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新課改明確提出學習主體與方式的改革,教師由主體變為主導,以學生為主,并改善教學方式,轉變為學教并重模式,其主張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理念。但是目前各小學的科學教學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為此,筆者針對現實教學中的問題,就小學科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行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 自主? 合作? 探究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小學科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8]PLG105。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179-02
教學應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主體,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應以學科特點與學生身心發展情況為基礎,再結合上學生相關需求與個性,進而充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好奇心,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與自主學習意識,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模式。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秉持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理念,圍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教學計劃,努力讓學生成為主體,改變以往教學理念,積極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一、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在大部分小學科學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教育資源不充足,目前小學科學需進行大量課堂實驗,但是在實驗材料方面,各個小學均無充足材料,且質量也無保障,這對教學的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另外,教師因材料不足而將實驗課改為傳授課,這同樣在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其次,教材內容選擇不當,在小學科學的課本中,存在部分內容難道較大,且介紹相對簡單,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此外,排課不當,師資不足,在大部分小學,對科學沒有很重視,排課相對較少,大部分小學安排科學課課程僅為每周2-3節,這遠遠達不到新課標相關要求,由于科學課程的特殊性,很多課程都需配備相關實驗,而實驗課又充滿著風險性與不確定性,每周2-3節的課程安排無法滿足課程內容需求。因此,教師壓縮教學內容,嚴重影響教學質量,且有的小學嚴重缺少相關教師,甚至有的科學教師是別的學科臨時調掉,這不僅是在影響科學學科的教學質量,同時對學生的整體素質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所以,各大小學必須加大對教師的相關培訓,積極引入優秀教師,提高師資質量。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一)自主學習
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需在教學中積極探索相關教學模式,力保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去獲取、去分析、去發展的學習方式。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方面,教師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可開展情景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其次,教師應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掌握學生的興趣點,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性、心智發展情況、相關認知能力等因素,開設與教學相關且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進而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鍛煉學生的相關創造力與實際應用能力。此外,教師應科學理性的對待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同的課程對學生的具體要求亦不同,自主學習是建立在有教師相關指導下的,倘若教師什么都不講,亦或沒有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這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中,學生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既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又能保證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在享受中學習,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完美蛻變。
(二)合作學習
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基礎上,教師應將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小組的合作意識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與溝通交流能力。保證學生多方面素質均衡發展。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與能力時,由于科學課程與相關實驗課對學生的相關能力要求較高,需要將不同的學生組合在一起,以保證教學質量與組內穩定。教師應科學分組,明確分工,將全班順序打亂,混合分組,保證每個小組中成員各有特色,便于其優勢互補,幫助學生養成團隊合作意識。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既是學習的創造者,又是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在小組合作式的學習中,整個小組的成功關鍵,在于組內每個成員的共同努力,教師的任務安排應遵循每個人均有事做,且均不可替代的理念。具體在實驗活動中,當教師安排教學任務后,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合作與探究,并按以上所述方式進行組內合作,例如,首先確定指揮員、操作員、觀察員、記錄員與匯報員,各司其職,按照實驗規范標準主動指揮、認真操作、仔細觀察、詳細記錄、如實匯報。此外,由于分組教學,課堂有可能出現混亂局面,教師需制定相關實驗課規則,根據課程特性,靈活制定規則,保證分組合作學習的質量與穩定。學生在這樣的小組合作中,既有當主人的自豪感,又能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三)探究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教師指導學生,以研究討論的方式去解決相關問題,在此過程中,要秉承新課改教學理念,教師是學習者、合作者、指導者的身份。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實際,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進行適當干預,輔導學生養成分析問題、探究討論、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師在課堂中需加大對課本教材中探究練習題的關注度,并在課下鼓勵學生積極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次,教師應多給學生組織相關活動,由問題的提出者去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此類問題加深印象。此種探究學習法,將對學生的發現問題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現實應用能力與交流表達能力均有重要積極作用。此外,探究式學習法亦可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相結合,培養學生合作研究的能力,使學生在組內積極交流,在探究中發展,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競爭,在合作中互贏。但是不可完全依賴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地位同樣不可替代,教師需指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中,積極主動,保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可過度干預。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鍛煉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需將主動權讓給學生,選擇恰當的課程讓學生上臺講解,將課上的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發性的去結組討論與研究分析課本內容,其中教師應靈活性掌握評價標準,既要保證課程質量,也要關注學生課堂參與度,不可打擊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三、總結
總之,小學科學在新課程標準中被明確標注,是小學生重要科目,各小學應根據新課改要求,大力發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自主是整個學習方式的前提與基礎,合作是有效途徑和方式,而探究是該學習方式的根本。自主、合作、探究互為一體,但又在互相促進。通過此種教學模式,可大幅度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與科學學習成績,且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肖堯平.小學科學課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15(13):75.
[2]周平紅.如何在科學課中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小學科學《空氣占據空間》案例分析[J].中小學電教,2007(05):58-60.
[3]杜秀花,張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調查——以江蘇省靖江市某小學中年級為例[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7(05):65-70.
作者簡介:
呂卓卓(1978.9—),女,漢族,本科,甘肅靜寧人,任職于靜寧縣實驗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