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騰飛
摘 要:賓陽施村施氏家廟內存有一通石刻,據考其內容主要記載了施村施氏的家族來源、施氏家廟建立始末及有關家族廟祭、廟產管理的各種規條、定例等。原碑雖無年款,但根據碑文內容推測,其題刻的年代應在清乾隆年間。
關鍵詞:賓陽; 施氏家廟; 石碑
施氏家廟位于廣西南寧市賓陽縣中華鎮施村西面,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宇坐西向東,建筑面積1728.2平方米[1],是一座清代風格的硬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筑,包括前、中、后三進建筑及兩側廂房。在施氏家廟頭座建筑的明間北側內墻上鑲嵌有4塊石碑,每塊碑寬約54厘米,高102厘米,字徑2厘米。此碑首尾均無題名落款,碑文又歷經風雨,模糊難辨,故歷來鮮少有人關注和解讀。筆者經過仔細校對、釋讀,現將其原文收錄如下:
嘗聞大夫有家,所以得設家廟,而家廟之設,本為報祖宗創業垂績之恩,以正長幼之節者也。恭惟我始祖施諱源濟、源海、源澄公兄弟三人,由山東青州府遷居于此,積德累功。濟公子長諱珍,次諱珠,三諱瑛,四諱瑞,五諱璊。海公子長諱瓊,次諱瑜。澄公子分散四方,未詳。是枝分脈派,賢肖迭興。至七世孫諱喬柟者,鄉進士也,由任州判,而歷知縣,以遷西……念祖宗千百年之積累始興,發于其身,于是當大明崇禎十有三年庚辰歲次……眾隨丁出銀,營構家廟,增置祭產,定為清明、冬至二祭,行三獻以薦在天靈,敦禮讓以盡睦族之道。又有八世、九世孫于康熙四十三年甲申歲次,捐聚祭□續起前座。迨乾隆二十年乙亥歲,創建左右耳廊,重修前座,至二十二年功竣。緬我族家廟之設久矣,前人定例,每祭分作十頭,每頭立頭家一人以勷祭事其出入,數月則十頭輪流……人以管理。但從前荒土未辟,祭產無幾,數目極易清,且風俗醇厚,廉恥常存,宗族雍睦……今則荒土辟,祭產增多,一人獨理,猜忌易生,于是乾隆四十三年,議立規條,書簿十本一□,每頭各持一本,輪流幫辦,其點簿仍照從前,十頭輪管。庶前之規矩常存,而子□□雍睦如故矣。爰刻規條租數列后:
一總簿原分十頭輪流掌管,其出入數目固應掌總簿人□收,其虛數亦應十頭同知。今議每至祭期,掌總簿人預先訂立小簿十本,至祭日發交各頭,該賣谷若干,收錢若干,該支豬肉雜使錢若干,各頭命知書者一并寫在各簿,庶使出入清……同與管總簿人飲胙,每人給生胙一斤以勞之。一各頭管虛數者,須命通書者□之,若不通書數者,不得濫充于祭日。各備……至將祭時,司書十人同察廚房,恐有竊藏豬肉□□。每祭數目即于祭日算清,次日管總簿人寫明出帖,庶通族皆知。越十五日,仰管廟人復鳴鑼,會集宗堂再算妥議。如租未完者……便招耕告究。一每祭稱豬治饌,分胙、分大、分豬肉只許用□□寫名帖柱,每人給胙……人者,管總簿人預□宗族中子弟之才能者,舉而用,□□得獨私自已,無才能之……一每祭宗子頒胙一斤。年登六十之老者、貢監生員同飲胙外,每人頒生胙一斤,出仕……則另加一斤。紳士而年登六十者亦加一斤。有節婦、經朝廷旌表,頒胙一斤……肉議定生肉五十七斤,熟肝肚十斤,熟血臟十斤。一每祭掌總簿人,除治饌……其所用子弟幫同……只須二三人,不必多用。一每祭走使□□□管廟人外,只許取……此三人系管……人用之。一,每祭老□□□外,其余辦事人……五人,管廟走使□□人,□□四人,共二十……若有無知參入者,眾即斥革。一每祭……分豬肉,每多爭先恐后,今議……后次第寫帖東西廊柱為定,毋……恃強爭奪,致失和氣。一每祭鼓手給熟肉二斤,若鼓手同為走使,方與走使人同飲食。一每祭……每人給生肉半斤,酒米足用。若村遠不能即日回家者,次日早飯每人給錢二十文,使各自便。如后復來者,不許支食用。一山內租谷佃田界至分明,佃人不能隱瞞。舊例每年發賣用頭家到村定價,每因有不肖子孫假充頭家,常至三四十人不等,或酒后猖狂佃人,實難供待。今議定只許掌總簿或掌廟一二人預先十日到村說知,不用頭家親到,至于谷價,祭日眾人照前十日市價定議。一山內租谷已不用頭家親至,每石租應折酒席錢三十文歸眾……
