稅。簡單來講,不確認收入,但應按成本結轉并按公允價值計算應當交的增值稅。
二、視同銷售會計和稅務處理總結
筆者將視同銷售八種業(yè)務情形下的會計和稅務處理總結如下表所示,在視同銷售的八種情形中,代銷貨物(包括將貨物給他人代銷及銷售代銷貨物)、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用于投資、捐贈以及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等五種情形在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中都應確認收入,并計算增值稅;而在設有兩個以上機構并實行統(tǒng)一核算的納稅人(相關機構在非同一縣市)的,機構之間移動貨物用于銷售、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應稅項目、無償贈送以及外購的貨物用于無償贈送等三種情形中,由于不滿足收入確認的條件故會計上不應確認收入,但在稅務處理中雖不確認收入,卻需計算增值稅。簡單來說,視同銷售的八種情形是否應確認收入主要取決于是否滿足會計準則中關于收入確認的原則,而八種情形都應當計算繳納增值稅。
總之,視同銷售的會計和稅務處理不太一致,為更好的做好實務工作,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性,財稅部門及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應探索科學合理的方法方法來規(guī)范視同銷售的會計和稅務處理,同時企業(yè)財稅人員應著力提高會計處理能力同時降低稅務風險。(作者單位: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