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摘 要:漢末十常侍之亂前后,刺史可以提拔屬下做騎都尉,呂布獲得此職是受重視的證據,并州刺史丁原沒有理由自我降級去轉職或兼任騎都尉一職。
關鍵詞:丁原;呂布;刺史;騎都尉
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去世,少帝繼位。執政的外戚大將軍何進準備鏟除宦官,他妹妹何太后不愿哥哥獨占權力,堅持庇護宦官于宮中。袁紹為避免重蹈早年大將軍竇武清除宦官時因泄密反被誅殺的覆轍,以京師士卒不堪驅馳為由,勸諫何進應從外地召來猛將精兵進京逼宮。何進采納此說并安排袁紹、袁術等人率數百人入宮值守,下令屯駐扶風的前將軍董卓率軍來援,又提拔趕到洛陽的并州刺史丁原為執金吾接管城防。此時局勢一觸即發,但何進再三猶豫,沒有聽從幕僚立刻抓捕宦官的建議,竟然輕易孤身進宮交涉,以致中了十常侍集團的埋伏而身死。這場變故導致失去制約的董卓進京后肆意篡權廢帝,從此漢室傾頹,群雄紛起,天下大亂,社會動蕩近百年之久。
丁原在時局中是一個比較關鍵的人物,他進入洛陽前的身份是并州刺史無疑,這在《三國志》中有明確記載。丁原受何進之召,提前把部下張楊(靈帝時入洛陽西園軍)、張遼等人送去洛陽襄助聽命。靈帝駕崩后形勢緊張,丁原率部南下屯駐司隸河內郡與洛陽隔河相望,并奉命焚燒孟津渡向后宮示威。在各方勢力即將攤牌之際,丁原“將兵詣洛陽,與何進謀誅諸黃門,拜執金吾”。何進意外殞命后,袁紹、袁術、丁原等人當即率眾攻入宮中,誅殺數千宦官并救回了被十常侍裹挾出逃的少帝和太后。在沒有大將軍的權力真空期,曾經合力誅宦的官員們卻因權力之爭發生了嚴重分裂。后來居上的董卓誘使丁原麾下將領呂布叛變,殺死丁原后收編其軍隊。
丁原的身世在史籍中不甚詳盡,早年事略存于《三國志·呂布傳》[1]的一段注釋中:“英雄記曰:原子建陽。本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為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裁知書,少有吏用。”丁原從縣吏升到刺史的經過不存于史書,只有他升任刺史一段被后人依《后漢書·孝靈帝紀》[2]提到的中平五年(188)“三月,休屠各胡攻殺并州刺史張懿”的記載,推測其是在張懿死后接任,但張懿只留其名于《后漢書》而不見于漢末史書。依《三國志·董卓傳》“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并其眾,故京都兵權唯在卓”之說,剛當上執金吾的丁原在變亂中被呂布殺死,這是他人生最后留下的痕跡。
《三國志·呂布傳》談及丁原有一段記載:“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靈帝崩,原將兵詣洛陽。”這段話中“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多被后人理解為丁原以刺史兼領騎都尉一職,《后漢書》等史書也延用了這個說法,至今仍有很多學術文章以此說為基礎進行引證,如陳勇先生在《董卓進京述論》[3]一文有“丁原由并州刺史改任騎都尉”的觀點。但對照《三國志》中類似記載卻能發現此說有可疑之處,疑點在于并州刺史丁原有沒有必要以高位兼領騎都尉一職。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元壽二年復為牧”[4]所記,刺史初設時是六百石官員,在漢成帝改制后一直是兩千石的高官。騎都尉初見史籍是在秦末,漢高祖麾下將領靳歙曾經擔任此職,其后升遷為車騎將軍。騎都尉的品秩前后變化比較模糊,張新超的相關論文[5]認為,“騎都尉最初職掌和隸屬關系的遺失,可能是由于《表》中記載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的文字存在脫漏和位置錯亂造成的”。騎都尉在西漢多是皇帝身邊的親近顯貴之職,但在東漢靈帝之際已屬于州郡中下級官員。與丁原同時代的董卓和曹操都曾經有過都尉一級的經歷,這兩人也都升遷為刺史或太守,他們在變亂前后的履歷可供參考比較。