此碑文主要記載了施氏家廟的由來、刻碑緣由及廟祭定例、管理條規等,此外還涉及一些廟產的收支管理和分配等。關于施氏家廟的由來,據碑文載,施村施氏原籍山東青州府,后施源濟、施源海、施源澄三兄弟旅遷至賓陽,是為施村施氏之始祖。青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改元益都路而置,治所益都,下轄濰州、膠州、臨淄、日照等州縣。施氏三兄弟由青州府遷居而來,又傳七世而至明崇禎年間,則其遷居時間當在明早中期,這與傳說中施源濟三兄弟于明正統年間(1436—1449)遷賓陽的時間大致吻合,故此記載應是可信的。明崇禎十三年(1640),施氏七世孫施喬柟感念祖上陰德,乃“營構家廟,增置祭產”,創建了施氏家廟。施喬柟(楠),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舉人,儀真縣(今屬江蘇儀征市)知縣[2],生平事跡史料缺載。及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施氏子孫捐資“續起前座”,增建了頭座門廳。乾隆二十年(1755),施氏子孫于家廟主體建筑兩側“創建左右耳廊”并“重修前座”。也就是說,施氏家廟最初是由施喬柟于1640年創建,后施氏子孫分別于1704年、1755年增建前座門廳、兩側廂房,最終始成今之三進兩廂房的規模和格局。
關于刻碑的緣由,乃是要彰示有關廟祭管理的各種規條。施喬柟創建施氏家廟之初,曾“增置祭產”,并議定于每年清明、冬至兩個節氣時舉行家族廟祭,以“三獻”(即分三次行獻酒禮)之禮拜祭祖先。每次祭祀時,宗族內分成十頭,每頭設一名頭家,由頭家輪流執掌祭祀事宜及收支賬目的管理。但是隨著“祭產增多,一人獨理,猜忌易生”,因此不得不“議立規條”,明確祭祀過程中的各種定例、賬目管理等,防止貪贓和爭執。碑文現存規條30條,主要包括廟祭活動的管理及租谷、園塘等廟產收支分配等。在祭祀賬目管理上,碑文明確仍由十頭輪流掌管總簿,但每祭期分發十小簿給十頭,令十頭共同記錄祭祀支收情況,以加強監管。廟祭完成后,當日即需算清賬目,次日寫明收支情況張貼公示,以通曉全族。為防止利用職權牟利和貪贓,碑文中還詳細規定了廟祭時參與祭祀管理的人數、祭祀中所用肉及熟食數量、族中各人可分得的豬肉數、來參加祭祀的外村親眷友人等分得豬肉數目、參與祭祀的走使者和鼓手等人的酬謝等,事無巨細,皆一一列舉。此外,規條中還有關于施氏家族租谷收入、園塘收入等廟產的管理規定,如租谷的收取改由管總簿人或廟產管理人提前預知,佃人就近合取后于祭日前送至宗堂,明確兩祭期間將發賣哪些村的租谷以充祭祀資產等。
此碑雖無紀年款,但碑文內容中涉及康熙、乾隆等清代年號時未加“前清”或“清”,提到貢生、監生等生員時也未標注“前”字,由此推知其書撰年代當為清代,此時科舉未除,仍有生員。又,碑文述及刻碑緣由時,提及“于是乾隆四十三年,議立規條,書簿十本”,并附議定的規條內容,則刻碑的年代應即議定規條時或晚些時候,即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或稍晚。
總之,這通存于賓陽施村施氏家廟的碑刻,主要記載了施村施氏的家族來源、施氏家廟建立始末及有關家族廟祭、廟產管理的各種規條、定例等。原碑雖無年款,但根據碑文內容推測,其題刻的年代應在清乾隆年間。
參考文獻
[1]南寧市文化局,南寧市博物館.南寧文物[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0.
[2]莫炳奎.邕寧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