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民
摘 要 本文基于理性回歸的研究視角,從三個維度來歸納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紅色旅游持續升溫的主要原因: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是紅色旅游實現持續升溫的的經濟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全黨和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是推動紅色旅游持續升溫的政治保障;全面振興鄉村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推動紅色旅游持續升溫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 新時代 紅色旅游 持續升溫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碼:A
關于紅色旅游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學者持續關注的焦點,目前,關于這方面的學術研究主要從兩個緯度上展開:一是,把紅色旅游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聯系,重點研究紅色旅游文化資源的經濟開發問題;二是,把紅色旅游同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重點研究紅色旅游文化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進入新時代,中國國內紅色旅游持續升溫,特別是每逢國慶等重大節日,各紅色旅游景點(景區)更是游客爆棚。那么,紅色旅游為什么在新時代大放異彩,它基于什么樣的社會背景,哪些因素推動了紅色旅游持續升溫發展?這方面研究則相對薄弱。基于這樣的視角,本文擬探究推動紅色旅游持續升溫的多重因素。
1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為紅色旅游持續升溫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這為紅色旅游發展并持續升溫奠定了夯實的經濟基礎。
1.1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為開發紅色旅游文化資源、完善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可能
依靠國家和中央財政支撐,持續開發紅色旅游文化資源、不斷完善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這是紅色旅游發展的前提。為此,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設立紅色旅游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扶持紅色旅游發展:2005年開始,從新增的國家預算內專項資金中安排7億元,用于支持紅色旅游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以后逐年增加。到2015年,“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14億元,支持重點景區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提高了景區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國家旅游局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羅迪輝指出:“這些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就,中央投入100多個億來扶持紅色旅游的發展”。在中央財政扶持和導向下,各級地方政府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加大投入力度、多方籌資,發展紅色旅游產業。到目前為止,“全國形成12個‘紅色旅游景區,30多條‘紅色旅游精品路線和100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大格局。”新時代,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成為了紅色旅游大格局形成的經濟依托。
1.2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為社會民眾開展紅色旅游提供了可能
經濟基礎不僅決定上層建筑,也深刻影響著人們消費的價值取向。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經濟基礎落后,黨和政府重點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文化娛樂生活匱乏。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經濟迅速發展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已達到1.09億人,躍居全球首位,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而中等收入國家居民生活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度假旅游構成了他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如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秘書長魏小安說:“中等收入國家,假期度假需求已經變成剛性需求。”隨著中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現階段城鄉居民個人消費的價值取向上也必然要跨越溫飽開始追求更高的文化娛樂生活。而紅色旅游因其具有休閑游憩的產業特點和嚴肅厚重的精神魅力,必然成為城鄉居民豐富文化娛樂生活的一個重要選擇。也正是基于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升的這種社會背景,全國各地紅色旅游一浪高過一浪:2016年國慶期間,韶山迎來43.6萬參觀人次;南京7大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僅國慶前2天接待游客就已經突破131.05萬人次;革命圣地延安先后迎來境內外游客達505.9萬人次。
2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需要黨和全國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是推動紅色旅游持續升溫的政治保障
2.1紅色旅游文化資源的價值功能契合了我黨和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忘初心、奮力前行的精神訴求
紅色旅游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各個歷史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吸引物,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和接待旅游者進行學習緬懷或參觀游覽,從而實現學習革命歷史知識、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增加閱歷的一種旅游活動。”因此,通過紅色旅游,深刻體會、學習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實事求是的家國情懷育物化人、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這是紅色旅游的政治屬性和時代價值。2016年初,習近平到江西視察,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習近平曾表示:“要讓廣大黨員干部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多接受紅色基因教育。”紅色旅游在意識形態層面上契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精神上固本強根的政治訴求,這是推動紅色旅游發展的政治保障。
2.2紅色旅游契合了我黨開創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局面的政治需要
