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新
部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不同類型的散文組合,本單元導讀中有一條教學目標:“學習這個單元,要反復品味、欣賞語言,體會、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這一句話,難倒了授課者,什么是反復品味、欣賞,難道把這一句或是一段文字讓學生多讀兩遍就能品出了,如此神奇的重復性動作就能一步到位地幫助學生體會到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答案不言自明。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反復品味、欣賞語言呢?
我想,這涉及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教師在反復讀文的過程中需要有自己的原始感悟和理解,真正品味到語言的味道,在不偏離文本意圖的正確解讀下,進一步思考如何讓學生在反復品味、欣賞語言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對于學生而言,本單元的文章適合朗讀,那么除了預習時的默讀外,還需要有固定的一小段時間進行有聲朗讀(早讀或是課前五分鐘),這時的朗讀會比之前的默讀更有味道,理解也會更進一層。比如,在讀《昆明的雨》時,我讓學生用兩個字分享讀后的感受,學生的回答有味美、柔和、悠閑、愜意、舒緩、悠遠等。學生的感受如此鮮活,甚至已經體會到文章結尾部分作者雨中小酌、賞景的味道,而“悠遠”二字已經有了一些回味深長的感受,那是對過往生活的回味,對人生經歷的珍視,還有對逝去的美好的流連,或者還有一絲絲落寞吧,總之,讀著讀著,想著想著,就沉浸在其中了,這不就是汪曾祺所說的“淡而雅且有味”嗎?學生通過讀就有一些收獲,那么必須要讀,這就是品味語言。
課堂中還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去探索如何反復品味語言、欣賞語言,進而體會到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一、語言補白
言為心聲,補充的內容即為心理活動。《背影》這篇文章,父親一共說了五句話,語言少,但意無窮。如何通過這五句話,讓學生體會到訥于言的父親真情流露的愛呢?可以運用補白的方法。如,父親在急于找工作賺錢養家的情況下,已經叮囑茶房,但還是決定親自送我去車站,只說了一句話“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如此簡短的一句話,卻含義深沉,不妨讓學生補白一下,看看,每一分句背后有什么樣的潛臺詞。“不要緊,工作沒有你重要”“不要緊,我晚點去來得及”“不要緊,耽誤不了什么事”。這里有父親對兒子的安慰、對兒子的重視、關懷。“他們去不好,怎么也不如自己照顧周到”“他們去不好,畢竟非親非故的”,父親沒說,卻隱含著對兒子的疼愛,也就明顯了。“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可以補充如下:“我買幾個橘子去,留著路上渴了吃”“我買幾個橘子去,去去就回,不會誤車”,這就把父親無微不至的體貼更好地展現了出來。“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要不找不到你,誤了車”“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看著行李吧”,這就把父親的細致、周到展現了出來。對話雖少,但有留白,訥于言的父親嘴上不說,但心理的活動,結合文章背景,可以補充出來,雖說言有盡意無窮,但我們還是可以讓語言也嘗試一下“化無形為有形”。
二、詞語替換
《背影》中父親買橘子的背影尤其生動。而“探、攀、縮、微傾”等一系列動詞最受學生關注,那么“攀”換成“抓”,“縮”換成“蹬”可好?“攀”有費力抓住,目標向上的趨勢。“縮”為向上卻無力可蹬,這幾個字都能看出父親的吃力,但此時就不僅僅是買橘子的艱辛了,更多了一層就算吃力也一定要爬上去買到橘子的決心,一種父愛深情。有學生說,父親的官職不低,可此時卸去官職,如此耀眼的人物淪為普通人,年紀大了,拋開架子、官威和個人高傲的尊嚴,去做如此吃力和難看的動作,難倒不也是出于對兒子的愛嗎?學生的分析如此深刻,所以,下文中兒子的淚水,除了有父親給孩子買橘子的愛(感動)外,也可能含有對父親境況的一些理解、對自己前邊“太聰明”的愧疚。學生說的有道理。
《昆明的雨》,賣楊梅的小姑娘,穿著特色的民族服飾,手挽小竹籃,坐在石階一角,嬌嬌的嗓音,柔和了整個昆明,這里作者用了一句話“不時吆喝一聲”,“不時”換成“一會兒”,“吆喝”換成“叫喊”,這個味道瞬間就沒了,她就不美,不柔了,因為詞義雖然相當,意境韻味卻瞬間被換沒了,小姑娘也就不靈動了。況且,這一字一詞不就是“俗中見雅,雅俗共賞”嗎?
