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葉
(敘永縣人民醫院 四川 瀘州 6464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臨床中有著較高的發生率,其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一種主要原因,已是器質性心臟病中發生率最高的疾病[1]。若老年肺源性心臟病患者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則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本文主要對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相關因素及診治情況進行分析,如下。
選取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00例,時間選取為2016年8月—2018年8月,根據其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組,對兩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
實驗組(n=50)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其年齡范圍為60歲~85歲,年齡均值為(72.12±4.33)歲,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對照組(n=50)未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其年齡范圍為60歲~88歲,年齡均值為(73.52±5.69)歲,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本研究已被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1.2.1 相關因素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表的方式對患者的體重量、病程、職業、吸煙、酗酒、性別、年齡等進行調查分析。
1.2.2 診斷方法 通過超聲、心電圖、X線等多種診斷方法實施診斷,并與患者的疾病特征進行結合,以此對患者的疾病確診。
1.2.3 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的具體疾病癥狀,為其實施相應的治療,若患者處于急性期,則為其實施機械通氣干預,給予其低流量吸氧,以此對其缺氧狀態緩解;若患者處于疾病緩解期,則實施止咳祛痰相關的治療;對于存在心力衰竭的患者,則實施擴張血管、速效強心劑、利尿劑等聯合治療。加強患者心率、血氧、血壓等變化的觀察。
對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包括年齡(≥80,<80)、體質指數(≥24,<24)、不良嗜好(有、無)、病程(≥10年,<10年)、冠心病(有、無)、血鉀(<3.5mmol/L,>3.5mmol/L)等。并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結果。
SPSS21.0軟件作數據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χ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年齡≥80歲、體質指數≥24、有不良嗜好、病程≥10年、有冠心病史、血鉀<3.5mmol/L是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出現心力衰竭的相關危險因素(P<0.05),如表1。

表 兩組危險因素分析[n(%)]
5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中,47例患者治療康復,3例患者轉院治療,其治療康復率為94.00%。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主要是在肺心病患者的疾病后期出現,可表現出氣短、胸悶、惡心、心悸等疾病癥狀,可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強其危險因素的分析,并實施相應的診治,十分必要。
結果顯示,年齡≥80歲、體質指數≥24、有不良嗜好、病程≥10年、有冠心病史、血鉀<3.5mmol/L是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出現心力衰竭的相關危險因素;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康復率為94.00%。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的心臟疾病以及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則會不斷的升高,老年患者機體功能處于衰退的狀態,而其年齡越大,衰退程度越嚴重,出現心力衰竭的幾率就越高[2];若患者的體重指數較大,則會增加其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吸煙等不良嗜好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率;病程較長的患者,其肺動脈長時間處于高壓狀態,會加重其肺部相關毛細血管的損傷程度,且其存在心肌供氧不足的情況,因此,其心肌收縮功能較差,引發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時,需要大量使用利尿劑和激素,從而導致其鉀元素大量的流失,若患者不能及時對鉀元素補充,則會將其心力衰竭加重[3]。
綜上所述,導致患者出現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因素較多,臨床應加強其因素的分析,并實施相應的診治干預,以此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