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民 遲勇
我國自古就崇尚飲酒。在現代社會,酒在某些場合下也是一種奇妙的“潤滑劑”。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飲酒者超20億,其中約1.4億屬于酒精依賴者。根據《柳葉刀》雜志公布的全球疾病總負擔排行結果顯示,1990年~2010年20年間,在所有疾病風險因素中,飲酒已由原先的第6位快速攀升至第3位,每年因飲酒造成490萬人死亡。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報告,1994年和2001年酒精依賴患病率分別為3.4%和3.8%。酒精依賴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他是一位酗酒者,在14歲以后就逐漸養成飲酒習慣,20多歲時每天必喝,從十幾瓶啤酒到一兩斤白酒。民以食為天,他以酒為天,不要家人不要工作,不要吃飯不要身體,只要有酒就不顧其他一切。即便身體虛弱乏力,甚至出現胃出血、肝硬化,他也沒有停止對酒的渴望。不喝酒,他就心慌手抖、萎靡不振、站不能行、臥不能寐,只有酒才能給他活下去的能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變得無情無義,暴躁乖張,同時記憶減退,未老先衰,生活自理能力都嚴重下降,身體各器官全面受損,年僅44歲便因酒精的毒害而死亡。
來自于臨床大量酒癮患者的調查顯示,從小酌到形成酒精依賴,大都在10年之內。酒精依賴的特征有:對飲酒強烈渴求,強迫性飲酒模式,無法自我控制。飲酒高于一切活動,不顧事業、家庭和社交活動。對于酒精的耐受性逐漸增加,飲酒量增多,但酒精依賴后期可能耐受性會下降,每次飲酒量減少而飲酒頻率增多。酒精成癮者如果減少飲酒量或延長飲酒間隔,會出現肢體震顫、出汗、惡心、嘔吐等戒斷癥狀,而及時飲酒,此類戒斷癥狀迅速消失。

1.負性情緒。煩惱、苦悶、孤獨、緊張、焦慮、憂愁、抑郁等負性情緒是酒精依賴形成的重要動因。多數人飲酒的動機常常是借酒消愁,并認為飲酒是緩解不良心境的好辦法,這對飲酒行為起了強化作用。若不良心境持續存在,飲酒行為便會經常化,成為一種心理應付方式,最終可致酒精依賴的發生。
2.學習。飲酒愛好者傾向于鼓勵后代飲酒,其后代不僅可以從父母處學習飲酒行為,并且趨向于模仿父母的飲酒模式,有可能發展成酒精依賴。
3.人格缺陷。研究發現,大量飲酒者有羞怯內向、孤獨、急躁、易激惹、焦慮、過度敏感、自我縱容以及活動過多等人格傾向。
4.社會文化因素。長期生活于寒冷和潮濕地區的人群,從事重體力勞動者,酒精依賴的患病率最高。父母酗酒的家庭、兒童期缺乏母愛的家庭以及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員易產生酒精依賴。單身、離婚、喪偶者嗜酒較多。社會人際關系的緊張程度與酒精成癮的發生率呈正相關。
飲酒對人的神經、精神會帶來損害。酒精是脂溶性物質,易通過血腦屏障,對腦組織有較強的親和力,與中樞神經系統相互作用可以產生中樞抑制。酒精對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會使患者逐漸出現自私麻木,孤僻等人格改變,并有敏感多疑、幻覺等精神病癥狀,以及行為紊亂、認知功能下降等。長期飲酒還會導致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慢性損害,如韋尼克腦病,酒精性癡呆和末梢神經病變等。
根據患者酒精相關障礙的嚴重程度采用不同的(??)。飲酒超出正常但是未出現戒斷癥狀的,臨床上稱之為酒精濫用或者酒精的有害性使用,對于這樣的人可采取飲酒健康教育和建議,根據其共患的其他精神、情緒異常適當地使用藥物治療,從而避免進一步發展為酒精依賴。當患者斷酒后出現酒精戒斷癥狀時,酒精依賴的可能性很大,需要盡快住院治療。酒精依賴的專科治療主要是使用與酒精精神活性作用機制近似但對人體危害性小的藥物來替代酒精,比如苯二氮卓類藥物,通過替代遞減的專業治療,戒除酒癮。酒精依賴者在康復期定期參加“匿名戒酒互助會”的治療,可以維持長時間不復發。
酒精成癮有快速判斷的方法:即隨著時間延長,每日飲酒的頻率增加(成癮患者3小時~4小時必須要飲酒),每日飲酒量增加(成癮患者每日飲500ml左右高度白酒)。離開酒就不能盡興,心中總感覺缺少什么。依賴一旦形成,那么不喝酒就渾身不適,缺乏活力,甚至心慌手抖,虛汗乏力。經常晨起就要飲酒。

很多人認為,適量飲酒有益健康,而《柳葉刀》刊發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飲酒不能帶來任何健康收益,不存在適量飲酒有益的說法。
飲酒是全世界范圍內導致中青年男性(15歲~49歲)死亡的頭號兇手。研究團隊的分析認為,50歲以下,喝酒增加的危險主要是因為結核病、交通事故和自傷行為(自殘、自殺)的發生率上升,而50歲以上的死亡風險,和癌癥的關系最大。除此之外,飲酒還可以導致嚴重的社會和心理功能損害,如意外傷害、自殺、家庭暴力、嚴重人際沖突、交通事故、失業失學、休工休學、抑郁、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等。
《自然》雜志中的一項研究認為,飲酒可以直接損傷DNA,酒精的代謝產物乙醛會導致DNA雙鏈斷裂,導致染色體重排,并永久地改變DNA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