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義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在逐漸提高,消費行為也在由生存資料消費向發(fā)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轉變,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博物館陳列作為博物館學這個復雜領域的一個分支,在保護國家藏品方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夠幫文物工作者進行文物研究,傳遞文化信息。文章對博物館陳列的性質進行了詳細概括,并闡述了其價值取向,希望能夠為博物館陳列領域的發(fā)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博物館;價值;研究
博物館的陳列并不是簡單地擺放,而是要通過陳列人員對藏品的特點進行詳細分析,從空間和平面等不同角度展示出藏品的視聽語言等信息。只有經過特殊陳列的藏品才能夠更加充分地展現藏品的內涵和精神文化信息。博物館陳列需要工作人員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文化水平,強調自身觀念的更新,才能使陳列效果在不同時期被不同的人群接受,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博物館想要更加吸引人來參觀,就要注重陳列形象。陳列形象代表著一個博物館的形象,是博物館陳列非?;镜囊徊糠止ぷ?。在進行博物館陳列時,既不能只強調陳列所展現的文化內涵,也不能只注重陳列形象的打造,兩者要兼顧才能夠更好地傳遞文化內涵。
1 博物館陳列的意義和目的
博物館陳列的目的除了展現藏品的具體形象和實物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傳播內在的精神文化價值,向公眾傳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內涵,促進人們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不同的人在參觀博物館時的目的不一樣。例如,學生只是為了豐富自身的知識,增強自身對歷史的認知;而有的人純屬是出于好奇或者興趣來參觀;有的是為了進行學術研究。因此,在進行陳列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參觀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滿足參觀者的需求才能夠讓參觀者吸收藏品的文化價值,這也是在進行博物館陳列的時候需要遵守的一個原則——以人為本。
2 博物館陳列的性質
2.1 真實性和實物性
博物館內陳列的文物都是也必須是真實的。首先是真實存在的,然后藏品的性質都是真實的。觀眾到博物館就是為了看藏品,沒有藏品的博物館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所以真實性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文物藏品才有博物館,博物館內的所有工作都是建立在真實藏品的基礎上的,這體現了博物館藏品的實物性。博物館工作人員只有對博物館中每件藏品的內涵和特點都詳細地掌握和了解了,才能更好地開展博物館陳列等各項工作,觀眾也才能從博物館中吸收到有價值、有營養(yǎng)的東西。真實性和實物性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博物館文物都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我們的歷史也是真實存在的,這兩項特性缺少任何一項都會導致博物館的形象受損,所以不能出現仿冒品。
2.2 共享性和直觀性
文物的共享性是指,凡是參觀者都可以看到,都有機會享受到文物所帶來的精神文化,并不為某一個人單獨開放。并且所有的參觀者在博物館中都能夠直觀地欣賞到文物,用眼睛就能看到千年以前的東西。早期的博物館比較簡陋,科技比較落后,在博物館中的應用也非常少,所以人們參觀博物館的體驗感比較差,能得到的享受也是有限的。但現在各種高科技都逐步進入了博物館,博物館陳列在科技的幫助下不再受空間和地點的限制,保持博物館陳列有效性。博物館中的文物以往都是不可以觸碰的,都只能夠通過眼睛觀看,帶來的僅僅是一種視覺享受?,F在通過科技的幫助,參觀者可以深入了解文物,加深了參觀者的記憶,使其得到了更深刻的感知。并且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博物館在網上進行虛擬陳列,擴大了文化價值的傳播范圍,有利于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3 博物館陳列的價值取向
博物館陳列的價值取向作為陳列過程中選擇藏品和地點空間等因素的一項重要依據,其決定因素是陳列參與者自身對文物陳列價值的判斷和追求。博物館的設計和各類工作人員在博物館的運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自身對陳列目的的認識會在陳列過程中被折射出來,同時陳列的過程也會反映出整個陳列主題的價值取向以及博物館運作收益的價值取向。例如,過于商業(yè)化的博物館陳列在陳列過程中就能夠體現出更多的商業(yè)化價值。但是博物館作為為社會以及社會發(fā)展而服務的地方,其真實價值的體現需要與觀眾結合起來,參觀的人數越多,大家的評價越好,說明這個博物館的價值越高。
3.1 “文物價值”的取向
陳列包含了很多元素,但是每一個博物館陳列都有一個主要元素和衍生元素,當把文物或者藏品作為陳列的主要因素時所體現的就是文物價值取向。設計師在設計博物館陳列時為了突出文物價值取向,會將具有稀有性和價值性的高質量文物進行特別陳列,以突出該文物的特色。博物館陳列能夠滿足大部分參觀者對文物的好奇之心,同時達到識寶鑒寶的目的,琳瑯滿目的陳列會讓參觀者切身體會到文物的價值。這種以文物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為主的陳列能夠極大激發(fā)出參觀者的興趣,讓人眼前一亮,更好地認識到文物的價值,提升參觀者對文物的認同感,增強公眾保護文物和尊重文物的意識。
3.2 “知識價值”的取向
知識價值強調的是陳列的基本作用和價值。所謂基本作用就是對參觀者的傳播和教育,講求社會作用。核心則是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通過展品能夠對這些知識進行非常直接的驗證和說明,起到了一個證據的作用。例如,我們在研究民族學的時候,會發(fā)現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國的不同民族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平衡的,有很多民族甚至只存在于歷史上,留存到現在的只是一些歷史文物和文獻資料。如果沒有這些文物和資料,我們就沒有辦法了解這些知識,更沒有辦法研究社會歷史的進程是怎樣的。與文物價值取向不同的是,以知識價值為取向的陳列需要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以及完整性,能夠讓參觀者在參觀的過程中有一種研究、探索的欲望,形成一種學習氛圍。但在陳列過程中也要注意參觀者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學術性太強的陳列只會讓參觀者感到枯燥乏味,因為大部分公眾無法理解過于高深的知識,最后也只是“叫好不叫座”,沒有滿足觀眾的需求。
3.3 “觀眾需求”的價值取向
以觀眾需求為價值取向的陳列僅僅是為了滿足參觀者的體驗,重要的是體現出觀賞性,能夠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因此,在陳列設計時就要從陳列的主題和宣傳服務等方面著手,注重滿足觀眾的好奇欲望,激發(fā)參觀者對展品的興趣。整體的陳列要符合大眾的水平,接地氣、親民化,突顯博物館和觀眾之間的親密關系。
4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陳列看似簡單,但是實際工作內容非常復雜,涉及到的領域非常多。新時期博物館有著新的使命和職責,希望能夠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斷促進博物館陳列的發(fā)展,更好地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國雄.“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博物館陳列的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7(11):217-218.
[2]宋向光.博物館陳列的實物性元素及內容結構析[J].東南文化,2016(2):111-118.
[3]侯文雙.博物館陳列的性質及價值取向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6(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