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影 王 巍 王 旭 劉明政 姜福清 管玉龍 黑飛龍 吉冰洋
自2002年成功施行第1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以來,該微創(chuàng)技術得到了廣泛推廣,目前美國每年施行TAVR已超過24 000例[1],然而國內TAVR現狀鮮有報道。本文總結阜外醫(yī)院施行TAVR的圍術期資料及臨床隨訪結果,以探討經導管TAVR術應用的安全性,并分析預測影響術后綜合死亡的危險因素。
1.研究對象 本研究總結2012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間,阜外醫(yī)院擬實施TAVR的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例,篩選流程見圖1,術前使用胸外科協(xié)會制定的模型預測30 d死亡風險(society for thoracic surgeons predicted risk of mortality,sts-prom/sts score)。

圖1 本組TAVR隨訪患者入組篩選流程圖示
2.TAVR手術及麻醉 所有患者術前行超聲心動圖和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進行診斷和評估髂血管解剖、瓣膜形態(tài)及鈣化程度,手術入路包括經股動脈、經心尖、經升主動脈、經頸動脈4種類型。術者根據術前超聲、MDCT及術中所見綜合判斷來選擇合適型號的瓣膜,包括Venus-A(杭州啟明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J-valve(蘇州成杰醫(yī)療科技公司)、Micro Port(上海微創(chuàng)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Taurus One(蘇州沛佳公司)、Sapien XT和Sapien 3(愛德華公司)六種類型。根據術前團隊討論會診意見及誘導階段血流動力學狀況,術中采用全身麻醉(插管或喉罩)或局部麻醉強化(僅面罩吸氧),術前預防性安置臨時起搏器。所有手術均在一體化復合手術室進行,術中利用超聲及血管造影判斷人工主動脈瓣位置和反流情況、冠狀動脈血管狀況,術后根據患者的基礎病情、手術順利與否及麻醉情況選擇回重癥加強監(jiān)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直接回病房。
3.研究終點事件 所有終點事件定義均來自瓣膜疾病研究共識(valve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2 criteria,VARC-2)。定義術前腎功能不全為肌酐清除率<50 mL·min-1·1.73 m-2,嚴重肺動脈高壓定義為肺動脈收縮壓>70 mmHg(1 mmHg=0.133 kPa)[2]。主要終點事件:30 d和1年的綜合死亡率。次要終點事件:30 d及1年永久性起搏器置入率、卒中率、新發(fā)心房顫動、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出血事件、血管并發(fā)癥,1年心功能及超聲改變、二次入院率、血栓形成率。遠期結果:截止至隨訪結束,目前總死亡率、永久性起搏器置入率。
4.數據來源 所有數據均來門診及住院病例、電話隨訪等,隨訪時間點為術后30 d、1年以及至隨訪結束,該研究通過阜外醫(yī)院隨訪中心及瓣膜研究中心認證。
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SPSS 23.0。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采用中位數(P25,P75)表示;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構成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描述術后生存時間;COX回歸校正性別、年齡、STSscore、BMI、糖尿病、術后30 d永久性起搏器置入、術后30 d卒中等影響術后綜合死亡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基本資料 2012年9月至2018年1月間,住院患者擬行TAVR手術206例。其中186例患者屬于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經導管實施主動脈瓣膜植入術,術中10例患者植入失敗改行其他術式,6例患者術中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死亡,手術相關病死率為3.2%(6/186)。最終170例患者成功完成TAVR手術,總體成功率為91.4%(170/186)。患者中位年齡77(74,89)歲,術前基本資料見表1。
表1 TAVR患者術前基本信息[,n(%)]

