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淼
[摘 要]音樂對受習者素質教育的培養,是通過音樂情感的表達同受習者之間發生情感上的共通感形成的。它能提升受習者的領悟能力和審美能力,教育培養受習者共處聚力的和諧能力和創造創新能力,激發受習者愛國主義情懷。
[關鍵詞]音樂;受習者;素質素育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6-0155-02
音樂是門情感的藝術。它通過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娛樂、教育、消遣和陶冶四重功能,讓受習者在興奮、消沉和寬心的情感世界中,經過練習和熏陶,自覺接受并意識到音樂帶來的領悟、審美、和諧、創造、愛國等素質教育的內涵,從而素養得到提升。無論聽眾,還是音樂人,去欣賞或模仿演練時,在音樂帶給我們沉醉共鳴境狀時,我們似乎理解了音樂帶給我們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
一、提升受習者共通感的領悟能力
學習音樂,要走進音樂作品中,體會作曲者表達的音樂內容。通過一遍一遍地去聽、去練習、去欣賞,實現人與音樂共通感,提高對音樂的領悟能力,達到對音樂內容與情感的理解把握。對于音樂的理解和領悟,“當手指按下每一個琴鍵時,發出的不再是只帶有樂理性質的音高,而是直面心靈本身時所撥動的屬于內心的心聲[1]”。讓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去通感他人的喜怒哀樂和音樂表達的思想價值。“共通感”是哲學家康德在美學中提出的概念,表現對作品的理解,人類有共同的認識能力。音樂最終通過認識上的“共通感”達到與作曲者本人表現出的情感。
領悟也叫悟性,是教育開啟人的智慧能力的表現。有人指出領悟是“人的一種意向性活動,是對經驗對象、現象本質的還原[2]”。我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光靠直觀一遍遍地用手、用嘴物理性地演奏是不夠的,很難達到對作品原質上的理解,應是用心去把握,用思想理解它。受習者“用心靈去聽、去想,用純粹的意識支配直覺去感受、去體驗、去領悟,去肯定那隱藏在物象細微變化中的法則,去把握它的本質與價值存在[3]”。人的領悟能力,不是天啟與神授的。它借助聯想、推理、判斷等認知思維能力即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產生。音樂的價值要求,對于受習者而言,就是通過音樂的聽覺形式,在理解歌詞、把握旋律、體會意境、表達情感中,從最感性的東西領悟到富有靈魂的音樂,再與我們進行心與心的對話。
二、培養受習者正確價值的審美能力
人類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欣賞是天性。音樂是有靈性的藝術,具有非常妙的審美功能。受過音樂教育,在樂曲旋律、歌詞情感高亢渲染下,人的情緒與音律共起伏,情感隨音色發生共鳴,思想道德和性格情操在潛移默化,從而激勵著受習者樹立健全的人格,影響著他對世界美好價值認識的形成。
音樂是較好的美育培養工具之一。它借助音樂審美功能,發揮音樂情感教育作用,喚醒受習者“真、善、美”的思想情感。如《真善美的小世界》歌曲,直觀培養了人的真善美審美價值判斷。大師貝多芬說過:“音樂能夠反映人的精神品質,反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4]”音樂對于人之表現,有塑造“人生”之樂,有體驗“世態”之感,有反映“生活”之妙。音樂在與受習者對話中,其中的樂、苦、悲、喜、善等情感表達反作用于受習者的審美價值和思想道德的形成。
音樂對受習者審美能力的培養非常有效。諸子百家中的荀子,在《樂論》中論述道:“音樂,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5]”音樂這種情感藝術,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通過音樂內涵、音樂旋律,表達制作人的情感,調節受習人的情緒并使之受到感染,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形成共通感,從而實現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教育受習者共處聚力的和諧能力
音樂是和諧的音符。 早期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對音樂本身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最早提出“音樂和諧論”。因為他認為,所有事情遵循秩序性,世界萬物都由數組成,人的靈魂追逐和諧,而音樂是能夠揭示出數與“和諧”的基本性質。“古希臘音樂總是與詩歌、舞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藝術,必須要求和諧。”[6]所以音樂自古與詩、舞的配合即“三位一體”是和諧的。和諧是音樂本身的特色和對其他配合的要求。音樂對人生教育、對人的素質培養、對共處聚力團隊的影響、對受習者和諧素養的塑造養成,有它獨到的作用。
