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珊 張聰慧 賀研 李楊

隨著中國改革進程的深化,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國夢”對當代青年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1]。大學生是未來社會改革和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對政治的關注度也就顯得格外重要,近些年來由于大眾傳媒的普及以及多元文化的沖擊,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和行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對大學生政治關注度的調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在學術上沒有明確的“政治關注”的定義。杏仁和維巴對民主政治文化進行了詳細的比較研究,并認為政治文化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地區政治文化”、“依賴政治文化”和“參與政治文化”【2】。參與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最高層次,而對政治的關注應當是參與的基礎。陳笑認為,政治關注應主要包括四個因素:角度,深度,廣度和頻率【3】。它還應該包括大學生對政治的態度和具體的實踐技能。在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即使是最用功的學生也不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大多數大學生對時事政治關注的廣度都是足夠的,本次研究以十九大為切入探究南京地區大學生的政治關注度情況,側重于展現大學生對十九大關注的深度與廣度。
樣本來源。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南京地區的三所高校:南京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的大學生對政治關注度,并來輻射江蘇或華東地區的大學生政治關注度。這三所學校中各有特點,其中南京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文理專業分布較均勻),南京審計大學是一所財經類院校,南京工業大學是一所理工性比較強的院校。三所學校各有特點,樣本比較有代表性。
樣本基本情況。研究主要通過對從南京地區三所高校(南京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中隨機抽取的六百多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進行分析,共計得到670份問卷:其中南京大學收回213份問卷,南京審計大學收回251份問卷,南京工業大學收回206份問卷。大一學生占31.2%,大二學生占39.9%,大三學生占21.6%,大四學生占7.3%;學生的政治面貌為群眾的占3.9%,團員占71.3%,入黨積極分子占19.4%,共產黨員占5.4%,。樣本源于綜合性高校、財經類高校和理工科高校,比較均勻,包括法工理醫文商等12個學科,抽樣方法正確,基本可以反映出南京地區大學生對十九大的關注度情況及特點。
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來表示大學生關于十九大政治關注度的自我評估得分,其中,“1”代表“不了解”,“2”代表“不太了解”,“3”代表“一般了解”,“4”代表“比較了解”,“5”代表“非常了解”。圖一為結果。
其中平均數為2.969,中位數為3,眾數為3,方差為1.4124。分布比較集中,異常值較少,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從分值來看,平均數、中位數以及眾數都等于或約等于3,即總體處于一般了解水平,比較符合預期。
為了降低主觀因素的影響,使結果更有說服力,每份調查問卷都包括若干道與十九大內容聯系密切的選擇題(包括一道多選和四道單選題),將每道題正確率的倒數作為分數,總分為25分。將得到的分數劃為四個檔次:不關注(0分)、不太關注(1-3分)、一般關注(5-8分)、比較關注(9-15分)和非常關注(16-25分),結果如圖二所示。
將每組組中值作為每組的平均數,則樣本的均值為7.7836,方差為40.706。分布比較集中,異常值較少,具有較好代表性;從均值水平來看,樣本水平大多集中在一般關注與比較關注之間。
從三所學校學生對于十九大關注度的自我評估以及回答十九大相關問題的實際得分可以得出目前大學生對于十九大的關注度主要介于一般關注和比較關注之間。
互聯網成為大學生關注政治的主要渠道。根據調查顯示,雖然大學生關注政治的渠道傾向于多元化(多選),但互聯網依舊是其關注政治的主要渠道。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選擇互聯網作為關注政治渠道的比率超過40%,而選擇傳統的電視和紙媒的比例一共只占了不到30%。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通過互聯網來關注政治、了解政治和參與政治,新媒體的發展和崛起對大學生的政治關注狀況有重要影響。互聯網加速了信息的傳播,使更多人能夠更快更方便地關注政治。但通過互聯網關注政治的弊端也逐漸明顯:現如今信息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又更傾向于用碎片化的時間而不是整塊時間在網絡上關注政治,因此得到的信息就具有模糊化,碎片化的特點。這就會造成從互聯網中獲得的信息在有效性、準確性以及完整性等方面存在不足,筆者認為,這是造成大學生在政治關注度方面廣度足夠,但深度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比高中,大學期間政治關注度更高。在“你是在大學更關注政治還是在高中更關注政治?”問題中,大多數大學生選擇的答案是“大學”。在問及原因時,回答有“在大學方便攜帶通訊設備”、“在大學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大學生責任感更強”以及“大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其中,選擇“在大學方便攜帶通訊設備”的人數最多,其次是“在大學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另一方面,在回答高中比大學更關注政治的原因中,選擇人數最多的選項是“高考”和“每天都會觀看新聞直播”。由此可以看到,教育模式和目的的不同造就了學生政治關注狀況的不同,這為基于教育層面的創新來提高學生政治關注度的建議制定提供了方向:以興趣和動機為導向引領學生自發去關注政治。
