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萍
【摘要】提問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展開對話教學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當前的中小學語文課堂中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思維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和鍛煉,從而抑制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為本進行科學的課堂提問。本文從掌握時機、明確目的、激活思維、有效追問和注重評價五個方面出發,分析和探究以生為本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 以生為本? 課堂提問? 策略探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普通重點課題,編號為:18PTZD015。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66-02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也對中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要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和落實“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全新要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對整個課堂教學進程的順利開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當前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層次性,而且提問的整個過程完全教師掌握了,學生只能被動地跟隨教師的思路,造成了課堂提問的低效、無效甚至負效。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以師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從學生出發進行課堂提問的科學、精心設計,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實現師生的有效對話,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掌握時機,體現提問的適時性
課堂提問首先必須要掌握良好的時機,這樣才能夠喚起學生內心對問題的探究欲望,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否則只會讓提問失去了其價值和效用。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不能隨便選擇一個時機就對學生進行提問,而是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原有的語文認知結構、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并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狀態,在此基礎上利用或者創設一個提問的最佳時間來提出問題,體現問題的適時性,讓學生自身的認知結構與思維過程不會產生斷層,能夠對問題做出分析和回答,使問題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授《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為了調動學生們的思考積極性,及時的讓學生們跟進課堂教學,在學生們對課文熟讀一遍后,筆者為學生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問題如下:同學們,通過閱讀課文,大家思考,爬山虎為什么能夠爬山高高的樓房呢?爬山虎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立即根據課文內容開始思考,通過問題的引導,使學生們對課文的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這樣,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筆者通過掌握時機,體現了提問的適時性,調動了學生的思考動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明確目的,體現提問的指向性
任何事情和行為的發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只有明確了目的才能使整個過程更加的高效、有序。所以說,中小學語文教師也必須要明確提問的目的,使提問更加具有指向性。具體來說,語文教師需要明確提問是為教學而服務的,不同的目的會使提問的重點和指向性變得不同,所以說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需要來設計問題,即充分考慮提問是為了引出新課,還是為了前后聯系,還是為了讓學生更深一步地理解與運用?從而使提問指向明確,更加具有目的性、針對性和指向性。
例如,在教授《行路難》這首詩時,為了體現提問的指向性,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筆者在導入環節與學生們進行了如下對話:
師: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句詩詞是來自杜甫《飲中八仙歌》,那么大家知道杜甫的這首詩中寫的是誰嗎?
生:李白,因為李白被稱作酒仙。
師:沒錯,提起李白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在小學就有學過李白的詩詞,那么在大家的記憶中,李白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生:李白才華橫溢,嗜酒如命,并且在喝酒后做的詩更加完美。
師:的確如此,那么今天,我們帶著對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進這個偉大的詩人,大家和老師一起翻開課本,共同學習李白的千古名作《行路難》吧。
這樣一來,以中學語文教學為例,筆者通過在教學中明確目的的提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指向性。
三、激活思維,體現提問的啟發性
通常知識的傳授與講解很難對學生產生思維啟發和引導的作用,而啟發性的提問能夠使學生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思維來進行問題的分析和探究,最終實現學生思維的激活和發展。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根據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思維的疑惑之處進行問題的精心設計,使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從而建構起學生已有知識結構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緊密聯系,實現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內心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激活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的熱情,使學生主動進行問題的分析與探究。
四、有效追問,體現提問的階梯性
追問是提問的繼續和延伸,是使學生能夠展開更深層次學習、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的有效途徑。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注重課堂追問,體現提問的階梯性,引導學生的思維的縱深發展,實現學生思維活動的完整性。首先教師可以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問題的脈絡進行追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拓展;其次,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追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實現對問題的再次提煉;最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從語文學習中所得的結果或結論進行追問,以此來檢驗學生對知識和問題的理解掌握程度,引導學生思維縱深發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授中學語文階段《鴻門宴》這一課時,為了體現提問的階梯性,在學生們對課文熟讀以后,筆者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們對課文展開深入的探究,問題如下:鴻門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項羽為什么要舉辦鴻門宴呢?問題提出后,筆者讓學生們進行探究,待學生們得出結論后,筆者再次為學生們提出更加深層次的問題,如,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時,學生們便會根據課文對人物的刻畫進行分析,準確找到問題的緣由。這樣一來,以中學語文教學為例,筆者通過有效追問,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提問的階梯性。
五、注重評價,體現提問的促進性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激勵學生向上的發展的有效動力,提問中的評價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評價和反饋,即對學生問題的回答作出全面、科學、有效的評價,一方面,教師要肯定學生問題回答中的正確點,使學生能夠保持回答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教師也必須要委婉地指出學生回答錯誤的地方,糾正學生錯誤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得以發展和進步。除此之外,教師要注重挖掘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和學習潛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從提問中獲得個性、全面的發展,從而充分體現提問的促進性。
總而言之,提問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效和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思維發展。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并做到“以生為本”,從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思維特點出發,進行課堂提問的精心設計,使提問具有適時性、指向性、啟發性、階梯性和促進性,從而引領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記憶與運用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強化,最終切實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亞麗.基于學生思維發展的語文課堂提問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8(10):47-49.
[2]張曉華.教師提問大有學問[N].中國教育報,2018-09-0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