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宇軒
【摘 要】 現如今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難,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焦點, 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來解決這一問題.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工作新的任務和內容就是要服務好當下在學生的就業問題,加強共青團工作就業服務的研究, 可以使這兩項工作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最終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健詞】 大學生就業 高校共青團 研究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邁入大眾教育階段 ,高校招生規模不斷增加,在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就業已經成為青年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并把“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作為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要面臨和解決的一項戰略任務,高校共青團應從服務大局、服務青年的角度出發,積極主動地幫助大學生實際就業,這是進一步增強團組織凝聚青年的有效形式,也是高校共青團的根本責任和義務.
一、高校學生就業存在的的問題和困難
1.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著政府、社會、高等教育和畢業生四方面的一個系統工程。自高校擴招以來,隨著畢業生的逐年增長,大多數畢業生就業出現不容樂觀的態勢。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大學生畢業生大幅度增加就業率相對偏低,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社會問題。
2.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旱”“澇”不均。畢業生大都喜歡留在發達地區和在中城市 ,選擇到機關、事業單位或國企、外企等薪資待遇好的崗位就業,不愿到鄉鎮、農村和基層企事業單位去,大量畢業生擁擠在“好”地區、“好”單位,形成了“澇 ”,而大量基層單位、欠發達地區卻急需畢業生卻求之不得,開成了“旱”。
3.部分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高,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大學生雖然在學校經過系統的學習,掌握了較為豐富的知識,但其所具備的綜合素質還有所欠缺 ,主要表現在缺乏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差,團結協作的意識不強,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夠,難以很快勝任在工作崗位。
4.高校缺乏畢業生就業工作有效的平臺措施。雖然絕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但其工作職能僅僅限于聯系用人單位,發布招聘信息、安排講授就業指導課和畢業生派遣等,而對提高畢業生就業的核心竟爭力缺乏有效的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高校共青團在服務大學生的就業工作中的地位和優勢
高校共青團有著完備的組織休系,從學校到院系和班級,都建立了團組織,團組織結構清晰,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大學生,高校共青團擁有一支年紀經、素質高、干勁足的工作隊伍,他們知識豐富 ,善于創新,責任心強,大平時的工作中能貼近學生,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尊重,高校共青團經過多年的積累,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工作載體。
三、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途徑和措施
1.整合大學生就業工作信息資源。全國共青團組織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開放式系統,遍及社會的各行各業, 有著固有的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高校共青團可以與校外各級各類單位團組織加強聯系,積極收集就業信息,定期向畢業生進行發布,建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數據庫,提高 信息的利用效率, 促進畢業生和就業崗位的合理匹配,加強與校友、企業的聯絡,充分挖掘各行業校友和社會資源,發揮他們的宣傳和推介作用,為畢業生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力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就業實習能力,建立一批實踐實習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實習機會,提供預備就業崗位,盡最大可能地將實踐實習基地轉變成為實際就業渠道。
2搭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平臺。高校共青團可以通過探索自身品牌工作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結合點,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加強大學生在人際關系協調、組織管理、創新創業意識、自我調節等方面能力素質的協調、組織管理、創新創業意識、自我調節等方面能力素質的培養,使他們在校其期間就能初尗具備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質,盡快適應工作。
大力開展校園學術科技和文華藝術活動,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加大軟硬 件的投入,設計和開展一大批內容新、質量高、參與廣、效果好的活動項目,吸引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從而使學術科技和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達到正常化,經常化、廣泛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工作中用創新不斷一拓新的局面。
積極扶持大學一創業項目,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要引導、鼓勵創業文化的建立和創業觀念的傳播,為大學生創業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幫助他們解決場地、創業項目、財務管理、等問題,讓創業活動能正常的動轉起來,讓他們逐步掌握創業過程一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其創業實踐能力。
認真指導各級學生組織開展工作,加強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和人際關系協調能力的培養,高校共青團可以合理設置學生組織的部門和崗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鍛煉機會 ,放手讓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磨練、成長、從而使大到學生會、社聯主席,小到班級、社團干部的組織管理能力和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以適應工作的需要
3.幫助大學生開展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成功的人生需要科學合理地規劃,高校共青組織應充分發揮身身優勢 , 通過開展社會調查、企業幫扶、團日活動、實習見習等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讓他們在活動中能正確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的差異, 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之前的關系 ,讓他們在活動中端正就來態度 ,調整就業預期,通過邀請企業單位領導和人力資源管理專家,面對面地與學生進行交流,為他們傳授就為創業的知識和理念 ,讓他們了解職場的需要,通過舉辦職業生涯設計比賽,模擬招聘會等活動, 幫助大學生掌握與職業發展、職業選擇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解決個體在職業發展方面遇到的問題,加強與地方的協調,在基層和欠發達地區建立實踐基地,組織大學生深入基層、了解基層,引導他們轉變就業觀念 ,使他們對今后的就業早認識、早準備、早規劃,從而珍惜學習時光,從多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共青團工作[J]. 楊立杰.? 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