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升,人們更加青睞于精神享受。博物館是人們陶冶情操和感知中華文化內涵的主陣地。中國是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擁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博物館是彰顯歷史文化的核心場地。教育工作是博物館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博物館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若想更好、更優地體現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教育功能,就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創新教育體制和思維,促進社會不斷發展,推動和加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進程。
關鍵詞:博物館;社會責任;社會教育;研究;分析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才是社會和國家前行的動力源。在培養人才階段,教育方法和思想合理性與否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最終教育成效產生很大影響。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精髓之地,展現了人類歷史發展歷程。博物館教育方面的優勢其實是得天獨厚的,尤其是對現今青少年而言,他們尚未形成定性思維,借助博物館開展教育工作可謂好處頗多、勢在必行。
1 博物館社會責任分析
博物館詳細記錄了人類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民眾在博物館中可以體會到我國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體會到社會進步的各個方面。在歷史沉淀和現代發展進步下,新時期博物館煥發了勃勃生機,以嶄新的精神文明面貌進入大眾視野之中,承擔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并進行人文關懷的優質傳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現在,我們處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在全面小康建設之路上越走越遠。博物館務必要貼近群眾、服務社會、促進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惠及民生、全民素養提升,大力探索和實踐,不斷創新博物館工作細節和方法,發揮其在社會發展中的獨有效能,滿足民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訴求。要最大限度地借助博物館資源,促進文化更好、更優地傳承與發揚,然后在此基礎上彰顯人的培育價值和人文關懷作用,激發民眾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
2 博物館社會教育分析
20世紀80年代,美國有關博物館的書籍深度闡釋了博物館教育意義,假設典藏品是博物館心臟的話,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博物館協會在闡釋博物館的定義過程中,將教育要素和為民服務要素融入到博物館的定論中。當前博物館日漸將教育功能從傳統教育模式變更為休閑式的教育模式,剔除了老舊式的輸入式教育模式和填充式教育模式,老舊式的教育模式難以滿足當今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國際上許多博物館多次指出,要以多樣化的模式進行博物館教育,最終達到寓教于樂的社會教育目標,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極具文化價值的標本作品展示。觀眾來館參觀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參觀展覽展品和獲取知識,更多的是享受精神放飛的感覺,暢游在歷史之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3 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教育完善與優化方案分析
博物館核心責任便是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讓博物館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愈加融洽。博物館肩負著重要的社會使命,所以需要將其社會教育功能發揮出來,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首先是進行教育體系完善和優化。在對博物館的教育體系進行優化和調整的過程中,需要將博物館正式融入到國民教育機構體系內,只有如此方可進行長效機制建立。第一,做好制度工作,對博物館教育機構性質加以明確,確定博物館的法律地位和教育地位,最大限度地將博物館教育融入到現在的學校教育中,資金支持也要到位。第二,博物館要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開展的支撐點,為學校教育提供便利,與此同時給予教師培訓便利,將博物館的深層次教育落到實處。在日常教學階段和教材編寫階段,對博物館教育文化內容適時增添補給,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博物館和相關教育機構與組織之間的教育聯動性,保障“博物館就是大課堂”的教學原則不變。
其次是進行博物館本體教育職能深化改革。歷史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博物館可以幫助民眾對人類總體思維進行感知,博物館的綜合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當前,文化全球化趨勢日漸明顯,這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博物館的主要職能即為公眾教育,公眾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出博物館文化責任。但是,部分博物館在功能上的追求有些過于片面,忽視了公眾教育。博物館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對人的素質進行全面提升和強化。在對博物館教育職能加以深化的同時,彰顯出博物館本體社會教育價值和意義。第一,國家要重視校外教育,契合于素質教育標準,對其進行不斷強化和引導,構建全新的學習型社會,與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融合為一體;第二,博物館教育過程中要進行學習方式創新,引導學員努力思考,對學員人格和修養等進行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提高和優化,進而有效強化學員綜合素質和道德水平。
再次是對博物館教育特色進行彰顯。時代在不斷發展和變化,博物館類別也在日漸更新和調整,結構比例朝著平衡態勢發展。博物館的核心功能是教育,這是無法撼動的,所以應該重視與突出博物館教育特色。第一是全面性特點。博物館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公眾,做好服務定位才能對全民科學文化素養予以深度強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加以豐富。第二是社會性特點。博物館要對全民精神文化需求和發展趨勢了如指掌,展現出廣泛的社會性特質。第三是直觀性特點。博物館展品是博物館教育的主要內容,我們需要對展品進行科學的陳列擺放和合理分類展覽,圖文并茂地闡釋和講解,對博物館本體展覽主體要進行全面表達。第四是開放性特點。博物館的開放性體現在教育活動規模拓展和舉辦形式靈活上,多數活動都要以開放式姿態展現給外界和大眾,來訪人員加入和離開不受限制。
最后是優化博物館教育模式。在進行博物館教育實踐活動組織階段內,需要將推動人們心智發育、完善人格、提升國民素養作為主要教育目標,分析和探索實效、有效的教育模式,讓民眾去真正體會博物館精髓、知識和教育意義,強化民眾參與博物館教育的意識,讓民眾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體會到參與的樂趣,還能夠增長期見識和知識。博物館的權威性不可撼動,其以重點文化機構形式出現,要始終堅守博物館道德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從根本上保障知識傳播科學性、有效性及準確性。積極推進博物館教育真正地走進學校和課堂,博物館教育普遍性務必不斷強化和擴充,從而良好地提高學生素質與文化水平,使其樂于接受博物館文化,為后續博物館教育功能有效利用夯實根基。將博物館教育擺在博物館參觀活動之前,防止盲目參觀現象出現,對參觀效率和質量雙向強化和促進。教育機構和部門要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進行政策制定與支持,使學校和博物館間的聯系度變得更緊密,不斷推動二者互動聯系,為學生提供優良教育平臺和空間,促進其未來全面發展,為全民素質提升奠定基礎。
4 結束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基石。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產進行收集,是歷史發展的有力見證,對歷史中諸多文化和智慧等加以彰顯,獨特的教育優勢有目共睹。因此,博物館需要被納入到國民教育結構體系之中,提高社會教育質量,肩負起社會責任,在推動博物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對全民文明素質進行不斷強化,推動國民教育朝正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郝軼超.加強館校合作與互動,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試論博物館青少年課程開發[J].中國校外教育,2017(19):1-3.
[2]孫菁.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活化——從資源利用角度分析博物館文創產品[J].卷宗,2017(16).
[3]大衛·安德森,符國鵬.論“博物館教育者”的重要作用:對博物館領域專業化的迫切要求[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1):61.
[4]鄭莉.關于無邊界的博物館教育的思考——基于廣東省博物館“行走廣州”系列活動[J].客家文博,2018(1):19-24.
[5]牛萬新.地市級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與探索——以新鄉市博物館為例[J].大觀,2017(10).
[6]庾華,陳斯亮.數字化時代民族地區博物館的文化遺產展示和人類學解讀——以西藏工布江達縣秀巴古碉樓群遺址為例[J].博物院,2017(5).
[7]王思怡.紀念與記憶:創傷敘事的策展建構與詮釋——以東亞社會各慰安婦主題紀念展覽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7(1):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