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向榮
【摘要】王維《使至塞上》一詩的末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中的“蕭關”和“燕然”是虛寫,分別代指“邊塞”和“邊防前線”,詩人化用漢典,借漢喻唐,意思是說:王維一行在邊塞遇見騎馬的偵察兵,一問才知都護還遠在邊防前線。表現出了守邊將士的愛國豪邁之情。
【關鍵詞】“蕭關”? “燕然”? “虛寫”? “邊塞”? “邊防前線”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55-01
王維《使至塞上》一詩,以描寫“千古壯觀”的邊塞風光而為人稱道。此詩是開元25年(737年)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在青海西大破吐蕃軍的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部,實際上是詩人被排擠出朝廷,出塞途中所作。首聯寫出使的目的和地點,頷聯寫詩人以“征蓬”、“歸雁”自比,抒寫幽隱之情,頸、尾聯寫沿途所見所問所知。
但對該詩末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的理解,詩評家往往各持己見,難以歸一。焦點集中在對“蕭關”和“燕然”兩個地名是實寫還是虛寫的理解上。筆者試圖借助歷史、地理知識對此做一闡釋。
對于該詩末聯中“蕭關”的釋義,有的詩評家認為是實寫:“蕭關,在今固原縣東南”。如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中引《史記正義》中說:“蕭關,今古隴山關,在原州平涼縣界。”高步瀛《唐宋詩舉要》、陳貽焮《王維詩選》、陶文鵬《王維詩歌賞析》等都持此觀點。而認為“蕭關”是虛寫的,如袁行霈先生,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說:“蕭關并非指唐神龍三年以后在原州白草軍城所置的蕭關縣,……所謂‘蕭關逢候騎,從字面看,乃是虛寫,只是為了借匈奴與漢朝的對抗,喻吐蕃與唐朝的對抗,才提起這個與實際路途不相及的‘蕭關”。陳鐵民先生《王維詩選》中的觀點與此相同。
顯然,對于“蕭關”的理解有分歧。可是諸多詩評家往往持已之見,并未用史實加以佐證,讓人莫衷一是。孰“是”孰“非”?不妨先看看唐代從長安到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武威)的交通,主要有南北兩道。北道:長安(出發地)→咸陽→醴泉縣(今禮泉縣東北十里)或興平縣→奉天縣(今乾縣東)→新平縣(今彬縣)→宜祿縣(今長武)→安定縣(一名保定,今涇川北五里)→平涼→胡谷堡(今安國鎮)→瓦亭故關→蕭關→平高縣(今固原)……涼州。蕭關處于長安通往涼州的北道上,當時為驛道;而南道未經蕭關。唐時出塞,若從長安西北方向行進,北道(當時是驛道)是首選。因為唐時,西北交通尚不夠發達,而出塞走驛道是比較安全、便捷且有供給保障的“綠色”通道。王維出塞,若走北道,必經蕭關。從長安到蕭關所經之地的地貌特征來看,并未有沙漠的分布。既然沒有沙漠,何來“大漠孤煙直”的壯觀之景?因此如果把蕭關看做實寫,從長安到蕭關,除地貌特征與實際不符外,還會產生一個讓人無法解開的迷團,即如施蟄存先生所言:“王維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錯誤。蕭關在東,居延在西。如果過了居延,應該早已出了蕭關。王維另外有一首《出塞作》,……此詩第一句就說:‘居延城外獵天驕。可知他曾到過居延,不知為什么這里卻說過了居延,才出蕭關。”其實,不是王維的地理概念有誤,而是施老沒有留意到此詩中的“蕭關”是虛寫這一問題,以致產生了這個無法釋懷的困惑。所以,詩中以“蕭關”作為邊塞的代名詞,并非實指。“蕭關逢候騎”的意思是“(王維一行)在邊塞道上,遇見了騎馬的偵察兵”。把“蕭關”虛寫這一問題落實了,自然就會避免產生“過了居延,才出蕭關?”這樣的不解。
同樣,“燕然”也有虛實之說。中科院《唐詩選注》中釋為:“燕然:唐都護名。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但大多數詩評家認為“燕然”代指最前線,是虛寫。如施蟄存先生說:“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節度使的開府之地,王維用這個地名,恐怕只是對當時的節度使恭維一下,比之為竇憲。這最后一聯,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施老意識到“燕然”是虛寫,但對提及與唐、吐戰事無關的燕然山,仍心存不解。唐玄宗時期,河西南部一帶是唐吐邊界的“游離帶”,這里戰事瀕仍。王維出塞宣慰是以唐軍大破吐軍為背景的,燕然山(今內蒙杭愛山脈)當時屬于突厥領地,它距離吐蕃何其遙遠,吐蕃軍隊不可能跑那么遠去和唐軍交戰。再說這一時期,突厥與唐朝之間沒有發生正面的軍事沖突,“都護”去燕然意欲何為?讓人費解。所以這里仍用漢典,借竇憲克匈奴燕然勒功一事,來喻守邊將士在突襲吐蕃取得勝利后慶賀一事,突出了守邊將士的豪邁之氣。
從整首詩來看,詩人全用漢典,“單車”、“屬國”、“居延”、“漢塞”、“胡天”、“蕭關”和“都護”,都與漢事有關,前后呼應,格調統一,渾化無痕。如果把“蕭關”、“燕然”的理解落到實處,不但與實際不符,且讓人費解。所以《使至塞上》最后一聯應這樣理解:王維赴河西宣慰戰勝吐蕃的守邊將士,在邊塞道上遇見騎馬的偵察兵,一問才知都護還遠在邊防前線呢。
參考文獻:
[1]《唐詩百話》,施蟄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6頁
[2]《王維詩選》,陳貽焮,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51頁
[3]《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40—41頁
[4]《隆德縣志》,隆德縣志編委會,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5]《突厥史》,薛宗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唐代交通圖考》第三冊,嚴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