按《三國志·武帝紀》所載,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曾在鎮壓黃巾軍之際獲得騎都尉一職,以戰功升為濟南相,后避禍不就任東郡太守而歸鄉,時逢韓遂在涼州叛亂,何進召他為典軍校尉。十常侍之亂后,曹操在董卓掌權時被任命為驍騎校尉,起兵時號稱奮武將軍,有了地盤就當起了東郡太守。從曹操官職升遷的軌跡來看,當時騎都尉的品階應該低于郡國相、郡太守、中央部隊的校尉和將軍,應該高于或近于郎官、郡國都尉、縣令。此外,《武帝紀》記錄了參加反董卓的各路諸侯在結盟起事時所用的官職,其中有后將軍、州牧、刺史、太守、郡國相以及曹操的奮武將軍,但并沒有人使用騎都尉的名義。與之相應的是,校尉曹操在中平六年(189)十二月用奮武將軍的身份起兵后,就能自行提拔部下為騎都尉,如夏侯淵隨“太祖起兵,以別部司馬、騎都尉從,遷陳留、潁川太守”。這也說明騎都尉在身份上和郡國相、太守、刺史、州牧、將軍有差距,不足以平起平坐地結盟舉事。
董卓的履歷主要集中在《三國志·董卓傳》里,在十常侍之亂前,“郡召卓為吏……涼州刺史成就辟卓為從事,使領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并州刺史段熲薦卓公府,司徒袁隗辟為掾……遷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徵拜并州刺史、河東太守……拜前將軍,封斄鄉侯,徵為并州牧”。董卓以郡吏起家,被涼州刺史招攬為從事,經刺史向上推薦,被司徒收為掾佐,后外放太原郡當廣武縣令,轉升做蜀郡北部都尉,而后成為西域戍己校尉,以戰功提拔為并州刺史兼任河東太守,在事變時已經是前將軍。依董卓從蜀地都尉升職為西域戊己校尉的經歷,再比照《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的記載,刺史在品秩上高于戊己校尉,戊己校尉高于都尉,若蜀郡都尉與騎都尉相當,騎都尉要升至刺史則需要上兩個臺階。
對比董卓和曹操的履歷,他們都有從縣令升為都尉,然后逐級升至校尉、刺史或太守的經歷。同時代還有公孫瓚、張邈、陶謙等多人有近似經歷,這種升遷軌跡與《漢書》記載的很多地方吏員升職為朝堂高官的軌跡是一致的。既然騎都尉在品秩上是低于刺史的,那并州刺史丁原如何能實現向下轉職為騎都尉呢?雖然刺史變為騎都尉的情況確實存在,但這種職務變動都是因罪受罰而降級,并不是兼領或轉職。如張敞在漢宣帝時曾任豫州刺史、太中大夫,后被降職為函谷關都尉;平當在漢成帝時從光祿勛一職降為騎都尉。如果沒有罷免降職,通常不會出現刺史轉職騎都尉的情況。史書中未見丁原被降職的記載,誠如《呂布傳》所記,丁原其時為騎都尉,那他為何要以刺史之尊來屈就下位?
或許傳世《三國志》中的記載在文字次序上有誤,對比《呂布傳》《張楊傳》《張遼傳》里三處“以……為”的格式用法如下: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
張楊字稚叔,云中人也。以武勇給并州,為武猛從事。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
這種句式明顯是在說某人以某種本領投效給某官被任命為某職。如果第一句參考后兩句的用法,可改為:“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給驍武并州,為騎都尉。刺史丁原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靈帝崩,原將兵詣洛陽。”改正后的意思就是兩千石的并州刺史丁原任命呂布為六百石的騎都尉。這種情形要比兩千石高官轉職六百石都尉的情形更符合漢末官員升遷的邏輯。類似改法在宋代也有,如李昉等人就借用《魏志》改變了傳世的寫法,在《太平御覽·人事部二十七》記為:“《魏志》曰……呂布字奉先,五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6]
綜合來看,并州刺史丁原在屯駐河內時就職騎都尉一事應不屬實,騎都尉當屬于他最看重的呂布。丁原把張楊、張遼外派,把呂布留在身邊,正是對呂布“大見親待”的表現。在進取之機,丁原用呂布擔當記功罰過的主簿,卻所托非人。
參考文獻
[1](西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陳勇.董卓進京述論[J].中國史研究,1995(4).
[4](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張新超.兩漢騎都尉續考——以東漢騎都尉為中心[J].史林,2014(5).
[6](北宋)李昉,李牧,徐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