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霞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面對鄉鎮中學生源質量差的現實,文章從數學教學實際出發,探索數學學習個性化的方法與途徑。通過建構數學學習共同體、 設置三級學習梯度、建立個性化學習路線,實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化,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關鍵詞】個性化學習? 學習共同體? 學習梯度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158-01
近幾年來,由于各種原因,鄉鎮中學普遍面臨著生源不足、生源質量差的艱難局面。特別是數學教學面臨著學生學業水平差、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數學素養,促進教育公平,是鄉鎮中學數學教師面臨的一個緊迫的問題。
英國教育與通訊技術局(BECTA)在《個性化學習:技術提供機遇》中將個性化學習定義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滿足全體學生特別是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需求的包容性的學習方式。”可見,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
一、建立同質化數學學習共同體,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保障
個性化學習的理想模式是一對一的教學方式,但是限于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師不可能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建立同質化數學學習共同體施個性化教學,是實現個性化學習的有效方法。何克抗教授在其《促進個性化學習的理論、技術與方法》一文中說的“將學習者按照事先確定的學習者特征歸類,并分成若干小組,然后依據不同學習者特征為各組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就是分組教學方法。借鑒其分組教學法,我們根據學生平時數學學業水平并參考學生意愿,將學生分為基礎類、發展類、提高類三個層次,然后根據同質分組的原則將所有學生分成若干個數學學習共同體,每個共同體由同一層次的6-8名學生組成。同質分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共同起點的學習平臺,有利于學生的合作交流與學生,也便于教師的個性化指導。
將移動通訊技術運用到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之中,就形成了線上虛擬學習共同體——數學學習微信群。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郭文革說:“虛擬組織能夠克服空間、時間上的障礙,有效地利用分散在不同組織不同地域的人力資本,實現跨越組織邊界的知識傳遞和協作。”我們利用學生家長的手機和家庭電腦,建立數學學習微信群,學生在家里就可利用線上虛擬數學學習社區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教師則利用這些微信群,實現對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個性化管理和指導等。線上學習共同體的建立,使學生在校外也可以獲得個性化學習資源和幫助,有效解決了他們獨立學習困難的問題。
二、設置三級學習梯度,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
為了適應不同數學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針對三個層級的學生對每一單元設置了三級學習梯度。一級梯度,能夠理解數學概念、公式、定理并能解決直接運用同一概念、同一公式、同一定理的數學問題;二級梯度,在第一梯度的基礎上,能夠解決運用相關兩個概念、兩個公式、兩個定理的數學問題;第三梯度,在二級梯度基礎上,能夠綜合運用所學概念、定理、公式解決復雜數學問題并能對新知識進行一定地探究性學習。三級學習梯度為每一層次的學生提供了與其數學水平、學習能力相適應的個性化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使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都能夠有所收獲,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我學習效能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變革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重構個性化學習路徑
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已不適合個性化學習。在《積極學習》一書中,對“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平均回憶率”的調查結論是,教師講授的平均回憶率只有百分之五,而學生教別人平均回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因此,要想提高數學學習效率,首先要改變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經過一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建立了學生數學個性化學習路線圖,即任務驅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疑、結果展示和訓練提升。
1.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是學生在強烈的學習動機驅動下積極完成學習任務。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首先明確本節課的三個梯度的學習內容、目標與任務。這三個梯度分別針對基礎類、發展類和提高類,這些內容和目標是與該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相適應,這樣可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習并完成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2.自主學習與合作解疑
每個學習小組根據本層次的學習目標與任務,先獨立學習教材與相關資源,對知識與方法進行初步的學習,了解其基本內容并在學習中提出自己的問題與看法。之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交流,共同解決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本小組無法解決的共性問題,小組長要做好歸納整理,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
3.學習結果展示與評價
學習結果的展示是在小組內進行并完成的。教師首先要參與到提高組學生的展示活動,通過該小組成員的展示與師生共同評價,了解他們對本節知識內容的學習情況,并幫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然后將提高組學生分配到發展組,由他們擔任發展組學生的“小導師”,指導發展組學生完成發展組學生的學習結果展示與評價,并由提高組學生解決發展組學生的疑難。最后再由發展組的學生幫助基礎組學生完成學習結果展示與評價。
4.分層達標訓練
三個層次的小組完成了對本節內容與知識的學習之后,他們分別完成各自相應的訓練題目并分別提交給高一層次的小組,由他們批改和面對面講評。提高組的訓練題目由教師批閱并講評。即教師批改提高組訓練,提高組批改發展組訓練,發展組批改基礎組訓練。通過這種生生之間的批改與講評,檢測并鞏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說:“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實踐證明,在以學習共同體為基礎、以個性化學習為主的數學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學習積極動力,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數學素養實現了個性化提升。
參考文獻:
[1]費龍,馬元麗.發展個性化學習促進教育公正——英國個性化學習基本理論及實踐經驗探討[J].全球教育展望,2010,(8):42-46.
[2]何克抗.促進個性化學習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對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的學習與思考之三[J].開放教育研究,2017,(2):13-19.
[3]郭文革.教育變革的動因:媒介技術影響[J].教育研究,2018,(4):32-39.
[4]M·希爾伯曼.積極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