政治參與度不高是阻礙政治關注的主要原因。在問題“什么因素阻礙了你對政治的關注?”中,選擇最多的選項是“無法參與政治,缺乏熱情”,這反映出政治參與度較低是部分學生政治冷漠的主要原因。筆者分析,造成此結果的原因有二:其一,大學生身在校園與社會接觸較少,因此與很多政策關聯度較低,很少涉及自身利益,所以對這些政策比較冷漠;其二,大學生缺乏直接或間接參與政治決策或政治分析的途徑,要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加強政府與高校黨支部、團支部的聯系,同時也要求相關部門能夠積極鼓勵、宣傳落實。
整體來說,南京地區大學生對十九大的關注情況存在認知淺層和模糊的問題,同時由于主觀性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對時事政治不感興趣。
對時事政治關注范圍較廣但缺乏深入了解。在調查過程中,較多大學生對于近些年來發生過的時事熱點都有較高的熟悉度,但在詢問具體內容和其造成的影響時卻很難答在點子上,這表明多數大學生對于時事政治的關注只浮于表面。這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在關注政治時事時缺乏深入了解的主觀意愿不足,另外也反映出大學生的政治思維能力的不足。簡言之,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尤其是政治水平有待提高。
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存在政治冷漠現象。調查顯示政治參與度不高是多數大學生認為的阻礙關注政治的主要原因,但筆者在與有政治參與經驗的同學的訪談中發現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對政治熱情地調動有限。問及原因時,主要的回答是缺乏相關領域的知識或經驗,對決策的預見性較低。由于大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且自身缺乏經驗,即使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依然很難調動積極性。

思想政治教育
現行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吸引力不足。調查顯示,課堂是大學生關注政治、獲取政治信息的第二大渠道,選擇比率為25%(圖三),但在“大學更關注政治的原因”問題中,選擇“大學開展思政教育”的人數最少,只占總體的17%(圖四);同樣,在問題“什么因素阻礙了你對政治的關注?”中,選擇“因思政課產生逆反心理”的也不在少數(圖五)。綜上,我們可以引出結論:雖然學生從高校的思想教育課堂上收獲良多,但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吸引學生,甚至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筆者認為,這樣的結果主要是教學模式所帶來,目前大多數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都是以成績為導向的“填鴨式”教育,這不僅會造成學生對政治興趣的減弱和反感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課堂教育模式下,忽略了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教育。在傳統思政教育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是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學生為了應付考試也往往只是對其進行死記硬背。長此以往,必然會弱化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而從互聯網中獲取到的碎片化、模糊化的信息更是雪上加霜,勢必會造成大學生缺乏政治敏感度、難以從原始的政治信息中得到正確有效的解讀和應用。
關注政治的目的趨于多元化。由果導因,足夠的動機會促使大學生更熱情地關注政治,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關注政治的目的更傾向于多元化。以往的經驗看來,大學生對政治的關心更多源于自身的責任感以及愛國情懷,因此對“國事”、“天下事”關注度更高。根據調查來看,當前大學生對政治的關注已經不局限于所謂的“大事”,更表現在與民生相關的方方面面,簡單地說就是大學生已經從“象牙塔”走了出來,變得“更接地氣兒”。在調查中,“普惠金融”,“精準扶貧”等詞語從學生口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大學生關注政治的動機與民生切實相關,不僅代表著其社會責任感的增強,也代表著當代的大學生正在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預備從方方面面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
