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云際會,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的生活蒸蒸日上,對健康的追求成為剛需。70年來,醫療衛生健康領域的耕耘者接力奮進,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堡壘,為人民健康加上一個又一個防護罩。
為了紀念前輩們曾經走過的路,感恩為今天的幸福健康生活付出心血的那些人、那些事,編輯部在本期“健康縱橫”欄目中開設“70年,見證成長”特別專欄,選取多個側面,管窺70年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所走過的風雨歷程,弘揚人民對健康的期待和愿景,為祖國華誕獻禮。
走進中國眼科博物館,這座眼科人共同的記憶庫,也能打開普通人了解中國眼科、見證光明的一扇窗。每一件文物都有靈性,每一個老物件背后,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都鏈接著今天的美好生活,反映出中國眼科學的發展和進步。
在中國眼科博物館中,陳列著一套為毛主席定制、專用的白內障手術器械,這是我國著名的中醫眼科學家唐由之捐贈的。唐由之曾多次為國內外黨政領導人做眼科手術,為祖國醫學贏得聲譽。
1974年,毛澤東患上了白內障。當年48歲的唐由之是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眼科主治大夫。有一天,他接到通知去給毛主席看病。當時全國各地來的眼科專家有七八位,中醫師只有唐由之一人。各種治療方案匯總之后,大家提出,最適合毛主席的是唐由之大夫精心研究的白內障針撥術。手術只需幾分鐘,切口小,適合年老患者。
當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唐由之根據毛主席的身高、體重、體寬,設計了整套手術室里需要的物品,包括手術床、手術椅、無影燈、手術器件等。因為毛主席說不要進口的,都要國產的,白內障手術器械設計完后在蘇州生產完成。然后,以唐由之為首的醫療小組用“金針撥障”術,幫助毛主席重見光明。為毛主席手術以后,這套專用的白內障手術器械就由唐由之保存。
隨著新理念及新技術的出現,白內障手術方式不斷經歷著變革。由早期的針撥術,到后來的囊內摘除術、囊外摘除術,再到現在的超聲乳化術及飛秒輔助手術,手術切口小,視力恢復快,更精準、更安全,造福了無數患者。


裂隙燈活體顯微鏡是眼科檢查必不可少的重要儀器。它不僅能清楚地觀察眼球表淺病變,而且通過調節焦點和光源寬窄,作成“光學切面”,使深部組織的病變也能清楚地顯現。裂隙燈活體顯微鏡的出現和普及,使眼科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裂隙燈活體顯微鏡是在1911年由瑞典眼科學家Gullstrand發明的。眼科博物館現存一臺1911年由德國蔡司公司制造的裂隙燈,也是全世界第一批的裂隙燈。
1950年我國開始研制裂隙燈,1967年上海醫用光學儀器廠率先試制成功。同年,蘇州醫療器械廠亦成功地設計制造出了裂隙燈。該廠還推出了135膠卷的照相裂隙燈。由于膠卷的沖洗技術在眼科乃至醫院范圍內不能掌握,其出片時間嚴重滯后,制約了膠卷照相裂隙燈的發展,僅在眼科醫學研究、論文編撰方面少量應用。而臨床上人們一直沿用著眼睛觀察、手寫報告的檢查模式。
直到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數碼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照相裂隙燈花樣不斷翻新。其中數碼相機的應用倍受推崇。圖片報告與文字診斷可打印在同一張報告單上,檢查報告可做到即查即出。至此,照相裂隙燈才進入了實際的臨床應用。值得驕傲的是,目前我國裂隙燈已經走出國門,年年出口銷量創新高。



中國眼科博物館共有12個展區,其中有一個展區以捐贈者的名字命名:王利華眼鏡專題展區。這里展出了山東省立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利華教授捐贈的70多件眼鏡和眼鏡盒。
展架上,各種老眼鏡和眼鏡盒琳瑯滿目:全玳瑁鏡框手持可折疊西洋眼鏡、銀制單片玳瑁折疊藍水晶西洋眼鏡、金絲無框夾鼻西洋眼鏡、黃花梨松鶴延年圖眼鏡盒、黃楊木福祿呈祥圖眼鏡盒,以及各式鯊魚皮眼鏡盒、大漆眼鏡盒、西洋眼鏡盒等。這些眼鏡都是王利華教授的心愛之物。
古代眼鏡如古人佩玉,掛于腰間,屬于奢侈品。而鯊魚皮眼鏡盒、黃花梨眼鏡盒更是眼鏡是奢侈品的最佳證明。
作為山東眼科的“一把刀”, 王利華有個特別的愛好:老眼鏡收藏。每周六,王利華總是會早早起來,到山東英雄山文化市場遛遛,這也成了他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去一個地方進行學術交流或講學,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他總要抽出時間去當地的舊貨市場或古董店轉一轉,能淘到一副造型別致的老眼鏡或一個老款式的眼鏡盒是他最大的樂趣。
這些年,他收集了我國各個時期以及國外各種款式的眼鏡約500副。在得知通大附院正在籌建中國眼科博物館時,王利華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寶貝捐贈出來。


中國眼科博物館由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和江蘇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共同建設。博物館集文物收藏、研究、陳列展示、眼科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于2012年6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中國眼科博物館是中國醫療界第一個專業博物館,是中國眼科界乃至世界眼科界的首創。
博物館目前已收藏各類各級物品1000多件,展出800多件,從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角度記錄了眼科的發展進程。中國眼科博物館的建設,對更好地開展中國眼科歷史研究,傳承眼科事業,開展眼病防治科普宣傳,有著深遠的意義。
中國眼科學萌芽于上古,甲骨文卜辭中就有“疾目”的記載。19世紀初,西方眼科學傳入中國,并逐漸發展起來。
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我國開始建立醫學院校,設有眼科課程,但多與耳鼻喉科在一起,內容簡陋。國人自強不息紛紛建立西醫院校和醫院,培養了一批眼科專業人才。
1918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立我國第一個眼科專科。1929年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及口腔醫學院的眼耳鼻喉科醫院成立,是我國最早的專科醫院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