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義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05-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近年來,在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下,我市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工作目標,率先在全省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在義務教育公平、均衡、優質的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由此,我就如何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談談自己的建議。
一、統籌城鄉辦學條件。近年來,城區中小學、幼兒園擇校行為“白熱化”現象日趨明顯。鄉村學生向城鎮流動,永昌縣、河西堡學生向市區流動、市區學生向總校學校流動,凸顯出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儲存總量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素質、高水準教育的需求。因此,要實現辦學軟、硬件條件的均衡化,一要轉變工作重點。要站在全局、長遠的高度,處理好教育發展中改革與穩定、學校與社會等重大關系問題,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錦上添花”,補足短板,樹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新理念,將改變辦學條件的重點放到農村。二要合理調整教育結構布局。尤其是撤點并校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更多要考慮社會效益。要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有效利用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重點辦好農村學區中心小學及現存的鄉鎮初中。將農村中心學校與初中整合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做法應謹慎(弊端大,矛盾多,不利于管理,只能從表面上掩蓋初中生源的不足,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劃片招生,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合理安排城鄉學校招生計劃,確保現存的初中有合理的生源與辦學規模,不讓教育資源浪費。
二、統籌城鄉師資隊伍。教育要均衡發展,首先要實現師資力量的優化配置。目前,我市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好的,但師資資源的配置并不理想,存在有農村優秀師資流向城區,辦學條件較差的學校師資流向辦學條件好的學校的現象。要實現師資均衡發展,就要打破教師長期在一個地方工作的慣例,實行教師流向的良性循環。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日前頒布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加強農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要用實際的物質和政策支持,幫助農村教師解決實際問題。采取統一城鄉教師編制標準、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推動城市優秀教師向鄉村流動、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及時有效的改革措施。保障鄉村教師各方面合理待遇,提高職業吸引力,讓他們安心扎根鄉村,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同時切實提高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在市、縣(區)每所學校的同一崗位教師的工資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補貼(目前要達到每月500元以上,偏遠地區每月1000元才有激勵作用,此金額參考我市派往民族地區支教教師補助標準)。繼續改善農村教師食宿等工作生活條件,真正解決農村教師的切身問題。二是在全市范圍內建立城鄉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定期抽調市區學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到辦學薄弱的農村學校支教;優秀教師或骨干教師定期或輪流到薄弱學校示教、掛職;薄弱學校的教師到優質學校跟班進修(至少1-2年),確保學校之間的師資力量和教育水平相對均衡。三是杜絕從農村學校選調優秀教師到城區任教的做法,特別是信息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緊缺學科的專任教師要配備到位,確保農村學校有一定數量的信息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的專職教師。
第三,統籌城鄉教育管理水平。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所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美國原教育部長威廉姆·貝內物曾說過:在社區生活中,校長可能比市長更重要,我們應該小心翼翼地挑選校長。學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校領導水平的高低。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建立校長任期交流制度,實行校長聘期制度,每個聘期為3年。規定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滿2個聘期的應當交流,滿3個聘期的必須交流,校長交流可以跨區域、跨學段,鼓勵校長到薄弱學校或農村學校任職。二要加快改革步伐建立校長職級制度。去行政化。“職級制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教育家辦學。”從推行校長職級試驗區的成效來看,效果顯著。校長職級制推動了教育的均衡,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有利于校長工作交流;校長職級制能使校長充分實施自己的辦學思想,堅持專業的、可持續性的辦學方向,使學校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校長職級制的推行能夠減少行政干預,有利于校長充分行使自主權,減少校長的事務性工作,能夠使校長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管理和教學科研工作中去,要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推進校長職級制度。
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是我市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建設教育強市的時代要求。我堅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堅實保障,金昌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