三、神態模仿
詞語用得是否出彩,看神態即可傳出味道。汪曾祺《昆明的雨》中,對干巴菌的描寫,平實、如話家常的語言有著無盡的興味。學生一讀就能讀出來其中的平實、平淡,那么怎么讀出語言的味道?我抓住了一個四字詞“張目結舌”(非成語)。這是最傳神的詞語,讀著這一部分,我讓學生模仿了一下這個詞語,學生頓時嘴巴大張,眼睛睜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如此的一致,我追問這個表情傳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理活動?學生一致回答:難以置信。我又問,這幾句中還有哪里能看出此時的心情是“難以置信”的?學生回答:“?!”標點有提示。這就是相互照應,這就是語言的魅力。一個詞、一個標點,處處都有味道。
四、想象意會
汪曾祺的語言,淡而有味。哪里還能看出來?我鎖定了一個詞“滴溜兒圓”。學生說雞油菌很圓,學生按照銀元大小開始用手比畫一個立體的、圓溜溜的“圓”。我說你怎么知道的?學生說,看見“滴溜兒圓”,老家也這么說,就能想象出來。這就是語言的味道。這就是方言的共通之處,它有著不言自明、心領神會的魅力。
五、句式同中求異
《白楊禮贊》析標題,明確表達出作者對白楊樹的敬意和贊美。我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與此相照應的句子。學生找出了第1、4、6、8段。追問這幾句中不一樣的地方,第6段,一反“實在是不平凡”變為“決不平凡”,情感更進一層,第8段,情感更直接,點明主旨。因此,本文是以情感為線索,并且情感逐步遞進,結尾點明主旨(本文分析后可知,這是在言志)。
另外,第5段,按照句式上的相似性,可以劃分層次,分析遞進的寫作意圖。“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這是雖然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這兩句從樹的形態和性格兩方面來寫白楊樹的不平凡。同時,形態為外顯的,而性格“倔強挺立”,更像是在寫人,開始向內在過渡,這是由樹及人的象征手法的一個暗示性過渡。第7段,開頭寫“樹中的偉丈夫”,這又是一個過渡,而接下來又有了四個“難道”排比、反問,每個“難道”在樹和人(精神)的相似性揭示中有范圍上的擴大變化:從“北方的”農民到“敵后的、廣大、到處”的哨兵,再到“更遠一點、華北平原、新中國歷史”的精神,由樹到像人這樣的樹到人再到精神,遞進深化,完成象征手法的運用。這就是句式給的提示:意在含蓄深刻地揭示一種精神。
六、標點提示
《昆明的雨》文中寫“火炭梅”是這么寫的:“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問學生這句話怎么讀,才能讀出汪曾祺跟人話家常的味道?學生說要讀出感嘆的、夸耀的感覺,從兩個“!”的提示中尋找,發現與之相照應的詞“真好”“真是”(帶拖音)“一點”要重讀,這種味道就出來了,這就是真正話家常的淡而有味。
再看本文開頭結尾兩句“我想念昆明的雨。”這里是“。”而不是“!”,那么作者在此文中的情感必定不同于《白楊禮贊》中的“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直接、熱烈),本文的情感應該是含蓄的,舒緩的,悠遠的、余味深長的,所謂含而不露,含蓄、不那么熱烈直接的味道,淡而有味。從句式上看,一個在開頭,引入回味,一個在結尾,含蓄悠遠,是情感上的延伸,又是一層遞進。又回到了第5個探討的問題:句式同中求異。
七、重讀變化
重讀和標點是密不可分的。《昆明的雨》中奇丑卻又絕美(味絕美)的干巴菌,作者說了這么兩句話“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從后文生動的比喻中學生能看出作者此時的驚訝、疑惑、嫌棄,那么作者是如何說這句話的?重讀哪個詞?學生反復揣摩,得到“這種東西也能吃(“這種”重讀,“吃”字拖音,上揚語調)?!”同理,真正撕成絲同青辣椒炒后,又是“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經前文分析,有難以置信和感嘆贊美的表情,故學生一邊模仿“張目結舌”,一邊你看我,我看你,讀出來“這東西這么好吃(“這么”重讀,“吃”字拖音,下押語調)?!”至此,真正體會到汪曾祺語言如話家常的平實之風。這夸張的動作和語言,不就是汪曾祺的好玩、好吃、隨和嗎?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