表1 TAVR患者術前基本信息[,n(%)]
注: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ABG: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項目 數值STSscore/% 5.0±3.4年齡/歲 76.6±5.8 BMI/(kg/cm2) 23.1±3.9 EF值/% 60(53,67)性別/男性 101(59.4)卒中 94(55.3)心肌梗死 22(12.9)永久性起搏器置入 11(6.5)二葉瓣 41(24.1)糖尿病 52(30.6)需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 19(11.2)高血壓 104(61.2)外周血管疾病 52(30.6)PCI史 29(17.1)心力衰竭 117(68.8)心房顫動 38(22.4)COPD 39(22.9)瓣膜手術史 11(6.5)CABG 9(5.3)吸煙 65(38.2)高脂血癥 130(76.5)冠狀動脈狹窄>50% 92(54.1)術前正性肌力藥 33(19.4)術前腎功能不全Ccr<50 mL/min 92(54.1)完全性束支阻滯 16(9.4)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 4(2.4)房室傳導阻滯 19(11.2)
2.手術及麻醉 170例患者中,有132(77.6%)例經股動脈路徑,22例(12.9%)經心尖路徑,14(8.2%)例經升主動脈路徑,2(1.2%)例經頸動脈路徑。另外,7例患者(4.1%)術中因冠狀動脈血管病變同時行PCI,8例(4.7%)發(fā)生瓣膜錯位,15例(8.8%)實施瓣中瓣治療,中位手術時長118(95.5,140.5)min,中位麻醉時長161(137,185)min,術后中位住院時間為8(5,11)d,中位總住院時長為16(11,21)d,術后共109例(64.1%)清醒直接回病房,其余61(35.9%)例回ICU,中位ICU滯留時間為3(2,5)d。在6例手術相關死亡的患者中,1因發(fā)生冠狀動脈口梗阻,2例因術中發(fā)生嚴重心室顫動,3例由于心室穿孔、心包填塞未搶救成功。另外,6(3.5%)例患者因重要器官出血、心包填塞、或出現循環(huán)不穩(wěn)定而開胸探查。
3.隨訪情況 中位隨訪時間為2(1,3)年,最長隨訪時間為6年。在本次研究中,11例患者因住址更換、拒絕隨訪等原因未成功進行隨訪,但部分患者仍可通過門診就診結果獲得部分隨訪數據,因此,總體隨訪率在93.5%(159/170)以上。
4.術后1年超聲結果 術后1年主動脈瓣平均有效瓣口面積由術前的(0.66±0.22)cm2上升到(1.7±0.40)cm2,平均提高(1.07±0.46)cm2(95%CI:1.00~1.14,P<0.001);平均跨瓣壓差由(56.88±17.48)mmHg下降到(10.36±4.31)mmHg(P<0.001),主動脈收縮期峰值射流速度由(4.75±0.69)m/s下降到(2.20±0.42)m/s(P<0.01;收縮期最大壓差由(92.12±26.70)mmHg下降到(20.23±8.16)mmHg P<0.001);中位EF由術前60%(53,67)提高到64%(63,65)(P<0.001);患者術前心功能≤II級比例為13.5%(23/170),術后1年心功能≤II級比例為52.0%(80/153),心功能明顯改善(P<0.001)(圖2)。術后2例患者隨訪可疑瓣膜血栓形成加強抗凝,但目前有的瓣膜超聲記錄結果未證實本組存在明確瓣膜衰敗病例。

圖2 術前與術后1年心功能分級比較
5.終點事件 30 d和1年綜合死亡率分別為2.9%和7.6%,30 d時,16例(9.4%)新發(fā)束支阻滯;22例(12.9%)新發(fā)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其中17例(77.3%)直接安置永久性起搏器。術后1年24例(14.1%)發(fā)生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其中20例(83.3%)安置永久性起搏器。術后1年時,心力衰竭發(fā)生率為5.3%(9/170),瓣膜血栓形成為1.2%(2/170),心肌梗死發(fā)生率為1.8%(3/170),二次入院率為7.6%(13/170)。截止至隨訪結束,25例(14.7%)死亡,27例(15.9%)安置永久性起搏器,見表2。

表2 TAVR患者隨訪結果[n(%)]
6.Kaplan-Meier生存分析 Kaplan-Meier生存分析顯示:平均總體生存時間為[(4.280±0.132)年,95%CI:4.02~4.54],4年生存率為80.3%,見圖3。