今天,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如何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如何代表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而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復興,這是我們黨必須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十八大以來,我黨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夯實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優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紅色旅游以其厚重的革命內容和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必然成為我黨開創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有效途徑:一方面,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以及這些精神譜系中承載著厚重的革命歷史文化,為我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了鮮活的歷史內容,是廣大黨員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思想動力和精神源泉。另一方面,紅色旅游創新了我黨思想政治教育途徑。長期以來,報告、講座、會議、影視觀看等傳統教育形式,盡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枯燥、乏味、流于形式等弊端也不容規避,特別是在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多元化。而開展紅色旅游的學習教育,通過參觀革命圣地、現場教學、情景劇、體驗革命生活等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寄予旅游學習之中,在現場濃厚氛圍的烘托中,穿越歷史、觸摸真諦,將遙不可及的紅色教育轉變為鮮活生動的心靈之旅。2016年9月,中央統戰部組織的第三期歸國留學人才研究班在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井岡山干部學院開班授課,50名各行各業的創新創業領軍人物在這里接受了一場深刻的紅色砥礪。中科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校長黃維在學習結束后表示:“如今,這份信仰,穿越連天的烽火,穿越時代的變遷,落到海歸同學肩頭”,“今后工作中,井岡山精神的火炬將永遠伴隨大家。”紅色旅游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的思想教育初衷。
2.3紅色旅游契合了中國教育在思想境界上追求理性回歸的教育初衷
今天,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推動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極大改善,但是人們在享受富足的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精神層面也凸顯隱患:部分年輕人開始追求享樂安逸、進取意識匱乏;部分黨員干部忘記初衷、腐敗墮落等等。盡管這些不是社會主流現象,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精神訴求的誤判和思想境界的混亂。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需要恪守“四個回歸”,突出“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堅持“德育”為先,努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紅色旅游在追根溯源、育物化人的雙重層面上契合了中國教育的本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延安時所說:“每來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質和宗旨的生動教育,就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2016年國慶期間“大批游客選擇了長征沿線的紅色景區景點,而且很多家庭出游時都選擇了帶著孩子深入到革命老區、遺址,走走長征路,聽聽長征的故事”。“這次特意帶著孩子一起過來,讓年輕人了解歷史知識,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不僅是成都市民周先生帶著孩子來貴州遵義會議遺址的感受,更折射出今天人們參觀紅色旅游的初衷:是一種教育回歸、也是一種紅色膜拜。
3全面振興鄉村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推動紅色旅游持續升溫的重要條件
紅色旅游既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同時也是“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紅色旅游在直接推動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凝心聚力、團結老區人民等方面意義重大。
3.1立足于全面振興鄉村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發展紅色旅游是“富民工程”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分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振興鄉村戰略”的宏偉目標。而這兩個戰略目標的重點在“全面”,核心要義是補齊短板,不分地區、不分階層,真正實現全民邁入小康社會。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緣區位劣勢等因素的影響,西部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緩慢。因此,立足于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的實際,深入發掘紅色旅游文化資源,發展老區紅色旅游,這無疑是推動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制定了“到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年出行人數突破8億人次,年均增長15%,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比例提高到四分之一;綜合收入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10%;累計新增直接就業50萬人、間接就業200萬人”的發展目標。目前,這一目標已基本實現。“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以90億元建設了249家紅色景點景區,創作了一批包括延安頌、延安保衛戰、紅歌會等一系列經典文化作品,吸納了122萬人直接參與紅色旅游就業,實現總收入1985億元”。以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為例:2015年,全縣接待游客670多萬人次,其中紅色旅游景點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總計達到63億元。據此,興安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總局局長高峰說:“將紅色文化融入旅游,老百姓是直接受益人。要讓游客的衣食住行都能在農家解決,使老百姓的荷包鼓起來。”紅色旅游在帶動老區脫貧致富、推動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當地群眾收入等諸多方面的重要意義正日漸凸顯,發展紅色旅游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
3.2立足于感恩歷史、心系老區人民的情感理路,發展紅色旅游又是“民心工程”
一方面是對老區人民的感恩之心。老區人民曾經冒著生命危險收留過紅軍、支援過紅軍、幫助紅軍保留住了最后的革命火種,歷史上老區人民和中國革命休戚相關、血濃于水。今天,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而老區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黨和政府注定要尊重歷史邏輯,通過重點發展、政策扶植等路徑依托,反哺老區人民。另一方面不忘紅軍革命的初心。當年紅軍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初衷,就是讓老區人民過上平等、富足的幸福生活。“沒有老區人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黨和人民不會答應,革命先烈的英靈更不會答應。今天,走進廣西龍勝白面瑤寨,紅軍當年許下的諾言早已實現,“現在寨子里家家分田到戶,村民們都說,生活比過去好了不知多少倍”。這種幸福的生活形成有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發展紅色旅游給他們帶來了豐碩的財政收益。“一年10萬的游客量帶給每位白面瑤寨村民的使人均增收6000余元”。基于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被背景下,心系老區人民,發展紅色旅游,這是實施農村全面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路徑選擇。
綜上所述,走進紅色旅游,感恩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紅色基因傳承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境界層面上理性回歸的路徑選擇,更是中華兒女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時代擔當。
參考文獻
[1] 李韶輝.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新亮點[N].中國改革報, 2016-03-12.
[2] 羅迪輝.要理直氣壯的發展紅色旅游[A].星火旅游網, 2016.
[3] 魯元珍.長征精神,為紅色旅游帶來了什么[N].光明日報, 2016-10-06.
[4] 馮蕾.“出行熱”背后的“冷思考”[N].光明日報, 2016-10-09.
[5] 高舜禮.發展紅色旅游的思考[N].中國旅游報, 2002-08-02 .
[6] 開可.習近平井岡山考察:引發青年紅色基因接力潮[N].中國網,2016-06-10.
[7] 羅旭.用井岡山精神照亮報國之路[N].光明日報, 2016-10-11.
[8] 魯元珍,劉坤.紅色旅游成為國慶新亮點[N].光明日報, 2016-10-09.
[9] 陳海波,周仕興.廣西興安:將紅色文化融入旅游業發展[N].光明日報, 2016-10-06.
[10]? ?陳海波,周仕興.瑤寨里的紅色旅游:廣西龍勝白面瑤寨脫貧致富的故事[N].光明日報,2016-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