政治關注度,用信息的傳導機制來解讀就是在足夠動機的驅使下主動獲取相關政策信息并通過對信息的處理(或在外界的幫助下)將其納入自身的知識結構。
因此可以從動機,信息獲取的能力以及處理信息的思維入手,提高大學生的政治關注度。綜上分析,提出了以下的政策建議,希望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政治關注度。
增強政治理論教育,強化政治思想的培養。“促使學生熟悉政治,使當代大學生具有在社會與國家生活中進行良好理解與判斷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這是高校開設思想政治類課程的初衷[4]。高校應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將國家大事、熱點問題貫穿其中,通過課前分享、時事評論、競猜的方式增強政治教學的趣味性,讓他們獲得對學習的積極體驗,提高學生對時事政治關注的熱情[5];同時引導他們去進行積極的思考,學習獨自解讀熱點信息和政策,增強學生對相關信息的處理和吸收能力,培養良好的政治思想并使學生獲得更高的政治敏感度。
豐富校園文化,為大學生交流思想提供平臺。大學是思想碰撞的圣地。通過組織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參與,從而提高大學生對政治的關注度。高校可以組織各種政治文化講座,開放論壇,舉辦相關的比賽等。鼓勵共青團主動承擔起傳播時事精神、主動參與政治文化中去的榜樣作用[6]。開辟政治文化交流渠道,拓寬政治參與平臺,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政治,提高大學生的政治關注度,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質。
創新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提高信息獲取的有效性。目前大學生主要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和移動電話網絡等電子媒體獲得信息的。隨著大眾媒體的普及,迫切需要更新傳統的教育載體,如廣播,海報,宣傳,會議和談話。需要拓展大學生廣泛接觸的QQ,微博,郵政欄和互聯網渠道[7]。調查發現,大學生更多是利用碎片化時間來獲取各種信息,宣傳中要抓住這一特性,通過公眾號、微博及時推出各種新聞資訊,開放討論平臺,關注監督大學生們的看法評論,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政治和網絡觀點;同時也要明確碎片化所帶來的問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應結合這一特性,“量身定制”其傳播的相關信息和政策,摒棄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展示方針(即大段文字的直敘),使文章更短小精悍的同時,增加有效信息的突出展示。
提搞綜合能力,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高校要建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平臺,加強高校與社會民生的聯系,要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研和社區服務等渠道,了解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社會現實,引導大學生更好的進入社會。通過科研項目,研究項目,民主選舉,民主監督和討論等,我們可以從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各個角度參與政治生活。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將大學生的理論教育運用到實踐中來,深化大學生對政治的認知水平,并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了解社會現實,培養主人翁責任感,增強愛國主義意識,從根本上提升政治關注度[8] 。
[1] 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告[R].新華網 ,2017.
[2]? 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一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M].馬殿君,閻華江,鄭孝華,黃素娟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3]陳笑,大學生政治關注度調査與思考[J].人民論壇.2010,05.第190頁。
[4]唐湘寧,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12.第25頁。
[5] 王旭東,陳紅蓮,當代大學生政治關注度情況調查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第101頁。
[6] 鮑嫻萍,王靜,徐煒, 寧波大學生政治關注和政治參與研究[J].調查研究,2016,04.第48頁。
[7] 王永杰,當代大學生社會關注度調查報告—以西安郵電學院為例[J].商品與質量,2011,12.第152頁。
[8] 張甲田,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及引導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5.第265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審計大學2018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11287009Z)的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