圖3 生存分析曲線圖示
7.Cox回歸分析 Cox回歸分析顯示:術前腎功能不全(HR=3.05,95%CI:1.02~9.06,P=0.045)、30 d內發(fā)生卒中(HR=6.30,95%CI:1.56~25.44,P=0.01)對中長期綜合死亡率有顯著預測意義,而年齡(HR=0.94,95%CI:0.87~1.01,P=0.069)、STSscore(HR=1.13,95%CI:0.99~1.29,P=0.08)、術前EF(HR=1.00,95%CI:0.97~1.03,P=0.944)、BMI(HR=1.028,95%CI:0.91~1.16,P=0.646)、男性(HR=2.12,95%CI:0.87~5.15,P=0.097)、糖尿病(HR=0.52,95%CI:0.19~1.42,P=0.20)、30 d新發(fā)永久性起搏器置入(HR=0.93,95%CI:0.26~3.32,P=0.908)在本研究中未見明顯意義。
TAVR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高等優(yōu)點。該技術最初應用于開胸手術禁忌(如虛弱、瓷化動脈、胸部放射或CABG史等)和極高風險的人群(30 d病死率>50%)。在Leon等[3]的報道中,保守治療1年病死率達50.7%,而施行TAVR的患者1年死亡率為30.7%,生存率明顯改善(P<0.001)。隨著技術經驗增長以及設備逐步改良,TAVR在高危、中危群體中也已普遍使用并獲得滿意效果,在某些歐洲國家,TAVR的實施例數已經高于傳統(tǒng)手術瓣膜置換。
Partner IIS實驗[4-5]是美國和加拿大51家醫(yī)療中心參與實施的共1 078例TAVR的大型臨床實驗[STSscore(5.3±1.3)],本研究與其相比,1年綜合死亡(7.6%vs.7.4%,P=0.885)、新發(fā)心房顫動(6.5%vs.5.0%,P=0.427)、卒中(4.7%vs.4.6%,P=0.928)、永久性起搏器置入(14.7%vs.12.4%,P=0.371)兩者均未見明顯差異。Werner等[6]報道的德國92家中心登記的6 469例TAVR的病例結果顯示1年死亡率為17.5%[(STS score為4%~8%,平均年齡(82.5±5)歲]。Arnold等[7]報道,美國252家中心13 351例TAVR的結果顯示:1年病死率為20.7%。與上述結果相比,本中心的結果較好,但仍需更大規(guī)模的隨訪數據驗證。
尤其注意到,Partner IIS實驗所用的瓣膜為愛德華公司研發(fā)的Sapien 3瓣膜,以其獨特的防瓣周漏設計而聞名。而本組的TAVR所用瓣膜94.7%為國產瓣膜,兩者30 d內均未見嚴重瓣周漏,且30 d內無/微量瓣周漏(61.1%vs.55.9%,P=0.268)、輕度瓣周漏(33.3%vs.40.7%,P=0.113)、中度瓣周漏(3.4%vs.5.6%,P=0.22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國內TAVR技術及設備發(fā)展迅速,自主研發(fā)的瓣膜效果確切,不亞于國外新型瓣膜,可能更適合中國國情。未來,隨著經驗的增加以及瓣膜的更新,國產TAVR瓣膜的二次置入率將大大減低。
二葉瓣患者比例高是中國TAVR的主要特點之一,在Song等[9]研究中,國內實施TAVR的患者中二葉瓣占41%,而本組研究中,二葉瓣患者占24.1%,因此,主動脈二葉瓣患者實施TAV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成為我國TAVR的主要發(fā)展方向[10]。另外在本次研究中,低危人群占50%,而在Arnold等[8]的研究中低危群體僅占14.2%,這意味著未來中國低危人群的TAVR結果更具有說服力。
在本研究中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并未影響到長期生存率(P=0.908),77.8%(21/27)的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在發(fā)生在30 d內,主要原因為新發(fā)的高度房室傳導阻滯。Thyregod等[11]的結果顯示,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在低危人群中有較高的發(fā)生率,未來有可能成為限制TAVR向低危人群發(fā)展的因素,而本研究中低危人群比例較高(占50%)。因此,永久性起搏器高置入率是需要今后研究的課題。
在本研究中,37.6%(64/170)患者采用靜脈全身麻醉,其中15.6%(10/64)術畢直接回返病房;62.4%(106/170)采用局麻強化,其中93.4%(99/106)術畢直接回返病房。因此,以局麻強化為主導的快通道麻醉大大降低了ICU的滯留率,降低了住院花費,未來可能是TAVR手術的主要和首選麻醉方法。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為單中心、非隨機對照的回顧性研究,患者住院期間隨著內科治療方案的實施,心功能評價結果有所波動。其次,盡管本研究的隨訪率在93.5%以上,但仍有少量患者失訪,由于終點事件的發(fā)生率較低,因此在計算術后終點事件時,我們假定這部分未知的終點事件未發(fā)生,忽略了這部分失訪數據可能產生的偏倚。盡管由于隨訪時間較短,本組未發(fā)現瓣膜衰敗病例,隨著隨訪時間延長,瓣膜的衰敗評估和預防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因此,對于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例,經過TAVR團隊全面評估后,可以安全實施各種途徑的TAVR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可以獲得滿意的近中期臨床結果。國內TAVR的主要特點:二葉瓣和低危患者數量居多,在這兩方面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局麻強化為主導的快通道麻醉技術可能成為TAVR的首選麻醉方法。術前腎功能不全、術后30 d卒中是預測長期綜合病死率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