就音樂本身,韻律語調、音符曲調、音列和音階、半音音階都能體現出和諧與和聲之意。很早以前,有人把音樂視為一門科學,其理論依據是基于音樂是一個簡單的數學比率,具體講“完美的和音是按照數字1、2、3、4的比率表現出來的。如果弦按照2∶1的比率分割,出現的是八度音,3∶2是五度音,4∶3則是四度音”。[7]音樂的和諧作用由音樂自身的和諧性質發揮出來。公元2世紀,克萊昂尼德斯就對音樂的這樣性質做過論述,他在《音樂入門》一書寫道“音樂是研究和諧或和諧本性的思考與實踐的科學,和諧是由音符和音程以某種特殊秩序所構成的。和諧分為七個部分:音高、音程、韻律、音列或音階、調或調式、轉調和旋律寫作”。 [8]所有音程都將按照合理的順序組合,這樣才能實現音樂的和諧。
音樂進入聽覺,被我們接受,是因為大家有和諧的本性要求。對于室內樂演奏者而言,重奏與合奏都需要和諧。“在音樂的表現上、音色的統一與音量的大小上,就像同一個演奏者奏出的一樣,也就是線條的統一。[9]?”受習者從音樂理論、音樂自身和受習實踐中,學會并建立起共處聚力的和諧能力。
四、開啟受習者創造創新能力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告訴我們,人類活動在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音樂實踐中,往往不拘泥于模仿,而在于改造和發展音樂。不是停留在對音樂的美學欣賞上,而是以實踐為出發點,培養音樂素養,以服務人民為中心,創造出反映時代的音符。我們不僅能夠解釋音樂,更重要的是改變音樂、發展音樂,讓音樂成為反映人類進程中豐富情感的最強音符,而不是被人神秘化披著虛幻外衣的靡靡噪音。發展音樂,不能脫離實踐和歷史背景。如果沒有實踐、脫離實踐,音樂只剩下自然屬性,沒有社會價值可言,它僅成為純粹的聲學內容。
音樂教育理論指出,受習者在音樂欣賞、演唱演湊中,能夠張開想象的翅膀,能夠培養與激發創新能力。受習者欣賞感知到音樂的美,用歌唱表達音樂的美,用表演發展音樂的美,經過音樂實踐,擴大對音樂的認識與感知,從而積淀個性創新力,開啟音樂創新思維,提高有益于音樂發展的創新能力。
五、激發受習者愛國主義素質培養
在我國大力提倡人的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具有自己的優勢。它通過學習和欣賞音樂,用音樂內容和旋律所表達出的情感,來激發欣賞者、演唱表演等受習者愛國主義情感。音樂教育的關鍵問題,就是培養受習者的愛國主義情懷。如《義勇軍進行曲》等革命歌曲,反映了革命者不懼困難、不畏犧牲、勇往直前、奮斗到底的革命精神,激勵著后來者繼承革命前輩遺志,將革命進行到底。歌曲《松花江上》,反映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東北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人民飽受屈辱,流離失所,國破家亡悲慘景象,起到激發民族自尊心和強國愛國決心的作用。
在音樂廣泛被受習者推廣的今天,歌詞配旋律、音色配音調、樂器被演湊,個性統一的合唱強大音效現場,對于欣賞者、演唱者、表演者都有一種音樂的視覺震動、心靈感動、情感涌動。歌曲歌詞無論是否充滿著哲理和韻律感,還是豪邁、奔放、悲壯、清新,都會讓受習者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感受到愛國、豪情、堅毅、快樂等音樂表現的內涵和主旨。
結?論
音樂教育對受習者素質教育的培養,是通過音樂情感的表達,同受習者之間發生情感上的共通感形成的。它能提升受習者的領悟能力和審美能力,教育培養受習者共處聚力的和諧能力和創造創新能力,激發受習者愛國主義情懷。
注釋:
[1]薛?剛.以鋼琴教育為例分析音樂中的理解力[J].美學研究,2014(05):92.
[2][3]司馬云杰.價值實現論:關于人的文化主體性及其價值實現的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381—397.
[4][5]孫?慧.試析高中音樂鑒賞中審美教學的有效性[J].黃河之聲,2015(11):31.
[6][7]高志民.論古希臘音樂哲學的“和諧”觀[J].東北大學學報,2015(02):144—146.
[8]恩里科福比尼.西方音樂美學史[M].修子建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45.
[9]劉?灝.木管室內樂創作實踐及理論研究[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146.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